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王 智
(新疆水文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經(jīng)查閱文獻[1-5],在洪水預報中常常采用相應水位法計算水流傳播時間,但將其用于河道滲漏規(guī)律研究并不多。本文利用此原理,開展開都河河道滲漏規(guī)律實驗研究。采用電子水尺監(jiān)測各計算斷面水位變化過程,用河道水量平衡法計算開都河河道滲漏規(guī)律研究,旨在總結(jié)出更符合新疆實際的河道損失水量的計算方法,對提高新疆地下水資源的評價精度具有重要意義。
開都河發(fā)源于天山山脈中部依連哈比爾尕山南坡,河源高山區(qū)終年積雪,有現(xiàn)代冰川840條[6],流域高程3 600 m以上終年積雪。河流全長560 km[7],出山口以上流域面積18 670 km2,多年平均徑流量35.18億 m3。主要大支流有:哈爾嘎特郭勒河、扎格斯臺河、察汗烏蘇河、賽日木河、依賽克河、阿仁山恨土海河山恨土海河。出山口經(jīng)大山口水文站,后流經(jīng)和靜縣、焉耆縣,后以東寶浪蘇木分為兩支,東支流入博斯騰湖[8],見圖1。
圖1 開都河區(qū)域概況及測驗斷面布置圖
開都河大山口水文站至該站下游7.9 km的小山口,為寬河谷基座階地,基座為第三紀泥巖、砂巖地層,河道滲漏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計。小山口至第一分水樞紐段,為深切第三系河谷,地下水向兩側(cè)滲漏量不大。第一分水樞紐附近地下水埋深大于20 m,下游12 km的巴潤哈爾莫墩鄉(xiāng)地下水埋深小于5 m,河床巖性為卵礫石,砂礫石。自巴潤哈爾莫墩鄉(xiāng)以下,地下水埋深一般為2~3 m或3~5 m,地下水與河水之間補排交替頻繁,見圖2、圖3。自21團大橋至寶浪蘇木,地形坡降很小,河床接近或高于附近地面,河流兩岸修建防護堤,見圖4。
圖2 哈爾莫墩南開都河河水與地下水補排關系剖面圖
圖3 烏拉斯臺農(nóng)場南開都河河水與地下水補排關系剖面圖 圖4 協(xié)比爾布呼鄉(xiāng)才開村以南開都河河水與地下水補排關系剖面圖
水量平衡法是計算河道損失量的常用方法之一,河道水位處于穩(wěn)定流狀態(tài)時,斷面間的損失水量為上、下斷面的水量之差;而處于非穩(wěn)定流狀態(tài)時,應考慮相應水位的傳播時間,在試驗中采用電子水尺監(jiān)測各斷面水位傳播時間,用實驗資料計算開都河河道損失水量,根據(jù)文獻[9],洪水波的傳播速度近似等于斷面的平均流速,根據(jù)斷面間的河長,計算出斷面間的平均流速。
為了降低河槽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影響,提高實驗精度,實驗時間段中應包括多個水位或流量的變化周期,以便在實驗時間段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時段。計算時段應該為一個或多個完整變化周期,計算時段的流量及其變化過程,應與該時段以前和以后時段的流量及其變化過程比較接近。
通過以上分析,河道損失量實驗按照以下步驟進行:(1)監(jiān)測上、下斷面之間水位,分析水位變化規(guī)律;(2)計算上、下斷面之間水位沿河道的傳播速度;(3)選擇合適時間測驗斷面流量,建立水位流量關系;(4)選擇合適計算時段,計算實驗河段河道損失水量。
21團大橋斷面以上,引水口較少,只有第一分水樞紐和解放二渠臨時引水渠引水,后者近年來基本不引水。21團大橋斷面以下有9個渠首、10個泵站引水,引水渠首均為無壩引水,泵站的計量設施也不完善,引水的計量誤差比較大。因此,將21團以上至大山口水文站作為實驗河段。非灌溉期,將實驗河段延伸到寶浪蘇木分水樞紐。
開都河自出山口到博斯騰湖,根據(jù)測驗條件,以測橋或公路橋為測驗斷面,分別在大山口水文站、218國道大橋、21團大橋、焉耆大橋、寶浪蘇木分水樞紐布置測驗斷面(圖1),每個測驗斷面設置上比降水尺、下比降水尺、電子水尺,監(jiān)測河水位。采用流速儀法實測斷面流量。
河流流量、河水水位、地下水位的變化都對河道滲漏產(chǎn)生明顯影響,為了比較準確地反映這些影響,選擇豐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作為實驗時段,分別計算出各時段損失水量,然后再推求全年損失水量。
第一時段:2009年6月21日至22日,大山口水文站流量176 m3/s,代表豐水期。
第二時段:2009年11月23日至12月5日,大山口水文站流量44 m3/s,代表枯水期。
第三時段:2010年5月23日至6月4日,大山口水文站流量125 m3/s,代表平水期。
