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勝 張?zhí)?/p>
摘要:農民是理解農村社會的鑰匙。本文從“小農”視角去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探討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成果的繼承與發(fā)展。雖然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國家意志、黨群干部、農民三股力量博弈的結果,但小農主導著制度進程。制度緣起于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意圖,受農民生存理性的主導;小農傳統(tǒng)、小農理性經濟意識塑造制度內容與結構形態(tài);制度定型成熟歸因為國家的統(tǒng)籌安排。由此可見,小農決定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進程。
關鍵詞:小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存理性;小農傳統(tǒng)
一、引言
農民是農村社會生活、生產、交往的基本載體,[1]農村社會與國家、農村與市場的聯系都與農民緊密相關。想要理清中國農村社會七十余年經濟發(fā)展和國家關于農村制度所做的頂層設計都可以從農民入手,農民是理解中國和農村社會的一把鑰匙。1978年是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黨全面總結我國農民自主創(chuàng)造的以家庭為單元進行聯產承包的經營體制經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2]。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讓農民擺脫溫飽不及的難題,重新調動被壓抑已久的農民勞動積極性,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和公社糧食總量都大幅度提升,提高農村土地生產力。長期的實踐經驗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解放我國農村生產力的最有效制度安排。
二、文獻綜述
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基礎上合乎邏輯的發(fā)展,不是脫離時空的“制度樓閣”。[3]正是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將土地由“小農所有制”轉化為“國家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實現經營權承包。它滿足農民對物質利益的強烈要求,其內在激勵機制是滿足制度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條件[4]。該制度安排既堅持土地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又賦予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體現了土地的社會功能,又考慮土地的經濟功能,并使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于農戶,完美地體現制度設計的價值追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行政管理機構與民爭利”“監(jiān)督單位缺失”....等問題??傮w來看,國內學者分別從制度績效、制度價值、制度內在邏輯性、運行機制規(guī)范等多重維度作出符合歷史事實的分析,并將該制度視為農民力量和國家意志結合物。它既不是單個國家主體強加給農村社會的包袱,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實踐總結的結果,而是多個主體、多種力量結合的產物。家庭聯產承包制作為一項制度設計,由農民自發(fā)創(chuàng)造、國家總結經驗,上升為制度安排。已有相關文獻就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的過程所處的角色做出過綜合評述———農民是充滿勇氣的自發(fā)改革者。但一項制度的成型并非一蹴而就,農民的動機與行動邏輯也并非靜態(tài)、固定不變,學界并沒有學者就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形成過程中的所擔負的角色進行細致分析,闡釋農民對制度構建的作用有哪些?其內在演變路徑、過程怎樣?本文的目的就在較為細致地對上述問題作出回答。
小農作出行動策略的動機和邏輯究竟是什么?農民到底是依靠“理性算計”進行行為選擇還是強調“生存?zhèn)惱怼??國外學界對此問題早已爭論許久。自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國際農民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內逐漸形成一股脈絡清晰且針鋒相對的理論爭辯。在20世紀70年代,此爭辯思潮達到頂峰,它被學者稱為“斯科特———波普金論題”,即“道義小農”與“理性小農”之爭[5]。爭辯雙方被旗幟鮮明地分成兩派———“實體經濟學”與“形式經濟學”。以舒爾茨、波普金為代表的形式經濟學派將資本主義經濟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yè)家精神擴大至所有行為主體,從而提出“理性經濟人”假設。這種假設脫離時空的限制。舒爾茨認為農民具有與資本企業(yè)家一樣的精神,他們一點也不比企業(yè)資本家遜色[6]。以斯科特、恰亞諾夫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學派”強調經濟行為應當放在社會整體背景中去考察,農民的經濟行動選擇并不能脫離時間、地域而存在,受生存?zhèn)惱怼⑽幕瘋鹘y(tǒng)、制度環(huán)境等多種規(guī)定的影響。斯科特表示農民的經濟行為選擇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效益”,而僅僅是滿足自身需要。