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0~24歲青少年3.02億,占總人口22.67%[1]。伴隨著自我意識建立,獨立意識逐步增強,青少年急于擺脫成年社會對自己的束縛,易受伙伴誘惑和影響,因而容易導致個人健康危險行為的發(fā)生,比如吸煙、飲酒及濫用藥物。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道,煙草每年造成700多萬人死亡[2],吸煙時煙從口入,經過喉嚨、氣管、支氣管,進入血液里。吸煙對呼吸道危害最大,很容易引起喉頭炎、氣管炎,肺氣腫等病。煙草使用和二手煙暴露也是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3]。我國《2008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4]指出,13~18歲的青少年有1.3億人,吸煙人數逐漸遞增,吸煙呈現低齡化趨勢。吸煙是循序漸進的行為,學者一般把它分為不吸煙、嘗試吸煙、不規(guī)律吸煙和規(guī)律吸煙四個階段,而嘗試吸煙是規(guī)律吸煙的開端,有研究顯示33%的人會從嘗試吸煙成為規(guī)律吸煙,而在眾多研究當中發(fā)現家庭、社會、心理、生物因素會為嘗試吸煙者帶來一定的影響[5]。本研究以某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描述大學生里的吸煙情況,并分析影響發(fā)生嘗試吸煙的因素,為有效預防和控制大學生吸煙提供幫助。吸煙不僅僅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2019年10月—11月應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分發(fā)問卷的形式調查1 000名在校本科生。
在查閱文獻和定性訪談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從表面效度和內容效度方面去評價調查表的效度,確定調查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吸煙狀況和吸煙危害認知情況等。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某校本科生進行抽樣調查,采取面對面匿名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現場發(fā)放,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回。
統(tǒng)一培訓調查員;調查前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和填寫方法后,讓其自行填寫問卷。問卷回收前由調查員檢查,凡是錯填、填寫不完整的問卷將由同一研究對象再次填寫。采用EpiData 3.0雙錄入數據;數據錄入前對問卷統(tǒng)一復查,剔除調查項目缺失較多或邏輯矛盾等不合格問卷。
采用SPSS 16.0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方法包括χ2檢驗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等。以是否吸煙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納入方程,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比前進法,設定α入=0.10,α出=0.1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發(fā)放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46份,回收有效率為84.6%,吸煙者有76名,占調查人數的8.98%。有效問卷中,男性(270名)占31.91%,女性(576名)占68.09%;大陸招生(554名)占65.48%,港澳臺僑招生(292名)占34.52%;城鎮(zhèn)(718名)占84.87%,農村(128名)占15.13%;吸煙者與不吸煙者在性別(χ2=12.569,P<0.05)、年級(χ2=8.132,P<0.05)、生源情況(χ2=27.588,P<0.05)及母親文化程度(χ2=8.160,P<0.05)上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吸煙組基本情況統(tǒng)計結果可知,從吸煙時長上來看,吸煙3年以內(54名),占吸煙人數的71%。每天吸煙量5根及以下(40名),占52.6%;吸煙量超過5根/天(24名),占31.6%。高中(28名)和大學(24名)開始吸煙的時間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36.8%和31.6%。吸煙時間分布上,課間課后(25名)吸煙最頻繁,占32.9%(表2)。
以在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4個變量(性別、年級、生源情況和母親文化程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可能的混雜因素后,性別、年級、生源情況、母親文化程度等指標是導致吸煙的獨立影響因素。其中,女生可能吸煙的風險較男生高,大陸生源可能吸煙的風險較港澳臺僑生源高;年級越低吸煙率越高、母親文化程度越低吸煙率越高(表3)。
