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芍夷
海口市作協(xié)一行十幾人,在弋陽江廖肖國際文學(xué)村“天天惦記”民宿部落住了三天后,奔著武寧去。中國田園“廣大鄉(xiāng)創(chuàng)”民宿創(chuàng)始人鄒志雄先生是武寧人,他對武寧的描述,讓我心生向往。中國地域遼闊,縣市甚多,如不是鄒總帶領(lǐng),我不一定有機緣遇見武寧。
“山水武寧”,肯定有山有水。我們首先見識到的是水:廬山西海的“海”。它雖比不上大海的浩瀚,卻也水域開闊,碧水微波,平滑舒展,令我想起在武寧縣規(guī)劃展覽館里見到的刻在木板上的《涌翠亭記》,作者白玉蟾,是海南瓊山石山鎮(zhèn)典讀村人。我沒想到隔著時空,在此見到他的佳作,竟有著他鄉(xiāng)遇故知之興奮,盡管他是偉人、古人,除了跟他一同出生于海南島外,毫不搭界,但亦感自豪,特拍下此文。文中有“江南山水窟,江西風月窩”的描述,此刻坐車沿河岸概覽,遠山濃黛,近水粼光,岸邊樹葉紅黃綠,斑斕又有層次,多姿又多彩。這個時節(jié),不冷不熱,風和熙柔和,景秀美悅目,真是風月之佳境、風月之良辰。沿岸的文峰塔、廊橋、觀音島等人文景觀,為自然注入了文化氣息,使山水之城武寧有了文脈的根和魂。真羨慕武寧居民擁有此風水寶地,依山環(huán)水而居、而行、而樂??鬃釉唬骸叭收邩飞剑钦邩匪?。”由此想來,武寧人樂山樂水,既仁又智,遠離喧囂,在寧靜中休養(yǎng)心性,在勞作中安居樂業(yè),每天好山好水好心情!
圍著市區(qū)的河岸轉(zhuǎn)了一圈后,坐船在河上游覽,船犁開河面,水,花開珠落,白沫逶迤,似巨龍尾隨。河邊的野生植物、河中散落的小島與彎曲的河岸相互遙應(yīng),河面景致因此而不顯單調(diào)。此時,《涌翠亭記》里的段落再次浮現(xiàn):“白蘋紅蓼,紫竹蒼沙,魚浮碧波,鷗臥素月,琉璃萬傾,舳艫千梭,窈然如霞姫之帔,湛然如湘娥之彀者,修江也?!?/p>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南宋紹興四年(1134)春出生在海南瓊州,是道家南宗第五代傳人。后被封為紫清明道真人,他一生修道,行蹤不定,走南闖北,足跡踏遍萬水千山,留下不少詩文。據(jù)資料記載,宋嘉定戊寅年(1218)某月某日,白玉蟾和譚元振、黃日新到柳山游玩,途中,有人在一涼亭施舍茶水,便進去,喝茶時,放眼眺望,被四周的風景驚艷。譚元振打量涼亭,沒有名字,提議給此亭起名,得到響應(yīng)。黃日新認為此亭離修河不遠,應(yīng)叫望江亭。白玉蟾覺得望江二字已被長江占去,用在此亭略顯遜色,不如取蘇軾詩句“山為翠浪涌”之意,叫涌翠亭。譚元振、黃日新皆叫好。黃日新說此亭名字起得如此妙,干脆趁機再寫一篇《涌翠亭記》,怎么樣?于是,白玉蟾欣然提筆,寫下《涌翠亭記》。這篇美文,后被收入武寧縣志。白玉蟾也成了以文字傳播武寧山水的第一奇人。八百多年前,白玉蟾描寫的修江,至今我輩,只有仰慕,自嘆筆力弗如。
廬山西海的“?!?,僅是修河中上游的一段,它穿城而過,被裝點,被注目。雖有“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之說,但有機會,我還愿意再游武寧,再游修江,仔細領(lǐng)略白玉蟾文章里描繪的武寧山水。山河嬌好,豈能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