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公元207年,27歲的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以為“興漢”戰(zhàn)略,可事與愿違,27年后,諸葛亮赍志而歿,原因何在?
《隆中對》是諸葛亮
戰(zhàn)略思考的結晶
諸葛亮作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現(xiàn)在他以弱小的蜀國雄視天下,北伐曹魏、東聯(lián)孫吳,三足鼎立。劉備攜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迎請他,他侃侃而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做了精辟分析,表現(xiàn)出對東漢末宏觀局勢的整體把握與遠見卓識。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計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其核心內容:一是曹操強大,暫時不可與之爭鋒,應與孫權聯(lián)合建立同盟,共同對付曹操;二是荊州、益州是天府之國,可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網羅天下英雄,攻取后作為“復興漢室”的根據地;三是對內修明政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北伐中原時的后顧之憂;四是待“天下有變”,兵分兩路北伐,一路從襄陽出南陽攻打宛城、洛陽,一路直取關中,如此,“霸業(yè)可成”,且“漢室可興”。
之后的事態(tài)演變,證明了諸葛亮的預見性。然而,諸葛亮的興漢策略并未能自始至終得到貫徹,終致功敗垂成。分析起來,原因有四。蜀漢三分天下能有一分,是執(zhí)行了《隆中對》中的既定方針。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劉備敗于長坂。諸葛亮臨危受命出使江東,發(fā)揮自己的外交才干,終于說服孫權結成孫劉聯(lián)盟,于赤壁大敗曹操,劉備得到了荊州的“居住權”和“使用權”。這樣說,是因為在孫權集團看來,荊州只是暫時借給劉備棲身,早晚是要收回的。何況荊州首府江陵所在的南郡,確實是劉備向孫權借的。魯肅說:東吳將土地借給劉備,是鑒于他“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敵也”。周瑜則憤憤不已:“劉備寄寓,有似養(yǎng)虎。”對劉備來說,得到荊州就有了立足之地,不再被曹操追得如喪家之犬,東竄西逃,三足鼎立,局面有望。赤壁大戰(zhàn)曹操元氣大傷,一時無力南下,六年后的214年,劉備得到益州。之后又擊敗曹操取得了漢中地區(qū),鼎足之勢形成。在這一歷史演變過程中,諸葛亮的人謀因素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隆中對》提出的第一步計劃順利實現(xiàn)。然而,就在此關鍵時刻出問題了。《隆中對》提出兵分兩路北伐則“漢室可興”,但前面有很重要也很關鍵的一句話:“天下有變?!彼^“天下有變”,當然是說敵人方面發(fā)生的重大變故。這變故或是敵國內亂;或是外寇入侵,兩敗俱傷;或是其他什么因素使敵國力量大損,因這種變化使得形勢有利于自己。分析起來,這應是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否則,諸葛亮就不會專門指出“天下有變”才能出兵北伐,才會“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可人算不如天算。沒等到敵人起變化,自己卻變了起來,終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孫劉聯(lián)盟破裂,
《隆中對》興漢目標首先遭挫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也就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不到一個月,關羽就發(fā)動了對襄樊的軍事進攻。孫權對劉備在荊州問題上的食言,對劉備不肯歸還該地,一直耿耿于懷,從未忘記拿回荊州。關羽又曾高傲地拒絕了孫權為兒子求婚的要求,孫權自然憋了一口氣,一見關羽對曹魏用兵,立即行動起來,派呂蒙乘虛襲取了荊州,關羽兵敗身亡。這預示著孫劉共同對付曹魏的同盟勢將破裂,諸葛亮兩路出兵北伐的復興漢室計劃也將成為泡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三國”一節(jié)中對劉備、關羽行事多有批評。平心而論,孫劉聯(lián)盟破裂的首要原因是劉備不講誠信。荊州是劉備向孫權“借”的,你占有了益州,理所當然要信守當初的承諾,歸還荊州。治理國家、對外交往不能違約,不講誠信,否則,后果是很嚴重的。諸葛亮《隆中對》未能全都實現(xiàn),從邏輯分析,不能不說這件事或多或少是有影響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誠信??组T弟子問孔子:治理國家,“足食、足兵、民信之”這三者中,不得已要去掉一項時,當去何者?