處于生存危機邊緣的農民最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安全,以“安全第一”為中心[7]。雖然“理性經濟人”假設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類做出行動取向的內在本質,但其實“理性經濟人”假設仍然是一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它所要強調的主體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企業(yè)家,是特定制度、文化傳統(tǒng)、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果實”,因此將之上升為普遍性命題需要商榷。杜贊奇與黃宗智則以中國華北農村為對象,注意到這兩種取向的綜合,強調農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生存境遇和制度性安排。同時,人的行為邏輯跟隨總體環(huán)境而變遷。李懷印也在《華北村治》一書中表達類似的觀點。但他們依然沒準確回答“農民為什么非要采取這種行動方式”,而只是為農民作出行動選擇增添幾項變量而已。本文認為,農民的行為邏輯是多重考慮的綜合博弈,是在特定生存環(huán)境、制度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背景中,以“理性算計”作為運算公式最終得出結果,其中必然會存在主導農民行為選擇的內在因素。本文認為制度緣起于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意圖,受農民生存理性的主導;小農傳統(tǒng)、小農理性經濟意識塑造制度內容與結構形態(tài);制度定型成熟歸因為國家的統(tǒng)籌安排,小農在制度形成與構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制度的分析
(一)制度聯系: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繼承與發(fā)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的國家“一窮二白”。黨和政府肩負著經濟發(fā)展、鎮(zhèn)壓反革命和抵御資本主義國家圍攻等一系列艱巨任務。在經濟上,中央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沒收地主土地,將土地分給少地和無地的農民,建立小農土地所有制。1950- 1952年,全國有3億農民共分得7.3億土地。經濟開始緩慢恢復。伴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工業(yè)被放在發(fā)展首位。國家為了滿足工業(yè)發(fā)展所迫切需要的資源,將農村作為工業(yè)的“蓄水池”,先后出臺一系列制度、體制規(guī)定,如戶籍制度———限制農民自由居住、擇業(yè)于城市、對糧食貿易采取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政策,農產品以低于合理水平的價格銷售。在政治上,黨和政府首先建立符合革命政權需要的鄉(xiāng)村治理結構,隨著革命形勢的穩(wěn)定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央政府重新開始組織鄉(xiāng)村基層政權。因為工業(yè)對農產品的需求很大,建立在小農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小農經濟限制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業(yè)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需求。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使個體農民自愿聯合起來,把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變成集體所有制的現代化農業(yè)經濟。1953年,全國區(qū)域范圍內的農村開始推行合作化運動,將土地一步一步地從“小農私有制”轉變?yōu)椤凹w公有制”,其中經歷“私有私營”“私有公營”“公有公營”三個過渡期。為了適應合作化運動的管理需求,1958年中央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由此農村面貌發(fā)生大轉變,“一大二公”是對該時間段農村人民生活和社會風貌的深刻總結。
人民公社制度以“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經濟政治管理結構,產權單一。馬克思對社會形態(tài)有過一段精辟的描述,“無論哪一個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盵8]人民公社制度在實施的前期發(fā)揮著維護社會公平穩(wěn)定,保障農民生活,供給工業(yè)資源的作用。但在后期,制度的效率開始慢慢下滑,甚至嚴重要農民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人民公社實行的單一產權制度導致勞動監(jiān)督成本過高、勞動積極性過低、搭便車現象頻發(fā)、絕對平均主義等問題的出現,農村經濟瀕臨破產。
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對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繼承與發(fā)展。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堅持土體集體所有,肯定人民公社時期的土地公有,同時剔除不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模式,將土地承包給作業(yè)小組和農戶。在經營體制方面,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平衡集體經濟與私有經濟,讓農民擁有充分的自主權,既保證國家、集體的需要,又滿足農戶對于現實物質利益的需求。在價值追求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保證了土地的社會功能———一定程度的社會平等,又追求土地的經濟功能———多老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做到公平與效率的平衡。
