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偉
深秋的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位賣蚰子的老人,用鋁塑板隔開的格子里裝著10多只蚰子,15元一只的價格令我咋舌。老人說:“現(xiàn)在的蚰子可不好逮嘍?!?/p>
蚰子學名“蟈蟈”,俗稱“百日蟲”,因擅長鳴叫而深受孩子們喜歡。小時候,每年農(nóng)歷九月下旬收紅薯季節(jié),學校里都放半月時間的秋假,這為孩子們逮蚰子提供了好機會。在幫大人收紅薯的間隙里,只要聽到地堰邊草叢里傳來蚰子充滿誘惑的叫聲,我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丟下手中的活兒就朝蚰子叫的方向跑。
蚰子喜歡陽光,習慣趴在植物的葉梢上叫喚,可是又很機靈,往往當我們循聲來到近前,它也警覺地停止鳴叫,甚至跳進草叢躲藏起來。而我們也逐漸摸索出了經(jīng)驗,越是此時越沉著冷靜,凝神靜氣地蹲下來耐心等待。當蚰子覺得危險解除重新鳴叫時,我們很快確定它的位置,把兩手扣在一起,以又快又穩(wěn)又準的動作輕輕把它蓋在手下,然后慢慢將兩只手收攏,順勢用食指和中指捏住蚰子的頭部,這樣它鋒利的牙齒再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只能乖乖地投降。
有時一晌時間能逮幾只蚰子,我們就從地頭找來高粱稈或玉米稈,剖去外皮兒,露出內(nèi)瓤,再用幾根篾皮兒穿過內(nèi)瓤做成“活扣兒”,依次把蚰子套在上面。
公蚰子喜歡恃強凌弱,到一起非爭個你死我活不可,因此逮回家的蚰子須用籠子把它們分開來養(yǎng)。好在我們在耳濡目染之間,早跟大人學會了扎蚰子籠的本領(lǐng)。
扎蚰子籠的材料和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粗細適中的高粱稈捆扎而成。根據(jù)籠子大小不同,至少需要長短不一的高粱稈120根左右,其中短的需要80根,比短的長約一倍的則需40根。先選32根短秸稈,每4根一組,相互交叉著捆扎成正方形方框,一個做頂,一個做底;再在頂、底的方框里分上下兩層,縱橫交叉著各排插進去10根左右的短秸稈;然后依次每隔一根短秸稈豎插進去一根長秸稈,把頂、底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這樣一個蚰子籠就算做成了。有時還會在中間再加一層方框,另用10多根長秸稈從中間豎著隔開,這樣一個籠子就能變成兩個甚至四個格子,裝進去三四只蚰子。陽光燦爛的時候,看它們此起彼伏地競唱,別有一番情趣。
另一種則是用高粱篾編織成的。選兩節(jié)粗壯的紅色高粱稈,用小刀均勻地剖開,刮去內(nèi)瓤,打磨成韭菜葉寬窄的篾條,在地面上挖一個雞蛋大小的圓坑,沿著坑邊大致均等地插進去8~10根篾條,等把上面部分交叉著編織成拳頭大小的扁圓葫蘆形狀,再小心翼翼地把地下埋著的部分拔出來編織好,留下一個比拇指粗些的圓孔,方便蚰子進出和填送食物,平時則用兩根短篾呈“十”字形封堵起來。這種小巧精致的蚰子籠一般裝著叫得最歡的“蚰子王”。無論上學或是下地割草,我們常常隨身攜帶,甚至還在課間拿出來相互炫耀,當然也有蚰子不合時宜地在課堂上叫喚,慌得手足無措的孩子自然要挨老師一頓批評。
每年春季,我們還不忘在墻角種幾棵“蚰子葫蘆”。這種蚰子葫蘆長成后呈扁圓形狀,直徑10厘米左右,差不多能夠用雙手捂嚴。我們在葫蘆顏色由青變白時把它摘下來,趁著外皮尚未干硬的機會,以蒂柄位置為中心,用筆在上面畫出一個雞蛋大小的齒輪形狀,再把鋼鋸條的一端磨出鋒利的尖刃,均勻用力地照著畫好的形狀扎進去,讓“齒輪”與葫蘆徹底分離,掏出內(nèi)瓤,等葫蘆自然風干后用燒紅的鐵絲在“齒輪”上和開口四周各烙四個孔,用線繩穿起來,一拉緊繩子,齒輪蓋就與葫蘆吻合一起;松開繩子,又可以使蓋子與葫蘆分離,方便往里面裝蚰子、送食物。
蚰子葫蘆最大的好處是結(jié)實且能夠保暖。這樣,即便在寒冷的冬季,除了孩子們,甚至也有大人在白天把裝了蚰子的葫蘆揣在懷里,靠體溫暖著,到晚上則放在暖和的被窩里,平時用儲存的白菜葉子和青蘿卜頭喂它吃。如果飼養(yǎng)得當,蚰子能陪伴我們到春節(jié)前后。在雪花飄飛、寒冷肅殺的隆冬季節(jié),特別是新年里,不經(jīng)意間從身上傳出“吱吱吱”清脆悅耳的蚰子叫聲,除了帶給人許多的快樂,更讓人感受到徐徐而來的絲絲暖意。
后來我才知道,蚰子的壽命與溫度及其鳴叫時間長短都有直接關(guān)系。我們在冬日里設(shè)法給蚰子保暖延續(xù)生命,希望再聽到它的叫聲,卻不承想這是它們生命的絕唱?。?/p>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如今農(nóng)村在耕種過程中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鄉(xiāng)間野生的蟈蟈幾乎銷聲匿跡,在飄雪的季節(jié)聆聽蚰子鳴叫、冬日懷揣蚰子葫蘆入睡的時光早已成為過往,只能從回憶中去體味了。(作者單位: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