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元,卜勤煜
健康人體消化道內寄居著多種類型、數(shù)量龐大的微生物,各種菌群按照合理比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腸道菌群具有消化分解腸道內食物,抵抗外來病原體入侵的功能,為人體腸道建立自然防御屏障[1]。腸道菌群失調會引發(fā)患者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受廣譜抗菌藥濫用、激素、放射及化學治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腸道內菌群數(shù)量、類型發(fā)生變化,有益菌比例下降,致病菌比例升高,腸道自然防御屏障被破壞,腸道功能紊亂,從而誘發(fā)腸道菌群失調性腹瀉等多種疾病[2]。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發(fā)展成慢性腹瀉、反復發(fā)作,治愈難度大。目前臨床上常采取對癥治療,如補充適宜的益生菌,促進腸道菌群早日恢復平衡。隨著近年來對微生態(tài)制劑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的研究應用,其治療腹痛、腹瀉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觀察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用于腸道菌群失調中雙向調節(jié)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公利醫(y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腸道菌群失調患者80例,采用隨機單盲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5~72(40.72±4.38)歲;病程3~40(28.45±3.72)d。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6~73(40.39±4.26)歲;病程5~42(28.69±3.56)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組間可比。本研究開展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腸道菌群失調診斷標準[3];(2)鏡下白細胞(WBC)>10/HP;(3)每天排便次數(shù)>3次,性狀為柏油黏液便或蛋花樣便,且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等癥狀;(4)細菌學檢查檢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等[4]。排除標準:(1)近期服用抗菌藥物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官不全者;(4)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及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予止瀉、補液、糾正酸堿、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培菲康,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10970105)治療,每次1包,于餐后30 min溫水沖服,每天2次,重癥患者劑量加倍?;颊哂谥委熐昂椭委熼_始后每周接受糞便常規(guī)、糞便菌群、肝功能、血常規(guī)、血電解質等檢查,記錄治療過程中腹瀉、腹脹等癥狀改善情況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后臨床癥狀(腹痛、腹瀉及便秘)評分及治療前后糞便檢查指標[雙歧桿菌、乳桿菌和腸道定植抗力(B/E值)]變化。
臨床癥狀評分:結合患者實際癥狀改善情況,劃分為0~4分:0~1分為無癥狀;2分為輕微癥狀;3分為中度癥狀;4分為重度癥狀。
糞便檢查:治療前后留取患者新鮮糞便0.5 g與無菌生理鹽水4.5 ml混合,稀釋至10倍后,分別在每個階段取稀釋液50 μl,然后依次接種培養(yǎng)。腸道菌群常見有需氧菌2種,厭氧菌4種和酵母樣真菌,分別將3種菌群置于35 ℃孵育箱內培養(yǎng)24 h、48 h、48~72 h,后通過法國進口VITEK 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鑒定細菌,觀察雙歧桿菌、乳桿菌和腸道定植抗力(B/E值),B/E腸道菌群正常參考值>1,B/E比值越低表明腸道菌群失調越嚴重[6]。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內科學》相關標準:(1)顯效:患者治療3 d內腹瀉等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每天排便次數(shù)減少至1~2次,性狀正常,癥狀改善評分下降>75%;(2)有效:患者治療6 d內腹瀉等癥狀有所好轉,每天便次數(shù)減少至2~3次,性狀正常,癥狀改善評分下降25%~75%;(3)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結直腸鏡檢查示無緩解征象[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65,P=0.023)。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觀察組腹痛、腹瀉、便秘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2.3 糞便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雙歧桿菌、乳桿菌及B/E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上述3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雙歧桿菌、乳桿菌多于對照組,B/E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糞便檢查結果比較
正常人體腸道內寄居著消化球菌、類桿菌和雙歧桿菌等多種正常菌群,與過路菌群按照一定比例共同調節(jié)腸道,維持著良好的微生態(tài)平衡,發(fā)揮合成營養(yǎng)物質、免疫防護和抵抗細菌等多種作用,其中厭氧菌占99%以上,雙歧桿菌和單類桿菌占90%以上[7],保證人體健康。正常菌群常固定附著在人體的某個位置,從而定植、繁殖,逐漸形成一層菌膜屏障,抵御外來病原體,通過拮抗作用抑制有害過路菌群的侵襲,以保證腸道內微生物的平衡。同時腸道菌群能刺激宿主發(fā)揮出免疫和清除功能,保持腸道正常蠕動和通便,促進身體各項功能的運轉,及時排出身體毒素,如雙歧桿菌可有效清除多余的革蘭陰性桿菌,維持人體內革蘭陰性桿菌的正常水平,同時降解、清除人體內的致癌因子,激活體內的抗腫瘤細胞因子等[8]。當人體生理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如服用抗菌藥物,會破壞原有的菌群組成及結構,在消滅有害菌病時亦破壞了正常菌群,腸道菌群的組成功能發(fā)生一定變化,這時患者出現(xiàn)菌群失調性腹痛、腹瀉等癥狀。尤其是老年人群,因機體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體內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與中青年人群相比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桿菌數(shù)量減少,腸桿菌數(shù)量增加,B/E值下降,因此腸道黏膜免疫功能被削弱,很多老年腸道菌群失調患者都是長期服用抗菌藥物導致。
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是一種由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等多種菌配制而成的活菌制劑,直接為人體補充所需的益生菌,目的在于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癥狀,維持腸道生態(tài)平衡[9]。給藥方式為口服,并有特殊包衣的保護作用,有效預防胃酸腐蝕,經胃順利進入腸道釋放出益生菌,起到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的目的,提高腸道菌群的防御屏障能力。患者服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后顯著抑制消化道致病菌的數(shù)量,減少種類和腸源性毒素的產生,加快機體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形成機體需要的維生素,改善便秘癥狀,促進機體順利排便[10]。本研究中應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藥物,其由3種有益菌群構成,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長,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取得了顯著成效。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提示常規(guī)治療結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療效確切,幫助腸道重新構建正常的腸道菌群,有效恢復腸道內正常菌群和功能。這是因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口服進入人體內迅速發(fā)揮作用,有益菌開始清除過路菌分泌出酸性代謝產物,抑制了有害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從而擴大益生菌的比例,逐漸形成一個腸道正常菌群[11]。腸道菌群失調后引起腸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通過在腸道內產生大量有機酸,降低腸道生態(tài)環(huán)境pH值,促進腸黏膜的正常蠕動,中和大便的pH值,軟化腸道內大便,從而使其順利排出,保持大便通暢。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腹痛、腹瀉、便秘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可顯著改善腸道菌群失調后的腹痛、腹瀉癥狀。
B/E值是腸道內雙歧桿菌和腸桿菌兩者比值,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雙歧桿菌多,腸桿菌少,因此B/E值>1為正常,在口服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后,觀察組患者起效迅速,能夠改善腸道吸收功能,雙歧桿菌數(shù)量增多,腸桿菌數(shù)量減少,重建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提高了腸道免疫屏障功能[12],說明B/E值在糞便檢查結果中非常重要,能夠看出患者腸道菌群數(shù)量和種類的變化,觀察益生菌是否在腸道內發(fā)揮出調節(jié)功能。本研究結果示2組治療后的雙歧桿菌和乳桿菌數(shù)均明顯多于治療前,B/E值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雙歧桿菌、乳桿菌多于對照組,B/E值高于對照組,提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對改善腸道定植抗力具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用于腸道菌群失調中雙向調節(jié)的臨床價值較高,治療效果佳,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