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本書。
這是本詩性的書,文字是詩性的,它的象征物:月亮、貓頭鷹,也都是詩性的。在今天,詩歌和貓頭鷹都同樣缺乏。
還有,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冬天的下過雪的夜晚,這就更詩性了。
讀這本書,就像被詩性包裹,被溫暖的火包裹。雖然是冬天,也是溫暖的。
這本書其實也可以叫《月下與爸爸去看貓頭鷹》,因為它講的就是爸爸和他的孩子的故事。
想想我的爸爸,我小時候他帶我去過哪里,做過什么?
或者想想我的媽媽,我小時候她帶我去過哪里,做過什么?
或者想想隨便什么最親密的人吧……
如今,我還記得這一切嗎?
每一次陪伴,都是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月下去看貓頭鷹。
每次,和小友讀這本書,翻開第一頁,當(dāng)文字和繪畫跳入眼簾,我就來到“我和爸爸”的那片白雪皚皚的森林。而小友,也來到了。
小友熟悉這本書的每個細(xì)節(jié)。他知道哪一頁會出來鹿,哪一頁的畫面上會停著一只狐貍,哪一頁會飛來一只貓頭鷹。
在故事的最后,我高聲朗誦:“出去看貓頭鷹,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個希望。爸爸是這么說的。那個希望,會用沒有聲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貓頭鷹的好月光下,向前飛行?!?/p>
這是個溫暖的故事,適合睡前朗讀,而小友也每次在這最后的朗誦中睡著了。
這森林,那么遙遠,遙遠得像小友的夢。這森林,那么貼近,貼近我的耳旁。
小友,我告訴你,這本書其實還可能有另外一種結(jié)局:就是你怎么努力都看不到貓頭鷹,貓頭鷹已經(jīng)離開了這片森林,或者說它已經(jīng)不在這個地球上。
希望,難道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了嗎?
小友,等你長大一些,我給你講講安妮日記,講講一些孩子的另外命運。
但是,還要有希望。
500年前,一個我敬佩的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過:“即便明天世界就將毀滅,我也要種下一棵蘋果樹?!?/p>
編輯/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