孔子回答“去兵”;又問若還要去掉一項時,當去何者?答“去食”,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把為人做事講誠信重承諾放在第一位。政治學有個定律,叫“塔西佗陷阱”。塔西佗是古羅馬的執(zhí)政官(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也是一位著名歷史學家,他談到在位時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為政做事必須講誠信,也就是中國人所遵循的“言必行,行必果”。民間老百姓最通俗的說法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失信于人,就埋下了潛在的矛盾,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撕破臉斗起來。
關羽兵敗身亡,已是不幸,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權勢者有了業(yè)績,尤其是握有了很大的權力后,往往利令智昏,固執(zhí)專斷,這是人性中的“惡的因子”在適宜條件下的定然反映。劉備在占有荊、益二州后也未能逃出這一窠臼,表現(xiàn)在為關羽報仇。發(fā)兵討吳,諸葛亮反對。趙云認為這會破壞《隆中對》提出的聯(lián)吳策略,從此多樹一敵,諫諍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趙云還指出:現(xiàn)在曹操雖死,曹丕篡漢自立,這正是我們激勵人心、伸張正義的時候。應該早日北上伐魏,占據河、渭上流險要之地,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qū))義士,一定起來響應,若“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不得卒解”是指與吳一旦開戰(zhàn),不能馬上打敗東吳,那時得利的只是曹丕,希望不要背離《隆中對》提出的外交策略。趙云的這番分析,明白犀利,可劉備哪聽得進?劉備的固執(zhí)終于受到教訓,與東吳一戰(zhàn),陸遜火燒連營,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北岸)之戰(zhàn),劉備幾乎全軍覆滅,蜀國精銳盡失,不得不白帝城托孤。如果劉備聽從了趙云的勸說,不伐吳,這反是北伐踐行“興漢”的好機會,因為曹丕剛剛篡漢稱帝,人心不穩(wěn),蜀國以“復興漢室”為號召,政治上主動,師出有名,可收攬人心?!堵≈袑Α分K極目標庶幾可以實現(xiàn),可嘆時機就這樣被劉備斷送了。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蜀漢君臣少有不主張討伐的,諸葛亮力排眾議,遣使慶賀,以后不斷遣使修好,終與孫權訂立中分天下的條約,破裂了的蜀吳關系得以修復,這就重新為蜀漢贏得了一個安定的外部環(huán)境,之后五伐中原,繼續(xù)《隆中對》的既定戰(zhàn)略。然而,因關羽的敗亡,荊州丟失,北伐中原就只剩從益州攻關中一路,失去了由荊州向南陽進攻洛陽的一路。從漢中向關中北伐,路途險要;而曹魏得以集中力量防守;后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均勞而無功,這是原因之一。關羽既死,劉備拒諫專斷造成一連串的失誤,終至夭折了隆中路線,失去了的是永遠也找不回來了??芍^“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這是諸葛亮未能實現(xiàn)《隆中對》“復興漢室”的一個原因。
諸葛亮拒絕北伐奇策,
《隆中對》興漢目標再失良機
后主建興六年(228年)初,諸葛亮首次北伐。
魏延獻計于諸葛亮,提出鎮(zhèn)守長安關中的夏侯楙膽怯無謀:請丞相準許自己率五千精兵,帶足糧草,從褒中(今陜西褒城)出兵,循秦嶺而東,經子午谷(子午谷道南口曰午谷,在今洋縣東約80公里之子午河口;北口曰子谷,在長安南百里處。子午谷共長約660里)向北,不過十天就可到長安,夏侯楙聽到大軍殺到,一定棄城而逃。這一帶又有足夠的糧食可供我軍,而公率主力從斜谷(屬今陜西眉縣)出,會師長安。魏軍從東邊調兵來救需要20多天,待援兵來到,我們已控制了咸陽以西的地方,如此,一舉可定矣??芍T葛亮用兵一貫謹慎,認為魏延之策乃是孤軍深入的“危計”,太冒險了,不如走坦道,穩(wěn)扎穩(wěn)打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縣東北),收取隴西(約為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來得安全,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關中與隴西接壤,出隴西向東即到關中。按魏延的計劃先攻取關中,形成與漢中一東一南夾擊隴西之勢,隴西成孤地,必定叛魏歸蜀,從而實現(xià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同樣解除了北伐的西顧之憂。如先取隴西,因隴西與關中地區(qū)聯(lián)系便利,蜀漢要守住這一地區(qū)是很難的。諸葛亮五次北伐,占據隴西,都因交通不便,糧草接濟不上不得不退軍。