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李響 張殿文 吳迪 劉寧 李偉
(1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吉林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癲癇是一組由大腦神經(jīng)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以短暫腦功能失常為特征的慢性腦部疾病,是目前神經(jīng)科內(nèi)僅次于腦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發(fā)病率接近1%,全球有5 000萬例癲癇患者。我國人口癲癇終生患病率在4‰~7‰,各地癲癇患病率差異較大,在0.48‰~8.51‰。上海金山區(qū)調(diào)查顯示:癲癇患病率為3.62‰,2012 年湖南岳陽調(diào)查癲癇終身患病率為4.5‰。據(jù)此估計,我國約有900萬例癲癇患者,同時每年有40萬例新發(fā)癲癇患者〔1〕。WHO已將癲癇列為重點防治的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之一。目前,癲癇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臨床常用抗癲癇藥均為進口或仿制藥,價格昂貴且多伴有患者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如神經(jīng)毒性損害引起的嚴重惡心、嘔吐等及特異性損害如肝毒性、致畸性、骨髓抑制等。因此,臨床迫切需要尋找新一代高效、低毒、普惠的抗癲癇新藥。近年來,國內(nèi)外同行一直致力于尋找新一代抗癲癇新藥,但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國內(nèi)尚無抗癲癇新藥上市。
6-(4-氯苯氧基)四唑并〔5,1-a〕酞嗪(Q808)是以喹啉并三唑為先導化合物,通過結構修飾合成超過1 000個結構新穎具有潛在抗癲癇活性化合物,按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NIH)推薦的抗癲癇藥研究標準〔2,3〕,經(jīng)過篩選、優(yōu)化、早期評價等階段的研究,歷經(jīng)15年時間最終從多個先導化合物中優(yōu)化出1個新化合物Q808,其與現(xiàn)有的抗癲癇藥物結構完全不同,是一種全新結構的化合物。本文分析Q808抗鼠癲癇活性及其作用機制。
1.1藥物與試劑 Q808(吉林英聯(lián)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40502);托吡酯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1216725);苯妥英鈉片(天津力生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02005);丙戊酸鈉片(湖南湘中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1112)。戊四唑(PTZ,批號:1401097);3-巰基丙酸(3-MP,批號:32755,上海晶純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谷氨酸(Glu)標準品(批號:10K0129)、谷氨酰胺(Gln)標準品(批號:077K1821)、腦內(nèi)γ氨基丁酸(GABA)標準品(批號:083K0024,Sigma)。
1.2動物 KM小鼠,體重19~21 g,雌雄各半,購自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合格證號:SCXK(吉)2011-0003〕;Wistar大鼠,體重120~140 g,雌雄各半,購自長春億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合格證號:SCXK(吉)2011-0004〕。動物在明/暗各12 h的飼養(yǎng)室內(nèi)飼養(yǎng),自由攝食水。
1.3儀器 JTC-1型驚厥及痛覺實驗交流刺激器(成都儀器廠);高效液相色譜庫侖電化學分析系統(tǒng)(ESA,Chelmsford,MA,USA);全細胞膜片鉗(HEKA EPC10,HEKA Instruments,New York,USA);振動切片機(LEICA VT1000 S,LEICA,Germany)。
