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包 坤,楊曉波,游紹強,楊 凡
(1.海裝廣州局駐重慶地區(qū)第一軍事代表室,重慶 402264;2.重慶川儀十七廠有限公司,重慶 400707;3.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重慶 400700)
風道式電加熱器作為清潔、便利的工業(yè)熱源,廣泛應用于大型火電廠,石油化工行業(yè)及脫硫、脫硝、廢氣處理行業(yè)。其核心部件電加熱元件一般采用管狀加熱元件,加熱元件在設備內部按照一定規(guī)則進行均勻排列,送風系統(tǒng)送入的待加熱介質從設備入口進入,流經加熱元件時,與加熱元件進行熱交換獲取熱量,加熱后的介質攜帶熱能參與反應或向其他設備提供熱能。加熱元件在設備中的布局是影響被加熱氣體介吸收熱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過對加熱元件在電加熱器風道中布局的研究,找出合理的布局方案,提高電加熱器的加熱效率,延長電加熱設備的使用壽命。
風道式電加熱器是一種置于風管的電加熱裝置,在帶有保溫層金屬外殼內布置有多支管狀電加熱元件,其典型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典型結構示意圖
由圖1可知,工作狀態(tài)下加熱元件符合流體多圓柱陣列繞流模型,該模型狀態(tài)下氣流在圓柱表面的流動情況與圓柱的數量、排列間距、排列方式以及流體雷諾數等參數相關。加熱器需要氣流在加熱器腔體內部形成紊流,以便充分接觸加熱元件表面,達到充分吸收熱量的目的。因氣流本身的特性,在經過加熱元件時形成的卡門渦街對吸熱呈現(xiàn)積極作用,對于卡門旋渦引起的共振現(xiàn)象,由于加熱器加熱元件采用橫桿固定的方式連接為一體,一般不會形成共振,此處不予以考慮。卡門渦街的形成與流體雷諾數高度相關[1-2],雷諾數Re的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ρ為流體密度,kg/m3;V為流體平均流速,m/s;D為加熱元件外徑,m;μ為黏度系數,kg/(m·s)。
相對于加熱器氣體介質流速,空氣運動學黏度系數很小,Re很大,大于108,在超臨界Re范圍內。
在圓柱繞流模型中,圓柱間距L與圓柱直徑D的比值L/D是卡門旋渦的重要影響因素[3-6],本文模型將以此作為變量,研究不同比值下溫度場的分布情況。
加熱元件選取常用的外徑為16 mm的元件,單支功率1 kW,整體布局如圖2所示。氣流介質為空氣,方向設置為沿X軸正方向,L取值56、64、72、80 mm,即L/D=3.5、4.0、4.5、5.0,結構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參數設置數值
圖2 加熱元件布置圖(mm)
對不同的L值進行計算機仿真,計算結果云圖中心剖面圖如圖3所示,氣流方向為X軸正方向。
圖3 溫度云圖
(1)從右側低溫區(qū)域變化可以看出,出口區(qū)的溫度均勻性隨L/D值的增加而逐步優(yōu)化,當L/D=5.0時,出口處溫度基本均勻,表明該狀態(tài)下氣流在加熱器腔體內部得到了充分循環(huán),未形成冷熱分層的層流現(xiàn)象。這是由于當2.5≤L/D≤3.5時,兩圓柱之間出現(xiàn)明顯卡門旋渦,但不會產生渦脫現(xiàn)象;當L/D≥4時,上下圓柱都產生周期性的脫落現(xiàn)象,兩圓柱之間的介質流動隨著間距的變化產生巨大差別[7],如圖4所示。
圖4 等渦量線圖
(2)從計算結果云圖中還可清晰地看到高溫區(qū)的分布變化,高溫區(qū)基本集中在腔體頂部,這是由于熱量“向上走”的特性。L/D=3.5時,加熱元件對介質阻力較大,前端頂部的熱量不能及時帶走,出現(xiàn)集熱現(xiàn)象;隨著L/D增大,渦脫現(xiàn)象加強,集熱區(qū)向后移,當L/D=5時,集熱區(qū)轉移至后端頂部。從這點看,設備的過熱保護溫度計應入口側靠近頂部的區(qū)域內。
(1)加熱元件串列排列的風道式加熱器各加熱元件的間距L與外徑D的比值L/D接近5時,氣流能夠形成較強的卡門渦街脫落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能加強氣體介質在加熱器腔體內部紊流狀態(tài),從而提高吸熱效率。
(2)當L/D接近5時,集熱區(qū)域出現(xiàn)在入口側頂部,為防止加熱器過熱而設置的測溫點應選擇在該區(qū)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