第四時段:2010年8月11日至23日,大山口水文站流量271 m3/s,代表特豐水期。
根據(jù)各斷面電子水尺記錄水位時間過程線,分析計算出各斷面間相應水位傳播時間,見圖5~圖8。
大山口水文站至218國道斷面河長38.51 km,水位傳播時間4~5 h,平均流速2.14~2.67 m/s;218國道斷面至21團大橋斷面河長46.94 km,水位傳播時間11~12 h,平均流速1.09~1.19 m/s;21團大橋斷面至焉耆大橋斷面,河長18.00 km,水位傳播時間6 h,平均流速0.83 m/s;焉耆大橋斷面至寶浪蘇木斷面,河長12.64 km,水位傳播時間5 h,平均流速0.70 m/s。自上游到下游,河水流速逐漸降低。一般河水流量越大,平均流速越大,水位傳播時間越短。
考慮到流量測驗斷面的形狀受河水沖於影響而改變,不同時期斷面水位流量關系可能發(fā)生變化,每個實驗時段都進行水位流量測驗,各實驗時段確定的水位流量關系只適用于該實驗時段(3至5日)。在實驗時段中,以日為計算時段,來分析計算時段的斷面間損失水量。為了降低河槽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影響,計算時段(以日為單位)以及該時段前一日、后一日的平均流量應該比較接近。根據(jù)實驗時段水位流量關系曲線,通過水位過程線,求出流量過程線,進而求出各計算時段斷面的徑流量。采用河道水量平衡法計算各斷面間損失水量。
從實驗時段計算成果表(表1)可以得出:大山口水文站至218國道斷面,枯水期、平水期地下水補給河水,豐水期河水補給地下水;218國道至21團大橋斷面地下水補給河水,河道彎曲系數(shù)為1.74,河曲十分發(fā)育;21團大橋斷面至寶浪蘇木斷面河水補給地下水。與彭秋燕[10]等研究得出在枯水期開都河河水與地下水補排界線一致。
表1 實驗時段各計算斷面間損失水量計算成果表
按照豐、平、枯三個時段河道損失水量占各計算斷面徑流量的比例,計算2009年、2010年、多年平均河道損失量。2009年開都河年徑流量37.864 7×108m3,河道引水量10.108 1×108m3,河道損失量5.425 9×108m3。2010年開都河屬豐水年,年徑流量43.419 2×108m3,河道引水量9.508 5×10 m3,河道損失量7.754 5×10 m3。
多年平均來水情況下,各斷面間逐月徑流量、引水量、河道損失量變化見圖9。開都河1956-2008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5.180 0×108m3[11],河道引水量11.824 9×108m3,河道損失量4.663 9×108m3。大山口水文站至218國道斷面河道損失水量為-0.332 9×108m3;218國道斷面至21團大橋斷面河道損失水量為-3.891 0×108m3;21團大橋斷面至焉耆大橋斷面河道損失水量為4.774 9×108m3;焉耆大橋斷面至寶浪蘇木斷面河道損失水量為4.113 0×108m3??傮w來看,大山口水文站至21團大橋河段,以地下水補給河水為主;21團大橋至寶浪蘇木大橋河段,以河水補給地下水為主。
圖9 開都河各斷面之間逐月徑流量、引水量、損失量變化圖
(1)大山口水文站至218國道斷面水位傳播時間4~5 h,平均流速2.14~2.67 m/s;218國道斷面至21團大橋斷面水位傳播時間11~12 h,平均流速1.09~1.19 m/s;21團大橋斷面至焉耆大橋斷面水位傳播時間6 h,平均流速0.83 m/s;焉耆大橋斷面至寶浪蘇木斷面,水位傳播時間5 h,平均流速0.70 m/s。
(2)開都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5.180 0×108m3,河道引水量11.824 9×108m3,河道損失量4.663 9×108m3。大山口水文站至21團大橋河段,以地下水補給河水為主;21團大橋至寶浪蘇木大橋河段,以河水補給地下水為主。
(3)本文對開都河河道滲漏量進行了實驗研究,工作量比較大,歷時比較長,深入研究了河道損失水量的計算方法,為新疆地下水資源的評價精度工作奠定了基礎,不足之處為:由于本次實驗布置中未布設地下水觀測孔,沒有監(jiān)測到河水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沒有進一步研究河道滲漏補給地下水的數(shù)量。建議在有條件時可以在各斷面垂直于河岸布設系列地下水觀測孔,與斷面處電子水尺觀測的河水水位建立聯(lián)系,更精確的定量研究河水與地下水的轉(zhuǎn)化,從而為開都河流域的開發(fā)利用給出合理的決策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