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婭潔
摘要: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使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受到了影響。同時,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傳統媒體在行業(yè)中的競爭力。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將傳統媒體轉型。若想成功轉型,首先要轉變從業(yè)者在媒體行業(yè)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成功轉變電視新聞記者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利于傳統媒體行業(yè)的轉型。本文從媒體融合與電視新聞記者入手,為傳統媒體行業(yè)提供轉型策略。
關鍵詞:媒體融合;轉型方向;轉型策略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使新聞的傳播方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新媒體的誕生使傳統新聞傳播方式遇到了嚴重的沖擊?,F階段,用戶正在逐漸從傳統媒體投入新媒體,使傳統媒體在行業(yè)中的競爭力降低。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傳統媒體的轉型是必然的。若想將傳統媒體成功轉型,需重視電視新聞記者在行業(yè)中所扮演角色的轉變。傳統媒體所關注的問題已經變成了如何轉型、怎樣轉型。
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互聯網新聞媒體近年來發(fā)展迅速,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新媒體客戶端開始出現,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市場份額受到嚴重沖擊,電視新聞發(fā)展趨勢不斷下滑。各電視新聞平臺開始不斷與新媒體融合,探索新的發(fā)展路徑,澎湃新聞、央視新聞等不同新聞客戶端、不同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網站等相繼上線。一系列網絡平臺窗口定時向外界發(fā)送最新消息。面對媒體融合的大背景,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與時俱進,進行角色轉換,這是當今電視新聞記者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由于一些電視新聞記者的創(chuàng)新觀念相對落后,不專業(yè)的宣傳新聞觀念嚴重影響新聞記者在采編新聞過程中的編輯意識。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繼續(xù)采用傳統的新聞工作模式進行新聞采編工作。對于重大新聞事件,對新聞的內容和細節(jié)做相應的簡要介紹,傳播過程中的傳播效果相對較差。電視新聞記者要轉變角色,必須從新聞的概念和過程中的采編方式入手。面對新聞內容的編輯和傳播過程,積極創(chuàng)新,改變工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電視新聞內容的制作和傳播。改進后,新聞內容才能夠發(fā)揮更好的傳播效果。
影響力優(yōu)勢
在媒體逐漸融合的影響下,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人們逐漸拋棄,使得人民群眾可以全方位接觸與捕捉社會熱點與實時新聞。以該種狀況為基礎,可以發(fā)現新媒體在各類網絡新聞的傳播信息內容選擇性和傳播信息內容過濾性把關上,遠遠趕不上傳統媒體。另外,對于網絡新聞傳播信息內容真實性、影響力和網絡新聞信息權威性也遠遠落后于一些同類傳統媒體。而在一些現實情況中,一些媒體使用此類新媒體僅僅是為了不斷增加網絡傳播熱度,達到一定的網絡信息新聞傳播量與閱讀量,必然會產生少數網絡消息存在捕風捉影等狀況,并且往往還會摻雜不同程度與數量的虛假信息和垃圾廣告等內容。例如,新型媒體在發(fā)布網絡新聞時,涉及的領域過于駁雜,致使其傳播內容上具有各種問題,如新聞虛假程度高、垃圾信息大量泛濫,新聞內容與信息重復性和使用率高、粗俗低下,宣傳新聞難度大等。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由一批比較專業(yè)化的網絡新聞記者長期進行信息采集,編輯整理后所撰寫的各類基于傳統媒體上的新聞信息內容將會表現得更為出色。
專業(yè)優(yōu)勢
由于在我國新聞行業(yè)中工作經驗的不斷強化,以及多年在傳統新聞的信息工作中,專業(yè)實踐和不斷的積累經驗,使得傳統媒體在視頻和聲音、文字、以及畫面中的四個技術方面都必然具有新聞信息制作的復雜性,其制作專業(yè)的理論技術比較占優(yōu)勢。相對而言,由于新媒體信息傳播在一定的時間相對說比較快,新聞內容的篩選、傳播與處理力度低下等,無法像傳統新聞一樣進行內容上的大量篩選,致使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隨機性與分散性較強,難以控制傳播導向。在移動端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多數人民群眾都可以實現使用智能設備看到或者撰寫這些傳統媒體信息,以及快速接受到新聞傳播的途徑。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仍然是最受觀眾信任的信息傳播渠道,由此可見,傳統電視新聞仍具有極大的公信力優(yōu)勢,人們對電視媒體的認可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網絡新聞媒體內容多樣,但是其內容制作與語言文字等實際水平較為參差不齊且缺少規(guī)范性,與傳統媒體具有很大的差距。在這種狀況下,新聞記者豐富的制作經驗與文化底蘊等優(yōu)勢使其更加符合網絡新聞媒體的傳播,有利于網絡新聞媒體的實際發(fā)展。
