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
超逸與重構,凝視與思考。
夏末秋初,當你與100多件抽象雕塑作品相遇,那般應接不暇就如同邂逅一個又一個有趣的靈魂,凝視、對話、思索,碰撞、共鳴或誤解,思維的火花揣摩、解讀著作品背后的故事,想象著作者對泥土、金屬或者大理石進行的解構與重構,似乎能觸摸到每件作品內在的溫度和生長的力量。
7月11日—8月8日,“重構?超逸——第四屆中國當代抽象雕塑藝術展”在青島市雕塑館舉行,展覽匯集了近百位藝術家的100多件抽象藝術作品,為島城人民獻上了一道視覺藝術盛宴。
“藝術家的領域是寬泛的,我們利用手中無限的工具去思考、去創(chuàng)作,而觀眾的參與實現了作品的二次的創(chuàng)作,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辈哒谷酥炝秩缡钦f。此次,參展作品題材與內容極為廣泛,從藝術學、生命學、人性學、美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個角度,探尋抽象藝術及思維在東方文化國度中對人類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物象表達。
朱林談到,在《雕塑》雜志主辦的幾屆抽象雕塑研修班中,他先后師從美國雕塑家比利·李和德國雕塑家約克·皮里卡特,經過十年的探索,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雕塑語言和創(chuàng)作風格:以中國漢字為創(chuàng)作元素,溯源漢字的本初意義、追溯其發(fā)展演變歷程,建構其多維的形式和藝術空間,拓展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無限而深遠的象征意義。
在這次參加展覽的作品中,雕塑家朱林用漢字“人”架構起一個可以無限增長和衍生的《生長的空間》,這件作品既是對當下現實的指認和批判,同時又是對未來的寓言和憂患;作品《漢中》,甲骨文的“中”字其本義是一面飄揚的旗幟,藝術家用現代后工業(yè)材料洗練、流暢地演繹出了一個“漢家旗幟滿陰山”(唐.戴叔倫《塞上曲》)的視覺空間,從平面到立體的轉換流暢到看不見任何過度;作品《永恒的愛》依然是從古文字入手,用雕塑語言建構了一個飽含情感的立體空間,從而還原了“愛”的原初本義。
雕塑家羅澤仁的作品《哲學與藝術》,用泥巴加鑄鐵勾勒出極簡的線條,呈現出兩座雙面人像,盡享粗曠、野性、原始、神圣之美,讓人聯想起生命所經歷的悲愴、歡樂、愉悅、激昂、悲憤、失落等等情感或經歷,喚醒記憶中的情感波瀾。
還有,作品《孕育》彰顯了生命的豐滿,《隨遇而安的風》令人聯想起人生的際遇,《給我站崗的火星兄弟》則讓人腦洞大開,《疊園》將水韻墨章與鋼筋鐵骨相組合,在材質的對立沖撞中尋找一種巧妙的和諧,《演繹的銅鼎》則彰顯了二維與三維的空間轉換,騰轉挪移。
青島市雕塑館執(zhí)行館長葉東煒解讀道:“一件件抽象雕塑作品反映了文化全球化、現代化、多元化語境中抽象雕塑創(chuàng)作中的中國態(tài)度,體現出中國藝術家在抽象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藝術自主性、個體性、獨立性的捍衛(wèi)與堅守,對全球文化和本土意識的探索與反思?!?/p>
《雕塑》雜志主編朱尚熹表示:“從2011年《雕塑》雜志開辦全國抽象雕塑高級研修班以來,抽象雕塑在我國現當代雕塑領域開始發(fā)聲。然而,星星之火已經燎原。從這次活動收到的稿件和本次展覽的作品來看,抽象雕塑在我國已經呈多元發(fā)展、蓬勃蔓延之勢,形勢喜人。我們可以相信,抽象造物所開辟的自由天地,會為雕塑的疆域擴展到無窮境界,而雕塑家就是那只上下翻飛的大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