認為吸煙對身邊人身體健康有危害的占吸煙者的80.3%;吸煙是一種交際手段,占吸煙者的46.1%;吸煙可以解除疲勞,占43.4%;吸煙是一種精神寄托,占39.5%;吸煙是難以改變的習慣,占有30.3%;而吸煙可使思維活躍,占22.4%(表4)。吸煙危害分析結果提示吸煙組知識知曉排前三的分別是吸煙可以引起咽喉炎,支氣管炎,引起肺癌和影響藥物療效。非吸煙組知識知曉情況排前三的分別是吸煙引起咽喉炎,支氣管炎,引起肺癌和引起口腔疾病。吸煙組與不吸煙組在口腔疾病、視弱及胃病知曉指標存在差異,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表1 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的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該大學本科生吸煙率為9.0%,其中男女各占50%,總的吸煙率低于《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6]中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8.1%,其中男性吸煙率高達52.9%的調查結果,也低于2017年四川省成都大學生吸煙率(20.9%)[7]。
本調查發(fā)現男生的吸煙率高于女生,男性是吸煙的高危人群。這與中國社會輿論對男性寬松有關;相反女性吸煙則會遭到社會的歧視,將吸煙女性與不良社會形象相關聯,導致女性的吸煙率普遍較男性低。但是不同大學由于招生來源不同,我國港澳臺僑學生,其社會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女性吸煙也容易被接受,與本調查中女性吸煙者較多(50%)相一致。本研究發(fā)現我國港澳臺僑生源(48名)的吸煙率比大陸生源(28名)高,而在城市成長的學生吸煙率會比農村高??赡茉驗槌鞘袑W生的家庭生活條件比農村學生相對好,購買香煙能力更強;然而農村家庭收入較低,而學生自律較強,吸煙率比較低。
調查中也發(fā)現家庭成員有吸煙者的學生占總體吸煙人群的52.6%,而沒有家庭成員吸煙的學生吸煙占39.5%。這可以顯示家庭教育可以影響學生嘗試吸煙,因當孩子看到家長吸煙,長大后會模仿,而且這些學生在比較年幼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吸煙的比較多,占整體吸煙人群的42.6%,比較多的人是在初高中的時候嘗試吸煙。
表2 吸煙組的吸煙情況分析
表3 吸煙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 4 吸煙者對吸煙態(tài)度情況分析
表 5 吸煙者和非吸煙者吸煙危害知識知曉情況
大學生發(fā)生嘗試吸煙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心、情緒影響及從眾心理等。好奇可能極力想去“探索和實踐”,去親自體驗吸煙的滋味;心情煩悶導致的嘗試吸煙行為可能與影視作品的不當宣傳有關,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人孤獨地吸著香煙的鏡頭,容易讓人把吸煙與排解憂愁相關聯;從眾心理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為吸煙是社會交往的必要形式,“以煙開路”的社會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有所體現,朋友中有人吸煙以及同宿舍有人吸煙對大學生吸煙行為的影響最為突出[8]。在未嘗試吸煙的原因中,沒想過吸煙是主要原因??赡苁菍W生的接觸人群(主要是家長、老師、同學)中吸煙比例較小,難以引起學生嘗試吸煙的趨同效應及從眾效應,并降低對吸煙行為的好奇心,進一步驗證了環(huán)境對吸煙行為的影響。
調查中發(fā)現,吸煙者中大部分知道吸煙對健康的危害,亦有部分人群已戒煙或嘗試戒煙,最主要的原因是開始覺得吸煙無趣,還會影響生活質量[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大學生對吸煙導致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認知率不如對呼吸系統(tǒng)損害認知率高,與吉寧等[10]的調查結果相符,表明大學生對煙草危害的認知不夠全面,存在認知誤區(qū)。另外未戒煙成功的吸煙者,往往會因為環(huán)境因素恢復吸煙。吸煙者的生活質量與非吸煙者的相對比,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導致大部分吸煙者持續(xù)吸煙,因為他們覺得既然不影響現況,煙癮又難以忍受,就持續(xù)吸煙。
吸煙嚴重危害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嘗試吸煙是規(guī)律吸煙的重要起始階段。因此,我們要關注不同的類型的學生,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把吸煙行為控制在初始狀態(tài)[11],分析吸煙的原因,及時了解學校吸煙人群現狀并采取措施控制嘗試吸煙的行為,是控煙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節(jié)點。本研究結果提示今后的控煙工作應加強本科生教育管理,入校之初即開始進行宣傳干預、凈化學校輿論社交環(huán)境、強化學生對煙草危害認識和關心學生情緒,以學生為重點,來制定控煙方案和措施。此外關注與預防男生吸煙一直是控制大學生吸煙人群的重點[12]。男性認為吸煙更能增加自己的魅力,男性社交吸煙是一種主流方式,這增加了男性吸煙行為的發(fā)生,所以進校就要引導建立正確觀念。而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四學生更多面臨是繼續(xù)求學還是找工作的選擇,可能通過吸煙來緩解壓力,也是增加大學生現在的吸煙率的危險因素,與Wang等[13]學者的研究一致。
影響吸煙的因素是多樣化的,面對大學生吸煙的嚴重性與健康危害,社會、學校、家庭層面均應通過盡早教育宣傳進行干預,并給予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