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琴 張文松 牟俊杰 甘措 關欣 劉瑤 鄧菲
(1.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腎臟內(nèi)科,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市金牛區(qū)人民醫(yī)院腎臟內(nèi)科,四川 成都 610082)
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范圍內(nèi)高度重視的公共衛(wèi)生醫(yī)療的問題。有研究指出,包括歐美中在內(nèi)的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CKD患病率已經(jīng)超過10%。中國在2012年的一項全國性流行病學調(diào)查中顯示全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達到10.8%[1]。2009年KDIGO指南將CKD患者3期分為3a和3b期,1、2期劃分為早期腎臟損傷階段,3a期往后為中晚期腎臟損傷階段。由于終末期腎病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因此延緩疾病進程,盡可能避免患者進入尿毒癥期是本病的主要治療目的[2]。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測定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判斷腎臟損害程度,但肌酐、尿素氮等影響因素較多,對腎組織損害的反應不夠準確和及時。有學者認為,胱抑素C(cystatin C, Cyc C)、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alin,β-MG)、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al-binding protein,RBP)檢測方便,可更加靈敏的反映腎功能損害[3-4]。為進一步證實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探討了Cys C、β2-MG、RBP測定在評估慢性腎臟疾病(CKD)腎臟損害程度中的可行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9年3月四川省人民醫(yī)院和成都市金牛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91例作為觀察組,健康體檢者38例作為對照組。前者根據(jù)KDIGO的分組標準將患者分為6組(1期、2期、3a期、3b期、4期、5期)。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等符合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不全等符合KDIGO關于慢性腎臟疾病定義標準[5],對照組為同年齡段健康體檢者。②年齡≥18歲。③臨床資料完整,兩組研究對象及(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肝硬化、肺間質(zhì)纖維化、硬皮病等其他慢性纖維化疾病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③婦女哺乳或妊娠期。④對照組無急慢性腎臟疾病病史。⑤有腎臟替代治療的病史。
1.2 指標檢測方法 采用酶法和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ys C、β2-MG、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及尿液RBP(嘉興博泰生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血清CysC含量>1.00mg/L;β2-MG>3.00mg/L;血清RBP>70 μg/mL;尿液RBP>0.7 μg/m為陽性。受檢者留取晨尿,同時抽取受檢者空腹靜脈血凝固離心后取上清采用貝克曼AU5800及雅培的C16000檢測腎功能相關指標。
2.1 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24~73歲,平均(55.59±8.62)歲;觀察組中男性47例,女性44例,年齡24~74歲,平均(56.17±8.34)歲。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不同組別患者不同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不同組別患者年齡、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比較存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年齡、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明顯低于CKD患者,隨著CKD腎臟損害程度的上升,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逐漸升高,5期CKD患者上述指標水平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組別患者不同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2.3 CKD患者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與腎功能指標相關性分析 CKD患者尿RBR、血清RBP、Cys C、β2-MG與Urea、Scr呈正相關,與eGFR呈負相關,β2-MG與Scr的相關程度最高(P<0.001),見表2。
表2 CKD患者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與腎功能指標相關性分析
2.4 Cys C、β2-MG、RBP檢查對各期CKD的診斷陽性率比較 Cys C、β2-MG、血清RBP及尿RBP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對早期CKD的診斷陽性率,見表3。
表3 Cys C、β2-MG、RBP檢查對各期CKD的診斷陽性率比較[n,n(×10-2)]
慢性腎臟疾病包括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病程較長、對腎功能有所損害的一類疾病,其嚴重危害人類健康[6-8],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目前臨床上認為,腎損害達到3個月即可診斷慢性腎臟疾病[9-11],而本病由于腎組織損害難以逆轉(zhuǎn),因此無法徹底根除,只有通過早期診斷、治療來阻止腎功能進一步惡化。
細胞外基質(zhì)在腎小球和腎間質(zhì)異常堆積可導致腎小球硬化、腎小管間質(zhì)纖維化,使患者逐漸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各項因子的變化[12],RBP實質(zhì)上是肝細胞釋放的低分子量蛋白,可于正常健康人體血清、尿液中檢測出。正常情況下血清中RBP維持在一穩(wěn)定的范圍內(nèi)[(25~70)mg/L],在終末期腎病患者中,血清RBP水平較正常人升高3.5-5倍。較多文獻報道,肝細胞的高爾基體復合體表面和視黃醇按照50%的比例形成復合物,在此基礎上,結合前白蛋白,以三位復合物的形式防止RBP通過腎小球濾過膜[13]。在前白蛋白分離通過腎小球濾過膜前,需要滿足復合物與靶細胞的條件,在濾過過程中,僅出現(xiàn)極少量RBP從尿中排出體外?;谏鲜鲆蛩?,較多學者認為尿RBP檢測可反映近端小管損傷的敏感指標,亦有學者認為其在器官纖維化過程中起著反映作用。正常人血液中β2-MG生成量恒定,濃度較低,可自由通過腎小球,最后于近端小管內(nèi)幾乎全部重吸收,其水平不受性別、年齡和代謝因素影響。CKD患者因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血清β2-MG 水平升高,檢測靈敏度優(yōu)于血肌酐。Cys C是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B的特異性抑制劑,有核細胞以恒定速率產(chǎn)生[14],機體體液內(nèi)均有廣泛分布,能自由地通過腎小球濾過膜并被近曲小管重吸收,相較血肌酐被性別、年齡影響較小[15],在診斷方面優(yōu)于血肌酐[16],因此可靈敏、準確地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17]。
國內(nèi)目前對于Cys C、β2-MG、RBP對于腎臟病損傷的評估大多針對糖尿病腎病早期,本研究中我們涉及慢性腎臟病的各個時期。在對比不同組別Cys C、β2-MG、血清及尿RBP水平后,發(fā)現(xiàn)不同組別患者年齡、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比較存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年齡、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明顯低于CKD患者,同時隨著CKD腎臟損害程度的上升,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逐漸升高,5期CKD患者上述指標水平最高(P<0.05),與馬紅雨等[18]結果相符。隨后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得出,CKD患者尿RBR、血清RBP、Cys C、β2-MG與Urea、Scr呈正相關,與eGFR呈負相關(P<0.05),β2-MG與Scr的相關程度最高(P<0.001),與馬紅雨等研究中顯示相關系數(shù)為0.806相符。
Cys C、β2-MG、RBP與腎功能指標的相關性蛋白酶B表達減少或活性減弱,其降解重吸收的蛋白質(zhì)的能力下降,蛋白質(zhì)在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內(nèi)沉積,損傷上皮細胞功能,從而導致腎小球硬化、腎間質(zhì)損害。研究表明血清Cys C、β2-MG、RBP可顯著提高慢性腎臟病檢測的最確性,本研究在對比Cys C、β2-MG、RBP對各期CKD的診斷陽性率中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檢查在腎臟損傷早期陽性診斷率較單一指標高,這與古麗鮮·吐爾洪等[19]結果相似。由此可觀,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對早期CKD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可提高診斷 CKD 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傷的準確性。
CKD患者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表達高于健康人群,隨著腎臟損害程度增加而升高。CKD患者上述指標與Urea、Scr呈正相關,與eGFR呈負相關,聯(lián)合檢測提高對早期CKD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