(二)制度過程的分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鳳陽農民首創(chuàng),率先興起于安徽滁縣地區(qū)。安徽是第一個嘗試該制度的試驗地。直到1993年3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才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載入憲法。下面將以安徽滁縣地區(qū)為對象,分析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chuàng)立、發(fā)展與推廣、制度成熟三個階段中行動邏輯的變遷。
1.制度的緣起:為溫飽為起
安徽滁縣地區(qū)共有7個縣,共330萬人,農業(yè)人口占比超過90%,其中的定遠、鳳陽、嘉山三縣是最先嘗試聯產承包制的地區(qū),三縣地處丘陵地帶,干旱、水澇等自然災害頻繁,人民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村集體經濟有名無實。長期以來,公社社員年人均口糧300斤左右,工資50元左右。20多年的合作化積蓄抵不上國家銀行貸款[9]。全區(qū)農民年人均口糧也只有500斤左右,一遇到災荒年,大批農民逃荒要飯,農民極其貧困,農村岌岌可危。正式在此背景下,滁州地區(qū)才發(fā)起對傳統(tǒng)經濟體制的沖擊。
在此困境中,國家意志、黨群干部、農民三者各自有著不同出發(fā)點和行動邏輯。首先,對于處在“生存危機”困境的農民來說,最迫切的需求是脫離危機狀態(tài),農民為了生存而發(fā)起的轉變原有土地經營體制是農民生存理性的體現,而不是“道義小農”理論中“生存?zhèn)惱怼钡谋憩F。這說明,農民是理性人,不是經濟人。農民組織在一起,采取集體行動的最根本動力是對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強烈渴望,并不是為了追求經濟最大化。同時,代表國家意志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有召開,極“左”路線和意識形態(tài)理論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國家仍然處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路線中,也沒有對于解放思想的指令。農民與國家和集體的關系中仍然比較被動,主要聽從黨群干部的指令。我國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治理體制,下級聽從上級的指揮與命令,黨群干部在三者中處于一個微妙的位置。此時,黨群干部主要指公社書記、生產隊隊長。公社書記與生產隊隊長既要按照省委、地委的要求辦事,又要對農民負責。那黨群干部究竟會采取怎樣的策略辦事呢?答案有兩種,一是按照省委、地委的指令行動,固守原有制度,農民依然處于吃不飽飯的狀態(tài);二是從生存理性的角度出發(fā),與農民站在一線,強烈要求地委解放思想,放手讓下面干,干好了不求表揚,干不好自動下臺。黨群干部從根本上堅持土地公有制前提,開始組織嘗試“一組四定”,即劃分作業(yè)組,但不聯產、不計酬,隨后過渡到“雙包到組”,聯產計酬。此措施提高農業(yè)生產力,讓追求最基本生活的農民看到了希望。聯產計酬、“雙包到組”是生產隊內部自身對于新經濟體制的探索,是農民和生產隊隊長在不觸犯根本經濟制度前提下的靈活創(chuàng)新。
國家沒有能力為農村社會提供一套迅速提高農業(yè)生產力、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制度方法,但又不能讓農村社會成為“脫韁之馬”,黨群干部作為中間者,在將農民生存需要和國家根本意志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新的經濟體制。總之,聯產承包制的緣起是國家意志、黨群干部責任、農民生存理性三者共同結合的產物,農民的生存理性成為制度突破的巨大推動力。
2.制度的發(fā)展與推廣:追求效率最大化
實行“雙包到組”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力,農民糧食產量大大提高。省委、地委也對“雙包到組”的經濟體制予以肯定和支持,使地委和省委的思想大大步解放。省委、地委還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進行大范圍試點,沒有得到試點資格的縣也自發(fā)干起來?!半p包到組”的推行實現責任制形式由“不聯產”向“聯產”的轉變,也為下一步的農民、黨群干部的行動邏輯轉變開辟了道路。
承包到組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但并沒有打破平均主義的桎梏,剛脫離“大鍋飯”的農民又跳進“二鍋飯”。個人責任不明確,農民勞動積極性不高,農民向往的是承包到戶。農民在解決基本生存危機之后,有著追求農業(yè)生產最大化和個人物質利益最大化的迫切愿望,此時的農民是“理性經濟人”的完美體現。雖然中國革命式動員和新中國成立后采取的階級斗爭運動打碎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血緣紐帶和宗族紐帶,但小農傳統(tǒng)所賦予農民的“小農意識”和“土地情節(jié)”驅使農民向往“一家一戶”的傳統(tǒng)家庭經營模式。社會化程度不高的農民所能想到的實現土地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策略就是土地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經營。由此可見,小農傳統(tǒng)和特殊場域下的“理性算計”推動農民提出回歸傳統(tǒng)家庭經營的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要求解放思想,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中央已有文件明確規(guī)定“除邊緣地區(qū)和交通不便的單獨用戶外,不允許搞包產到戶”,國家意志反對以戶為單元進行經營。生產隊隊長和公社書記順應農民的要求,暗地支持搞“包產到戶”,用實踐結果作為試金石。結果是,包產到戶的糧食增產比“雙包到組”都要高。而且,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生產隊長與家戶開創(chuàng)“大包干”新經濟體制,創(chuàng)造糧食生產的奇跡,其結果又大大獲得省委、地委的支持。