1.4對最大電休克發(fā)作(MES)癲癇模型量效-時效關系的影響 采用MES法〔4~6〕,實驗前24 h采用刺激參數(shù):小鼠刺激強度110 V,刺激時間0.2 s進行篩選。大鼠刺激強度100 V,刺激時間0.5 s進行篩選。以出現(xiàn)后肢強直性伸直為MES驚厥指標,凡刺激后未見后肢強直或反應不明顯者棄之不用。合格小鼠70只隨機等分為7組,分別為模型對照組、托吡酯片25 mg/kg、苯妥英鈉40 mg/kg、丙戊酸鈉150 mg/kg、Q808高劑量80 mg/kg、Q808中劑量40 mg/kg、Q808低劑量20 mg/kg。灌胃給藥1次,體積均為20 ml/kg,模型對照組給予同體積0.5%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于給藥后1、2、3、4、6、8、10、12、24 h各刺激1次。合格大鼠70只隨機等分為7組,分別為模型對照組、托吡酯片20 mg/kg、丙戊酸鈉100 mg/kg、苯妥英鈉35 mg/kg、Q808高劑量60 mg/kg、Q808中劑量30 mg/kg、Q808低劑量15 mg/kg。灌胃給藥1次,體積均為20 ml/kg,模型對照組給予同體積0.5%CMC-Na。于給藥后1、2、4、6、8、10、12 h各刺激1次。以出現(xiàn)后肢強直性驚厥為觀察指標,計算驚厥率。
1.5對化學物質(zhì)誘發(fā)驚厥的影響
1.5.1對PTZ所致小鼠驚厥的影響 參照文獻方法〔4~6〕,分組與給藥方式同1.4。于給藥后2 h,小鼠均腹腔注射PTZ 100 mg/kg誘發(fā)驚厥模型,體積為10 ml/kg,觀察30 min。以全身陣攣性驚厥為觀察指標,記錄驚厥潛伏期、強直率、死亡率及發(fā)作級別,若驚厥潛伏期超過30 min則按30 min計算。
1.5.2對3-MP所致小鼠驚厥的影響 參照文獻方法〔4~6〕,分組及給藥同1.4。于藥后2 h,每鼠均皮下注射3-MP 60 mg/kg誘發(fā)驚厥模型,體積為10 ml/kg,觀察30 min。觀察指標與計算方法同1.5.1。
1.6對腦內(nèi)GABA等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影響 取雄性大鼠20只,隨機分為4組,分別為溶劑組0.5%CMC-Na、Q808高劑量 60 mg/kg、Q808中劑量30 mg/kg、Q808 低劑量15 mg/kg組。灌胃給藥1次,體積均為20 ml/kg。于藥后2 h斷頭取腦,并分區(qū)前額葉皮層、海馬和丘腦組織。腦樣本進一步加0.1 mol/L HClO4適量(1 mg:10 μl),勻漿,離心15 000 r/min 30 min 4 ℃。取上清液,離心15 000 r/min 15 min。取上清0.22 μmol/L濾膜過濾(冰上操作)。
采用高級液相色譜(HPLC)電化學檢測器測定GABA、Glu、Gln含量。分析柱:3 μmol/L,3×50 mm Capcell Pak MGC18 column from Shiseido(Tokyo,Japan)。衍生劑:避光 27 mg 鄰苯二甲醛溶于1 ml甲醇,完全溶解后加10 mg硫基乙醇和9 ml 0.1 mol/ml四硼酸鈉(需過濾),搖勻后為5×溶液,放于4℃冰箱保存。臨用前用0.1 mol/ml四硼酸鈉溶液稀釋為1×溶液。流動相:A:288 ml乙腈+512 ml甲醇+1 200 ml 0.1 mol/L Na2HPO4水溶液,含有機相比例為40%;B:36 ml乙腈+64 ml甲醇+1 900 ml 0.1 mol/L Na2HPO4水溶液,含有機相比例為5%;流動相梯度:0.00 min 100% B相,流速為0.7 ml/min;10.00 min 90% B相;20.00 min 40% B相;30.00 min 0% B相;35.00 min 0% B相;36.00 min 100% B相;41.00 min 100% B相,結束。電極電勢為:+250 mV、+280 mV和+500 mV;柱溫:T = 38℃。分析軟件:CoulArray(ESA,Chelmsford,MA,USA)。
1.7對自發(fā)性興奮性突觸后電流(sEPSC)和抑制性突觸后電流(sIPSC)的影響 取雄性大鼠15只分為兩組,sEPSC 6只,sIPSC 9只。采用全細胞膜片鉗記錄,觀察Q808 10-5mol/L對海馬CA1區(qū)椎體細胞的sEPSC及sIPSC作用。
1.8對GABA所介導電流的影響 Q808對原代培養(yǎng)神經(jīng)元的GABA電流作用評價〔7~9〕:將種有成熟的大鼠原代神經(jīng)元玻片放置在細胞記錄外液中,控制溫度為25℃,電極記錄內(nèi)液為細胞內(nèi)液,利用電壓鉗模式記錄全細胞狀態(tài)下的膜電流,外置噴藥管給50 μmol/L的GABA,記錄外源性GABA刺激誘發(fā)的GABA受體電流,GABA兩次刺激間間隔1 min,直到記錄到兩次穩(wěn)定電流信號為止,之后給予50 μmol/L的GABA和10 μmol/L Q808的混合液,方法同1.7,記錄給予Q808條件下的GABA電流。比較給藥和對照狀態(tài)下GABA電流的幅值,衰減時間等電流特性。
