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君
我們?nèi)松?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引起的。 ——亞科斯
假設(shè)你跟朋友去吃自助餐。這家店里的食材都很新鮮,味道很好。你們吃得很飽。當你們起身準備走的時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鵝肝,送到了你的面前,你會怎么做?
我們大多數(shù)人,會心甘情愿做一個“吃飽了撐的”的人,即使吃飽了, 也要塞下那一份鵝肝。即使會撐得難受,甚至因此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電影等休閑項目,還是會堅持“環(huán)保不浪費”的原則,讓不堪重負的胃,再加上一層負擔。
因為它們很貴、限量,我們付了自助餐的錢,不想虧本啊。(扶我起來,我還能吃?。╊愃频膱鼍?,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可以用一個經(jīng)濟學詞匯來解釋——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fā)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于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聽起來好像沒感覺?但其實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沒成本上面;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xiàn)在的自己較勁,賭氣般地做出不理性的決策。相處了4年的男朋友,即使不喜歡了,也想著先湊合著過過;等了半個小時公交,你甚至感覺快要中暑了,還想再堅持一下,省個打車錢;進了一個景點,明知道被坑了,但是“來都來了”,那還是轉(zhuǎn)一圈吧……為什么我們明知吃了虧,還是無法停下腳步?任由已經(jīng)付出的東西,對自己施加新的傷害?
我們都害怕,被證明自己是錯的。因為在面對質(zhì)疑、遭到損失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體,都會將其識別成攻擊,本能地自我防御。這讓我們習慣于,把外界的反饋(尤其是負面反饋)和自我價值,完成綁定。否認過去的選擇,就等于是在否定過去的自己。為了緩解這種痛苦,我們寧愿繼續(xù)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yīng)”:相比于“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舉個例子:你跳槽到一家新公司,薪資從6k直接漲到了12k。你很開心,直到你無意中聽到,部門里另一個新同事,老板給了他15k。我們錨定的標準,從6k,變成了15k。于是每月多得6k的快樂,馬上被自己每月?lián)p失了3k的悲傷所替代。
生活中,因為“損失厭惡”,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我們會傾向于繼續(xù)加碼,把更多時間,耗在希望不大的事情上。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常給堅持的事情,套上“擁有物光環(huán)”。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過一個現(xiàn)象:賽馬場的人們下注之前,會在眾多馬匹之間猶豫不決;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馬,這匹馬在他們心中,獲勝的幾率便會大大增加。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愿望,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項的未來價值,和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因此你已經(jīng)花了錢在它上面,你不愿意放棄它。
這兩種情況,最終都是我們自我防御的本能占了上風,最終影響了我們決策的正確性。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愿投入很多當下的精力,去給過去填坑;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于是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能將視線從過去的事情上移開,將會讓我們錯過接下來無數(shù)次止損的機會。電信詐騙大家都知道吧?,F(xiàn)在我們清楚了他們的套路,可在以前信息流通不發(fā)達的時代,被他們騙上鉤的人可真不少。騙子們先利用人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許諾大家未來能拿到大錢,讓大家交個一百兩百的小錢;然后利用這部分沉沒成本,一點一點收線,哄騙對方交更多的錢,達成詐騙的目的。如果人們一開始,意識到不對就抽身退出,而不是盯著已經(jīng)打了水漂的錢,就不會有后面更大的悲劇了。
當然了,不止騙子會用,手握更多資源的商家,更是用“沉沒成本”設(shè)計套路的好手。凡是有人性弱點的地方,也會帶來商機。最常見的,就是交定金了。買車、買保險等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對產(chǎn)品或服務(wù)的某個部分有疑慮,不夠滿意,只差最后刷卡這一步,遲遲無法下決定。而商家讓我們先交一部分小額的錢,用這部分沉沒成本將我們鎖定,最終完成大額的交易。
而網(wǎng)購、外賣的滿減也是一樣。我女朋友每次逛淘寶,明明只需要買一瓶30多的洗衣液,最后卻非要湊天貓超市199-30的滿減。不湊齊那30塊的滿減,就是虧了;最后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呆在角落吃灰。
及時放棄,是一種智慧。能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明晰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像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所說:“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h3>做未來的主人,你該考慮的是機會成本
如果說,沉沒成本決定了人們?nèi)绾慰创^去;那么機會成本,則決定了人們?nèi)绾蚊鎸ξ磥怼J裁词菣C會成本呢?這個經(jīng)濟學概念是指:我現(xiàn)在選了選項A,如果我轉(zhuǎn)而選擇其他B、C、D、E中的某一個,它們所能帶給我最高價值。
簡單點說,比如周末你有兩個小時時間,可以用來打游戲,也可以用來看電影;打游戲帶來的快樂和看電影帶來的放松,就互為機會成本。相比于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才是決定我們未來幸福的那一個。但卻也是在沉沒成本面前,被我們忽略的那一個。
柯達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上個世紀,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霸主,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才是第一個發(fā)明數(shù)碼相機的公司??墒撬麄兠鎸?shù)碼相機潛力無限的機會成本,卻死守過去膠片時代,技術(shù)和市場占有率的優(yōu)勢,放不下投入的人力物力的沉沒成本。最后在數(shù)碼時代的浪潮下,巨輪傾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做選擇時,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現(xiàn)在做的事情,對未來能否產(chǎn)生持續(xù)積極的影響?我現(xiàn)在的決策,有沒有被過去的付出所左右?想好這兩個問題,將會影響我們當下和未來的幸福水平。
沒有誰,喜歡被當作一個輕易放棄的人。同樣地,背負著沉重的過去,也讓我們難以承受。因為,為一個錯誤的選擇而苦苦堅持,也是一種失敗。這時候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讓我們有機會更快接近,撥云見日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