信任度優(yōu)勢
與新媒體相比較,在現階段我國新聞傳播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中,傳統媒體具有著不可替代的權威性與輿論性,尤其是在目前媒體網絡中充滿虛假信息與垃圾新聞的實際狀況中,我國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傳統媒體傳播真實信息,傳統媒體能夠給予群眾較強的信任感,這一點是多數新媒體所無法比較的。因此新型媒體需保證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將有利于自身發(fā)展。同時新型媒體需不斷擴展新聞的傳播方式,盡可能滿足社會大眾想要了解一手新聞的需求,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才是新聞媒體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隨著媒體融合的快速發(fā)展,電視臺記者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要與時俱進,在保持原來的優(yōu)勢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完善自身對新聞捕捉的敏感度,更加靈活地展開記者工作。同時新聞記者轉型還可以依托一些平臺的能量,吸引更多的群體,實現自身的突破與轉型,確保新聞記者的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健康發(fā)展。
復合型方向
播報新聞時需要電視新聞記者與攝影師密切合作。在媒體融合的環(huán)境中,需要主動出擊,如使用自拍桿進行攝影播報。目前自拍播報模式還是比較流行的,并且使用手機就可以完成全部流程。人們現在多數是用手機看新聞,手機拍攝模式也為電視新聞記者成為復合型人才的機會。一是傳統報紙新聞報道轉為互聯網傳播,平板、電腦、手機等就能夠完成快速閱覽。二是記者的工作范圍還需要文案寫作能力、視頻編輯能力、新聞傳播能力,以及在電視新聞記者轉型過程中學習和轉化各種新技能,需要不斷學習和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以促進轉型成功。
自媒體方向
如今的傳播方式(微博、微信等平臺)既便捷又迅速,使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在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需積極地適應環(huán)境的轉變與接受新既技能,加強自身綜合能力,以新媒體傳播方式向自媒體方向轉變。自媒體是以個人為傳播單位,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將傳播信息,使電視新聞記者更加及時地采集并報道新聞,并在傳播時充分展現個人能力。但向自媒體轉型的這個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加強自己綜合能力,最終成功達到轉型的目的。
深度報道方向
媒體融合不僅可以促進信息傳播,還可以為電視新聞記者提供更多的機會。在新傳播方式廣泛使用后,使人們難以判斷網絡新聞的真假,這時需要電視新聞記者進行深度報道,在媒體融合條件下借助傳統新聞的公信力傳播新聞,使人們更加信任傳統新聞。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在報道中加強工作能力,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在媒體融合環(huán)境下,使用新模式和新傳播方式報道新聞,不僅僅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還需要更加重視傳統新聞模式。
依賴大數據
媒體時代的發(fā)展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信息來源。人們在利用碎片時間就可以查閱手機,還讓普通路人成為新媒體和融媒體的發(fā)展和傳播更為速度。人民群眾也將成為新聞內容的輿論引導者、傳播者與見證者。在全民迅速傳播新聞的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想要成功轉型的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記者自身多發(fā)現、多學習新事物,學會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從多角度了解新聞事件,進而確保新聞傳播關鍵作用可以在媒體融合與發(fā)展中得到發(fā)揮。
目前,大數據技術的戰(zhàn)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就是通過對數據“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在大數據技術定位精度準確,認知能力強的背景下,依靠“數據技術”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整合,發(fā)現隱藏在數字、抽象事實后面的“新聞故事”;然后再以與形象互動的可視化的方法展示新聞,這也便是常說的大數據媒體的生產方式。目前國外,已經有很多新聞媒體進行了大數據報道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說,數據就是報道,而數據也就是故事。因此對電視記者來講,用大數據分析渠道收集線索輔助新聞報道,也將是一個很方便的途徑。記者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本地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并分析他們最感興趣的新聞。同時,借助電視新聞媒體長期建立的公信力,可以通過客觀公正的報道,深入探究熱點新聞事件的成因和后果,使新聞在細節(jié)上更加個性化。
