艾俊迪 余 超 董 博 丁 軍 祝洪喜 鄧承繼 張春曉
1)武漢科技大學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湖北武漢430081
2)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護研究所 河南洛陽471023
碳化硅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蜂窩陶瓷、半導體、熱交換器、壓敏電阻和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底板等領域[1-4],制備方法主要有無壓燒結、熱壓燒結、化學氣相沉積和反應燒結等[5-7]。其中,反應燒結碳化硅具有合成溫度低、反應時間短、近終尺寸成型等優(yōu)點[5,8-9]。但是,反應燒結碳化硅材料中會殘余一定量的游離硅,影響材料的高溫使用性能。
現(xiàn)有技術主要采用優(yōu)化合成工藝[10-11]或添加燒結助劑[12-14]來解決該問題。Mizrahi等[12]在反應燒結碳化硅中加入B4C和Fe,高溫下B4C和Fe形成液相促進材料燒結,同時與游離硅反應生成B12(C,Si,B)3和FeSi2降低殘留硅含量。Jung等[13]在反應燒結碳化硅中引入TiC,使部分游離硅轉(zhuǎn)化為熔點更高的TiSi2。葉飛等[14]研究Fe2O3對反應燒結Si3N4/SiC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F(xiàn)e2O3與游離硅反應生成化學穩(wěn)定性更高的Fe3Si,顯著提高材料的密度和強度。
金屬Al是耐火材料中常見添加劑之一。本工作中,在制備反應燒結碳化硅材料的配料中引入Al粉,通過XRD、SEM、TEM和HR-TEM等手段研究引入Al粉對反應燒結碳化硅材料性能、物相組成和顯微結構的影響。
試驗原料有:粒度3~1 mm 的碳化硅顆粒,w(SiC)≥98%;粒度1~0.088 mm的碳化硅顆粒,w(SiC)≥98%;粒度≤0.088 mm 的 碳化硅粉,w(SiC)≥99%;工業(yè)炭黑,d50=0.015 mm,w(C)≥99%;粒度0.074~0.15 mm 的Al粉,w(Al)≥99.9%;固含量40%(w)的熱固性酚醛樹脂;粒度≤4 mm的單質(zhì)硅顆粒;純度99.7%(w)的無水乙醇。
將無水乙醇和酚醛樹脂按1∶1的質(zhì)量比配制成結合劑。按表1所示的配比配料,依次將骨料、結合劑、細粉加入攪拌機中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以20 MPa壓力制成φ20 mm×20 mm的素坯,經(jīng)180℃保溫24 h固化,再在氮氣保護氣氛中以2℃·min-1升溫速率升溫至800℃保溫2 h炭化。
表1 試樣配比
將素坯置于φ180 mm×100 mm的石墨坩堝中,用3倍于素坯質(zhì)量的單質(zhì)硅顆粒將素坯整體掩埋,置于真空燒結爐中,在殘余壓力小于1 kPa的真空度下,先以5℃·min-1升溫速率升溫至1 500℃保溫2 h,再以5℃·min-1升溫速率分別升溫至1 550、1 600、1 650和1 700℃保溫2 h,最后隨爐冷卻至室溫。
按GB/T 5988—2007檢測試樣的燒后線變化率;采用X’Pert MPD PRO型X射線衍射儀分析試樣的物相,并采用HighScore Plus軟件進行半定量分析;采用Phoenixv/tome/xs型CT對試樣進行斷層掃描;采用Nova 400 Nano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和JEM-2100UHR型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試樣的顯微結構。
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RS和RSA的XRD圖譜見圖1。由圖1可知: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RS和RSA的主要物相均為α-SiC、β-SiC、單質(zhì)Si和少量由殘留炭黑轉(zhuǎn)化來的石墨。由半定量分析結果(見表2)可知,1 650℃燒成后試樣RS中游離Si含量最低,1 600℃燒成后試樣RSA中游離Si含量最低。
圖1 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的XRD圖譜
表2 不同溫度燒成試樣的XRD半定量分析結果