從戰(zhàn)略上看蜀漢北伐,應是先奪取關中地區(qū)而非隴西。由此可見,魏延領精兵出子午谷攻占長安的計劃,是奇策。諸葛亮過于謹慎不用魏延之計,喪失了唯一的一次大好時機。說是唯一,是此后魏明帝迅速撤換了無能的夏侯楙,改由大將曹真鎮(zhèn)守關隴,加強了對關隴地區(qū)的防御。曹真之后是司馬懿,司馬懿拒蜀策略之一就是緊守關隴地區(qū)。從此蜀漢再也沒有了奪取關中地區(qū)的良機,更不用說形成對長安的威脅了。諸葛亮北伐終未能實現(xiàn)《隆中對》中的所定目標,這不能不是一大憾事。諸葛亮首次北伐不用魏延奇謀,卻信了夸夸其談的馬謖而失街亭。從后來的歷史進程看,實在令人惋惜。諸葛亮先取隴西的戰(zhàn)略形成了弱蜀與強魏打消耗戰(zhàn)的局勢,這幾無勝算的可能。倘若采用魏延的奇策,勝算的概率較大。難怪陳壽在《三國志》中批評諸葛亮“奇謀為短”。諸葛亮用兵有謀略,但他一生小心謹慎,有時不免失之過度。這大概是造成他“奇謀為短”的原因。他的對手司馬懿在敬佩他是“天下奇才”時,也說他“慮多決少”。諸葛亮是杰出的軍事家,但不是第一流的軍事家。他過于小心謹慎,不敢大膽用奇,終至失掉良機。毛澤東說“諸葛一生唯謹慎”,不無惋惜之意。
諸葛亮錯用馬謖,
《隆中對》興漢目標夭折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策,也就罷了,卻用了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式人物——馬謖。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在識拔人才方面,他顯然不如劉備。不過,這并不奇怪。任何集團的“一把手”,尤其是“開國君主”最基本的一項能力是識拔人才,前有劉邦,后有朱元璋,這二人的最大本領就是識人用人,缺失這一本領一切免談。對馬謖,劉備認為此人不可用,諸葛亮卻賞識他?!度龂尽分械鸟R謖傳記載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劉備)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白晝達夜?!苯Y果首次北伐不用魏延之計,用了馬謖,街亭失敗,不得不退兵。街亭之戰(zhàn)蜀國失敗,是魏、蜀以后局勢逆轉的一大關鍵。倘若這次北伐用了魏延奇策突襲長安,先鋒不用馬謖而用趙云(馬謖街亭大敗,蜀軍主力被迫后退,損失巨大,唯趙云全師而還,沒有損失一兵一將。趙云的勇敢鎮(zhèn)定,是他人所難及的),也許整個形勢都會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斬殺馬謖后,諸葛亮自覺慚愧,說有傷“先帝”知人之明。諸葛亮識拔人才方面還可從他選定的接班人身上反映出來。諸葛亮彌留之際,后主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到五丈原軍中探問病情,還向諸葛亮問了諸多軍國大事,李福走到半路又折回,諸葛亮對他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蔣琬可接替我。李福又問,蔣琬之后?諸葛亮答曰:費祎可以繼之。再問,諸葛亮閉目不答,原來已經溘然逝去?!伴L星不為英雄住,葉落秋風五丈原!”而接班人蔣琬、費祎都是小心謹慎之人,能夠守成,卻難以進取。這從費祎對姜維所說的一段話中可以體會:“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yè),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成敗于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边@段話足以反映費祎的內心真實。故而在他主政時,姜維北伐,他給予的士卒,從未超過1萬人??梢娫谧R人用人方面諸葛亮的確不如劉備。
隨著諸葛亮去世,魏延被冤殺,蜀國將星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除姜維外,已無人還想著或有能力統(tǒng)兵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縱觀諸葛亮一生,用兵作戰(zhàn),過于謹慎,不敢用奇,失掉良機;而識拔人才以小心謹慎為圭臬,造成人才埋沒,后繼乏人。
魏強蜀弱制約了《隆中對》
興漢目標的實現(xiàn)
《隆中對》“復興漢室”目標最終未能實現(xiàn)的又一個原因,則是魏強蜀弱這一客觀存在。當時全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是中原,其次是江東(長江下游),蜀國所據益州最次。限于篇幅,只能簡言之。在中國古代,評判國力有個指標,就是人口多寡。當時魏國有人口443萬多,蜀國有人口94萬,吳國有人口230萬。魏是蜀的4倍半還多,吳約是蜀的2倍半。蜀國以94萬人要養(yǎng)兵近10萬,支撐北伐,其國力如何可想而知。這個人口數據不一定很精確,但三國之間人口差別巨大,實力懸殊,當不是問題。東漢末的亂世為諸葛亮提供了縱橫馳騁的舞臺,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誰也無法“勝天”,誰也無法超越客觀。
(作者系江蘇省工運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