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每到新年,一些年輕人就開始發(fā)愁,如何應(yīng)付長輩的“關(guān)心”。
網(wǎng)上對于催婚催生的吐槽,年年層出不窮,可見有大量年輕人深受其苦。只要20多歲了還沒有穩(wěn)定對象,父母的話題就繞不開談戀愛;戀愛了,又開始催結(jié)婚;結(jié)完婚,就問什么時候生娃;生一個娃還不夠,還要把二胎提上日程……仿佛在長輩眼中,終身大事是一件一件“催”出來的。很多年輕人,歡歡喜喜回家,卻為這些和父母聊到不歡而散。
成年人有選擇的自由。想遵循自己的心意安排未來的人生,這是毋庸置疑的權(quán)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本沒有那么復(fù)雜——年輕人不愛聽長輩的話,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聽。長輩有催婚催生的權(quán)利,你也有權(quán)利把催促的聲音當(dāng)耳旁風(fēng)。
但對于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不愛聽就不聽”只是一句正確而無用的空話。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總在提這個問題:“你自己怎么看?”別人說什么是別人的事,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年輕人有這樣的矛盾:又抵觸那些聲音,又控制不住地為那些聲音牽腸掛肚。這讓我忍不住猜想,他們心里也有矛盾。把問題的焦點放在“為什么長輩們老說這些不中聽的話”,這不過是一種轉(zhuǎn)移矛盾的渠道。
沒有人催,煩惱會小一點嗎?未必。
我有一個來訪者叫小米,每到過年,都因為生不生孩子的話題跟父母大吵,身心俱疲。過完年在咨詢室里聽小米抱怨父母,差不多是我們每年的慣例。直到2020年春節(jié),事情發(fā)生變化。因為疫情,她第一次沒有回家過年,和父母通電話的主題只剩下對疫情的恐懼,再沒有精力談及生育。有趣的是,過完年之后,小米在咨詢中主動提出,想要好好談一談關(guān)于生孩子的顧慮。
“你確定想談這個?”我有點意外。
“對啊,怎么了?”
我說:“你和父母年年都因此吵架,我以為你不想碰這個話題?!?/p>
小米嘆氣:“但我也會老啊。”
你看,她自己也會煩惱。他們夫妻不打算做丁克,是計劃要孩子的,但是工作、收支、時間精力、戶口、孩子未來的教育……沒解決的問題太多了。這些煩惱跟父母一談就是:“你們回老家!孩子交給我們帶就好?!?/p>
“就是忍不住沖他們發(fā)火,”小米苦笑,“他們每句都不現(xiàn)實?!?/p>
小米和父母之間的分歧很有意思。雙方制造出了本不該存在的沖突:小米明明有同樣的煩惱,卻在父母提出這個壓力的時候,表現(xiàn)出激烈的對抗。
這讓我想起對小學(xué)生的觀察。他們每天一大早被父母叫起床,都是一肚子怨氣:“催催催!你們就知道催!”看上去只想讓父母閉嘴,好讓自己睡到日上三竿。但他不會真這么做。如果有一天父母忘了提醒他,起晚了,孩子哇哇直哭:“你們?yōu)槭裁床辉缃形?!?/p>
他知道起床重要,但也會對叫醒他的人發(fā)火。
成年人也是一樣,那些催婚催生催買房催自立的聲音,就等于在催他們早起。沒人催,小米就不知道嗎?知道要面對現(xiàn)實,只是扛不起現(xiàn)實的壓力。這種內(nèi)在糾結(jié)常常外化為關(guān)系中的沖突:誰敢催促,那就是撞在了槍口上,怒火就會對他們傾瀉而出,仿佛壓力都因為對方的催促才產(chǎn)生。
其實我們知道,壓力一點都不會因為“沒人催”而消失。如果小米真下定決心,一輩子不結(jié)婚或者不要孩子,事情反倒簡單了,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問題在于還不知道,至少沒有明確打算過。煩惱的源頭不在別人,而在于時間,在于不確定性:我都沒想好要做什么,時間卻在一年年地流逝。
煩惱在本質(zhì)上,永遠是個人的:我不知道自己怎樣過好這一生。與他人無關(guān),這是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但問題又太大,自己解決不了。像小米一樣,又想要孩子,又沒有充分的時間做準(zhǔn)備,這樣的問題哪里存在萬全的解決之道?沒著沒落的時候,家人走上前,念著催婚催生的魔咒。招人煩,同時也發(fā)出了一種邀請——你可以把個人的困惑轉(zhuǎn)移給家庭關(guān)系的沖突。
催的人樹著一個靶子,被催的人盯著這個靶子,關(guān)注點就不再是“如何安排未來的人生”,而變成“如何應(yīng)付家人對你的干涉”,也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發(fā)火:“你們煩不煩啊!就知道催!”
有時候我覺得,這樣吵一吵鬧一鬧,反倒是家庭存在的意義——全家人在一起用這種方式應(yīng)對壓力、消解壓力,轉(zhuǎn)移焦點,制造次要矛盾,擱置主要矛盾。雖然生氣的滋味不好受,但也不失為一種應(yīng)對策略。
不過我也會勸那些父母,假如催得太多,導(dǎo)致兩代人頻繁爆發(fā)爭吵,何必扮演那個出力不討好的角色?不如索性什么都不說。就像小米,父母一點也不催了,女兒反倒開始不安。
對于年輕人來說,該交代的問題遲早要有一個交代,這一事實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催婚催生的聲音可以吵,可以屏蔽,但是回到自己心里,“我想過怎樣的一生?”這個問題是沒有人可以吵的,只能自己一個人思考。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答案,也就不必再在乎他人的聲音。
但是尋找答案的路途,注定辛苦。相比于和父母吵鬧,自己去面對問題無疑是更大的挑戰(zhàn),也更需要勇氣。所以要幫助那些受困于父母催婚催生,每年仍在爭吵的“小米”們,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下定決心要走一條更難的路,你就告訴父母:“請你們接下來不要再催我了,這是我的人生,我打算自己思考怎么辦。你們一催,我反而把焦點轉(zhuǎn)移到你們身上。你們讓我專心思考一年,我會在年底告訴你們我的決定。”沒人催,你就要擔(dān)起更大的責(zé)任。
但如果你還沒有下定決心,或許再讓父母催幾年,吵幾年,反倒是更輕松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