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權
(廣東縱橫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000)
某橋梁橋型布置采用12+107+86=205m預應力混凝土梁拱組合體系,主梁采用單幅結構形式,采用斜腹式單箱八室斷面,頂板寬為40.6m,底寬33.6m。按預應力混凝土A類構件設計。設計汽車荷載等級:城-A級[3-4]。
本橋主拱結構為鋼箱拱,分大小兩個拱,大拱跨度107.95米,矢高32.19米,主拱矢跨比為1/3.35,拱軸線采用2次拋物線和直線擬合,拱肋按1/8角度內(nèi)傾。小拱跨度76.25米,矢高約22.19米,主拱矢跨比為1/3.44,拱軸線采用2次拋物線和直線擬合,拱肋按1/8角度內(nèi)傾。主拱兩個主拱肋均為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拱肋為鋼結構,拱座為混凝土結構。拱肋截面為矩形,橫向寬度為1.8m,大拱拱截面高度由拱腳處的7.35m變化至拱頂處的2.5m,小拱拱截面高度由拱腳的3.84m變化至拱頂處的2.0m,拱腳、拱腳處頂板和腹板厚為42mm,底板厚30mm。詳見圖1。
圖1 橋型布置圖(單位:cm)
根據(jù)橋梁施工圖設計文件,采用MIDAS/Civil 2012計算,設計荷載為城-A級,計算模型見圖2所示。
圖2 橋梁計算模型(MIDAS/Civil)
工況Ⅰ~Ⅶ試驗荷載在測試截面處的試驗荷載效率如表1所示,表中的數(shù)據(jù)表明試驗荷載效率ηs滿足《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guī)范》 (CJJ/T233-2015)中取值范圍為0.85~1.05之間的要求[3]。
表1 試驗荷載效率
1)撓度測點布置
本次試驗主梁撓度測點沿試驗橋跨兩側的支點位置、1/4位置和跨中位置布置,共28個撓度測點,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觀測;P1軸橫梁撓度測點布置在跨中和靠近支點截面,共3個撓度測點,采用吊百分表進行觀測。
2)鋼箱拱位移測點布置
鋼箱拱位移測點在P1~P2跨1/4、1/2、3/4截面各2個測點,在P2~A3跨1/2截面2個測點。
3)拱腳水平位移測點布置
0、3號臺各2個測點。
4)應力(應變)測點布置
A、B、C、G截面各6個測點;D、E、F、H截面各15個測點;I截面1個測點。
1)應變試驗結果。各工況作用下,主梁、拱肋、橫梁(工況Ⅶ下I截面)應變校驗系數(shù)分別在0.44~0.95之間、0.50~0.88之間和0.65,相對殘余應變分別在0~0.18之間、0.12~0.19和0.10,詳見表2。
表2 各工況主梁、拱肋應變校驗系數(shù)與相對殘余應變匯總表
2)變形試驗結果。各工況作用下,橋面撓度、拱肋變位、拱腳位移校驗系數(shù)分別在0.61~0.93之間、0.62~0.70之間和0.35~0.45之間,相對殘余變形分別在0.16~0.19之間、0.09~0.18和0.12~0.18之間,詳見表3。
表3 各工況橋面撓度、拱肋變位、拱腳位移校驗系數(shù)與相對殘余變形匯總表
3)吊桿索力試驗結果。各工況Ⅲ、Ⅳ作用下E截面吊桿索力增量校驗系數(shù)分別為0.82、0.85,相對殘余索力增量為0.08、0.05。
4)裂縫檢測結果。在整個靜載試驗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試驗橋跨有新增可見裂縫產(chǎn)生。
環(huán)境隨機振動法(脈動法)是指在橋面無任何交通荷載以及橋址附近無規(guī)則振源的情況下,通過測定橋梁由風荷載、地脈動、水流等隨機激勵引起的微幅振動來識別結構自振特性參數(shù)的方法[1-3]。測試結果如下表4。
表4 自振特性測試結果
在30、40和50km/h的跑車試驗下,試驗橋跨沖擊系數(shù)分別為1.05、1.08和1.04,阻尼比介于0.90%~1.81%。
在30、40和50km/h的剎車試驗下,試驗橋跨阻尼比介于0.66%~0.83%。
1)靜載試驗不同加載工況作用下,各測試截面應變、變形、吊桿索力增量校驗系數(shù)均小于1.0;各工況卸載后各測試截面的相對殘余應變、相對殘余變形、相對殘余索力增量均小于20%,結構變形規(guī)律和應變狀態(tài)正常,結構強度、剛度及抗裂性滿足《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guī)范》 (CJJ/T233-2015)的要求。
2)試驗橋跨實測自振頻率均大于理論計算值,表明結構實際整體剛度較好。
3)綜合荷載試驗檢測結果及分析:測試跨橋梁目前工作狀況正常,結構強度、剛度以及抗裂性能均符合《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guī)范》(CJJ/T233-2015)中所規(guī)定的各項指標要求。該橋承載能力滿足《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 (CJJ11-2011)中設計荷載(城-A級)的正常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