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RS斷口的SEM 照片見圖2??梢钥闯觯航?jīng)1 600℃燒成后試樣中基質(zhì)(淺色區(qū)域)占比較大,碳化硅骨料與基質(zhì)結合緊密;1 650℃燒成后試樣中基質(zhì)占比最小,碳化硅骨料與基質(zhì)結合更加緊密。1 700℃燒成后試樣中,碳化硅骨料與基質(zhì)的結合程度變差。結合XRD半定量分析認為,是殘余Si含量的變化導致其基質(zhì)占比的變化。
圖2 不同溫度燒成試樣RS的SEM照片
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RSA斷口的SEM照片見圖3,圖中各微區(qū)的EDS分析結果見表3。從圖3可知:1 600℃燒成后試樣中基質(zhì)(淺色區(qū)域)占比較小,結構較致密。1 650℃和1 700℃燒成后試樣中基質(zhì)占比明顯增大,結構變得較疏松。從表3可知:試樣中存在含Si、C、Al的新物相,推測其為Al4SiC4[15]。
將1 650℃燒成后試樣從中部切開,并對切面進行拋光處理,再使用質(zhì)量比為7∶1的氫氟酸-鹽酸溶液對切面進行酸洗,酸洗后試樣的SEM照片見圖4??梢钥闯觯涸嚇覴SA的孔隙比試樣RS的少而小。分析認為:試樣RSA中引入的Al粉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在壓制成型試樣坯體時Al粉容易變形,有利于提高坯體的成型致密度;在同樣條件下固化、炭化后,其致密度必然比試樣RS的高。燒成過程中,液態(tài)Si從試樣表面沿孔隙往里滲入,與C接觸后反應生成β-SiC,多余的Si則殘留在燒成試樣中。由于殘余Si所占空間是試樣原始氣孔的一部分,因此酸洗后試樣RSA中的孔隙比試樣RS中的少而小。
圖3 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RSA的SEM照片
表3 圖3中各微區(qū)的EDS分析結果
圖4 1 650℃燒成并經(jīng)酸洗后試樣RS和RSA的SEM照片
為了進一步研究反應生成的第二相,將1 700℃燒成后試樣RSA研磨成粉末,在無水乙醇中超聲分散后,滴加到覆蓋有多孔碳膜的銅網(wǎng)上進行TEM觀察和EDS分析,結果見圖5。
圖5 1 700℃燒成后試樣RSA的TEM照片和HR-TEM照片
圖5(a)顯示,碳化硅晶粒與含鋁的第二相晶粒結合緊密。圖5(b)顯示,含鋁物相晶粒對應的晶面間距為0.338 nm;結合其Al、Si和C的EDS數(shù)據(jù),進一步驗證試樣RSA中原位生成了Al4SiC4。
不同溫度燒成后試樣RS和RSA的線變化率見圖6。1 550℃燒成后,試樣RS與RSA均發(fā)生膨脹,線膨脹率均接近2%。1 600℃燒成后,試樣RS與RSA的線變化率均減小,分別呈現(xiàn)約0.5%的線膨脹和約0.5%的線收縮。1 650℃燒成后,試樣RS的線變化率繼續(xù)減小,呈現(xiàn)約2%的線收縮;而試樣RSA的線變化率直至1 700℃仍基本上保持不變。1 700℃燒成后,試樣RS的線變化率大幅增大,呈現(xiàn)約4.4%的線膨脹??傮w來說,試樣RSA的線變化率比試樣RS的小,隨燒成溫度的變化也比試樣RS的小。隨著燒成溫度的升高,試樣的燒結程度逐漸增加,線變化率減?。划敓蓽囟冗^高時,由于晶粒過度生長,試樣的線變化增大。但Al的引入抑制了碳化硅晶粒的過度生長,試樣RSA的線變化率并未隨著燒成溫度的提高而發(fā)生明顯變化。
圖6 不同溫度燒成試樣RS和RSA的線變化率
材料的氣孔缺陷是一種典型的常見缺陷,CT技術是一種有效的無損檢測手段,為材料內(nèi)部氣孔的檢測和顯示提供了有效途徑[15]。采用CT對1 650℃燒成后試樣RSA的三個互相垂直的斷層進行掃描,結果見圖7,標尺的灰度代表材料中孔隙(孔體積)大小,灰度越大表示孔隙(孔體積)越大。從圖7(a)中看出,孔隙分布較為均勻;從圖7(b)和(c)中看出,中心部位的孔隙較多且較大。單質(zhì)Al具有較大可塑性,可增大試樣坯體的成型致密度,減小氣孔孔徑,從而增大單質(zhì)Si向試樣內(nèi)部滲入的阻力,導致試樣中心部位的孔隙較多且較大。
圖7 1 650℃燒成試樣RSA的CT掃描照片
(1)未添加和添加4%(w)Al粉的試樣經(jīng)1 550~1 700℃燒成后,它們的主要物相均為α-SiC、β-SiC和游離Si。
(2)添加4%(w)Al粉試樣的燒后線變化率更小,經(jīng)1 600℃燒后殘余Si量最低,SiC含量最高,綜合性能最優(yōu)。
(3)添加4%(w)Al粉試樣的成型致密度更高,在反應燒結過程中液態(tài)Si滲入量更少,最終殘余量也更少,試樣的高溫強度更高;經(jīng)1 700℃燒成后生成了Al4SiC4,增強了物料顆粒之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