代表民意
對電視媒體而言,其作用不僅是新聞傳播,更是社會輿論引導者。這是新媒體時代的自媒體新聞所無法比擬的。電視新聞記者轉型必須從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出發(fā),立足于保障人民利益、促進社會公正的根本。走進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了解媒體融合下為百姓傳播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立足人民根本,聚焦熱點,真正反映民意;另一方面,引導大眾輿論,結合輿論與宣傳,做黨的喉舌、民意的傳話筒,正確引導輿論,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將傳統電視新聞的可靠性與新媒體新聞及時性相結合,制作更貼近群眾生活的新聞節(jié)目,以反映和傳播輿論的新媒體方式助力電視新聞表達民聲。
提高新聞質量
傳播渠道、表現技術和新聞方向都是新聞想要獲得觀眾支持和持續(xù)關注的重要決定因素,以上三個條件不足以達到傳播效果并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篩選新聞主題是最重要的,因為新聞內容本身總是要吸引觀眾的。如新聞和觀眾的信息需求相匹配,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對新聞的解讀必須全面,不應一味追求新聞標題的娛樂性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更不要說夸大新聞本身,也不可做新聞的標題黨,可靠性是電視新聞的靈魂。在新媒體時代,改變的是電視新聞發(fā)布渠道,不變的是電視新聞的初衷是通過專業(yè)人士深入、持續(xù)地調查新聞,時刻牢記電視新聞人對社會責任。同時,電視新聞也應區(qū)別于網絡新聞故意暫停以搶眼球的行為,提供完整、準確的報道摘要。
堅持導向性和權威性
記者在傳播電視新聞時有兩種關鍵作用,一是記者要向人民群眾進行新聞事件的客觀報道,二是電視新聞記者所要面對社會責任。電視新聞記者向新媒體轉型,僅是對發(fā)布渠道、制作技術與采集方式進行了改變,對電視新聞的客觀性與初衷方面是一成不變的,確保人民群眾詳細了解到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前因與后果,在新聞傳播中樹立正義旗幟。只有保證傳播新聞的初衷不變,才能確保記者轉型的有效性,并有利于電視與其后繼媒體的長久發(fā)展。只有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電視新聞制作流程中保持同樣的權威和公信力,才能提高新聞內容管理水平。
積極挖掘獨家新聞
當前電視媒體資源融合新聞環(huán)境下,媒體電視新聞報道部門編輯作為當前電視臺的主要新聞來源的重要部門,在組織進行電視媒體新聞資源融合新聞報道的編輯工作中,具有一定新鮮感、特色、吸引力的電視獨家新聞報道,是當前媒體環(huán)境下推進電視新聞信息報道編輯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進行電視獨家新聞的編輯撰寫之前,首先一定要具備有獨家新聞發(fā)現的真實的電視新聞點,電視新聞一定必須要十分注重事實,同時也同樣還要使其具備獨特的新聞亮點,通常在當前電視新聞信息發(fā)布會中我們是很難獲取此類電視新聞的。因此,只有善于及時發(fā)現電視新聞中有所隱藏的新聞重點,才能及時獲取到其他同一個行業(yè)新聞競爭者容易遺漏的重要的有價值新聞信息,進而使當前電視新聞信息報道工作具有獨特性。
綜上而言,隨著時代發(fā)展,新聞業(yè)務上的轉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電視新聞記者角色的轉型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完成的。記者要從實際出發(fā),對心理狀態(tài)及時調整,并積極提高自身綜合業(yè)務水平。通過對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的使用,還可以利用多平臺的發(fā)展,將自己培養(yǎng)成具有先進思維和現代眼光的新型媒體人,在新環(huán)境中為發(fā)展媒體融合與促進自身角色轉型蓄勢待發(fā)。
參考文獻:
[1]王冬冬.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分析[J].新聞傳播,2021(08):82-83.
[2]劉峰.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研究[J].記者搖籃,2020(09):107-108.
[3]劉亞丹.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探究[J].西部廣播電,2020(14):160-161.
[4]石艷.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探究[J].記者搖籃,2021(04):92-93.
[5]安志泰.媒體融合視角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19):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