經濟經營體制實現由“雙包到組”到“雙包到戶”的無論是在承包單位、經營形式、轉變原因是農民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結果,黨群干部的支持和國家意志的轉變都只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的輔助推動力。
3.制度的定型:國家統(tǒng)籌安排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于1993年正式載入我國憲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統(tǒng)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大包干”是其主要形式。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實施“包干到戶”的新嘗試之后,農村社員收入增長6倍以上,全省上下都擁護支持“大包干”。但“大包干”仍然只是一個地方試驗方案,沒有得到國家共識。促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的最主要力量是中央對于地方試驗的肯定。中國國土遼闊,省情差異較大,如何在特殊性中找到共性是一個難題。國家從試驗經驗中進行總結,保留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家庭經營為基礎單元。同時,國家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等價值追求,設計統(tǒng)分結合的制度安排。保持農村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雙頭并進,妥善地集體與個人、私有與公有、效率與公平三對矛盾,既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又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綜合以上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它的成熟歷經三大不同階段。農民選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是國家意志、黨群干部、農民邏輯綜合博弈的結果,是在繼承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成果基礎上的產物。在三個階段中,主導農民行為取向的主要因素也在發(fā)生變化。
四、結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一個“空中樓閣”,是在繼承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成果的基礎上再發(fā)展的產物。制度緣起至制度成熟定型的整體過程中,小農都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農主導制度內容的變遷、制度形態(tài)的塑造,在國家意志、黨群干部、農民三者的博弈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深地打上了小農的烙印。
今天,小農仍然代表著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小農的行動邏輯在不斷變遷,小農選擇行動策略是一個綜合各個因素的結果。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主體在于鄉(xiāng)村農民,對于小農的探討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
[1]徐勇,鄧大才.社會化小農:解釋當今農戶的一種視角[J].學術月刊,2006,(7).
[2]劉紅.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制基礎上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J].農業(yè)經濟,2010,(2).
[3]張彬.中國農業(yè)在嬗變中前進—————農業(yè)合作化運動與家庭聯產承包制之比較[J].長白學刊,2000,(4).
[4]黨國英.中國農村變革60年回顧與展望[J].人民論壇,2009,(19).
[5]郭于華.重讀農民學經典論題———“道義經濟”還是“理性經濟”[J].讀書,2002,(5).
[6]舒爾茨.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3.
[7]斯科特.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J].程立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83.
[9]王郁昭.中國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關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由來和發(fā)展的回顧[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學報,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