1.9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采用ANOVA判斷總體顯著性差異。
2.1對MES量效-時效關系的影響 Q808于小鼠給藥后1~2 h即具有明顯的抗電休克作用,可持續(xù)12 h,且其作用強度、起效時間與劑量有一定依賴性;苯妥英鈉可持續(xù)作用24 h,而托吡酯和丙戊酸鈉僅維持作用3 h。Q808大劑量于大鼠給藥后1 h,中小劑量于給藥后4 h即具有明顯的抗電休克作用,可持續(xù)作用12 h;作用強度與托吡酯相近,作用時間長于苯妥英鈉,而丙戊酸鈉則無明顯作用,見表1。
表1 各組給藥后不同時間驚厥率(n=10,%)
2.2對PTZ、3-MP所致小鼠驚厥的影響 與模型對照組比較,Q808各劑量能明顯延長PTZ誘發(fā)驚厥鼠的驚厥潛伏期,顯著降低驚厥鼠的強直率、死亡率及發(fā)作級別(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Q808各劑量能顯著降低3-MP誘發(fā)驚厥鼠的強直率、死亡率,明顯延長驚厥潛伏期(P<0.05),但對癲癇發(fā)作級別無影響;作用強于托吡酯和丙戊酸鈉,與苯妥英鈉相近,見表2。
表2 各組PTZ、3-MP所致小鼠驚厥情況
2.3對GABA等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影響 Q808 大劑量和中劑量能提高腦內(nèi)海馬腦區(qū)的GABA含量,Q808 大劑量降低了丘腦Glu、Gln含量,但對皮層各遞質(zhì)含量無明顯影響。見表3。
表3 各組腦內(nèi)GABA、Glu及Gln含量比較
2.4對sEPSC和sIPSC的影響 Q808可顯著增加sIPSC的頻率,但對sIPSC幅值及sEPSC相關指標沒有明顯影響,見表4。
表4 Q808 10-5 mol/L對sEPSC和sIPSC的影響
2.5對GABA所介導電流的影響 Q808對海馬GABA介導的升電流、降電流及幅值變化無顯著性差異,見表5。
表5 Q808對GABA所介導電流的影響
一般認為MES是臨床癲癇大發(fā)作典型的代表模型(強直-陣攣發(fā)作),PTZ誘發(fā)驚厥實驗動物模型是臨床癲癇小發(fā)作典型的代表模型,如受試化合物能夠對抗上述兩種動物模型,則其有可能成為臨床上治療癲癇大發(fā)作和小發(fā)作的有效藥物〔4~6〕。sEPSC是Glu受體所介導的自發(fā)性興奮性突觸傳遞〔10,11〕。sIPSC是GABA受體所介導的自發(fā)性抑制性突觸傳遞〔10〕。本實驗結果表明,Q808對小鼠和大鼠MES癲癇模型均具有明顯的抑制活性,于藥后1 h起效,并可持續(xù)作用12 h,且無種屬差異,而臨床常用抗癲癇藥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和托吡酯對大、小鼠MES癲癇模型作用強度、作用持續(xù)時間差異較大?;瘜W物質(zhì)PTZ主要作用于腦干嘴側區(qū)及大腦,促使興奮性突觸的易化過程增強,容易引起驚厥;文獻報道〔12〕,PTZ致驚厥發(fā)作可能還與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細胞外K+濃度,使細胞膜部分去極化而使其興奮性增高有關。3-MP是GABA合成酶谷氨酸脫羧酶(GAD)的競爭性抑制劑,可抑制GABA的合成,從而降低腦中的GABA含量,從而引起動物驚厥。Q808能顯著降低PTZ、3-MP誘發(fā)驚厥鼠的強直率、死亡率和發(fā)作級別,明顯延長驚厥潛伏期,表明Q808對MES及化學物質(zhì)誘發(fā)驚厥均具有良好的抗癲癇活性。目前癲癇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其病因可能與中樞抑制性GABA能系統(tǒng)和中樞興奮性Glu及天冬氨酸能系統(tǒng)有關,降低GABA突觸功能、直接阻斷GABA受體,或降低GABA介導的氯通道開放都可能誘發(fā)驚厥〔13〕。
本實驗結果表明Q808抗癲癇作用存在腦區(qū)特異性,其作用機制之一可能與提升腦內(nèi)海馬腦區(qū)的GABA能系統(tǒng)和降低丘腦Glu能系統(tǒng)有關。電生理試驗結果提示Q808可能通過提高突觸間GABA釋放頻率發(fā)揮抗癲癇作用;Q808對海馬GABA介導的電流無明顯影響,提示Q808對GABA相關受體功能沒有明顯影響,GABA受體可能不是Q808作用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