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制造“十萬”:1963—1966年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人數與歷史記憶

        2021-02-02 11:35:00易海濤
        安徽史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檔號知識青年知青

        易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 當代中國研究所,北京 100009)

        引 言

        1963—1966年上海知青支援新疆(其中主要安置在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新疆兵團”)的人數,一直以來流行“十萬”一說,這幾乎是大家的共識,成為一種歷史記憶。不過,通過梳理相關文獻,不難發(fā)現這一數字的不可靠性,具體究竟有多少人目前并不清楚。事實上,這一問題并非新疆上海知青的特殊現象,而是知青人口問題中的普遍現象。據1981年原國務院知青辦編印的《全國城鎮(zhè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統(tǒng)計資料(1962—1979)》顯示,1962—1979年全國共有1776.48萬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其中,1282.21萬人屬于插隊范疇。在“注”中指出,插隊中包括回鄉(xiāng)的。(1)國務院知青辦:《全國城鎮(zhè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統(tǒng)計資料(1962—1979)》,內部出版,1981年印,第1頁。其實,這一數字也只是對下鄉(xiāng)知青人數一個大致的統(tǒng)計,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其一,當時的統(tǒng)計本身就存在不少問題;其二,插隊中包括了回鄉(xiāng)人數,但這批人在當時并不被認為是上山下鄉(xiāng);其三,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便已有一些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這批人未被統(tǒng)計。因此,在既有的中國知青史敘述中,人數不一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定宜莊的《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一書中,其認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長達20余年、涉及人數幾達2000萬”。(2)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在劉小萌的《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一書中,其認為從1962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有1700萬以上的城鎮(zhèn)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3)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在潘鳴嘯(Michel Bonnin)的《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1968—1980)》一書中,其開篇便講“大約有1700萬城鎮(zhèn)中學生被下放到農村去”。(4)[法]潘鳴嘯著、歐陽因譯:《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1968—1980)》,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盡管這與各書所討論的時段不同有直接關系,但也說明關于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人數爭議不小。同樣,這一點在各知青團體、知青個人的記憶中也不斷形成,從而對知青人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歷史記憶。

        值得追問的是:這些數字是如何形成的?有著怎樣的基礎?換言之,這些數字是怎樣算出來的?知青人口究竟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還是靜態(tài)靜止的概念?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這幾個維度進行解剖:一是數字的流傳,即目前固定認知的人口數字是如何傳開來的;二是數字流傳的基礎,即數字是如何形成的;三是數字的變化,即人口的流動、增減。對此,本文以1963—1966年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人數為例,結合相關檔案、報刊、口述等材料,對知青人口數字的形成及記憶進行探討,從而豐富對知青人口及相關問題的理解。

        一、“十萬”的流傳與記憶

        2008年12月12日,上海支邊青年(5)支邊青年,即支援新疆的內地知青。本文“青年”“社會青年”等均指知青。出身、時任新疆兵團司令員華士飛在給上海支邊青年的回信中明確肯定了“十萬上海支青在兵團”的功績。(6)《兵團司令員華士飛為上海支邊青年來信上做長篇批示》(2008年12月12日),《永遠的胡楊》,內部出版,2008年印。此時距1963年大規(guī)模開啟動員上海知青支援新疆已有45年,但關于支疆上海知青的人數“十萬”則已經深入人心,對“十萬”的肯定也毋庸置疑。這一點,在既有的敘述中隨處可見,諸如地方志、文學、歷史學、政治學等諸多公開出版的文字敘述中,以及口頭、網絡等民間敘事都對這一數字不斷予以肯定。那么,“十萬”這一數字究竟是如何產生并流傳開來的?

        1963年11月21日,新疆兵團負責物資供應的陳明池給當時赴疆考察的上海市勞動局局長王克等人寫信,提出當時新疆兵團在接收近十萬名上海、江蘇等地支邊青年后,缺乏相應的生活物資,因此請求上海干部回滬后與上海黨政領導商議,在此后兩年內,每年設法支援新疆兵團三四千萬元的商品,以便把生產和供應工作組織得更好一些。(7)《關于請求上海支援技術、物資的信(原件無標題,標題為引者所加)》(1963年11月21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7-2-784。據筆者所知,這是目前最早可見“十萬”上海知青的材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十萬包括江蘇等地支邊青年;且這一數字只不過是計劃內的數字,與最終落實到人頭上的數字還不一樣。無論如何,“十萬”這一說法算是在當時的檔案文獻中留下了一抹印記。1966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批準上海市勞動工資委員會《關于當年下半年不再批準青年學生去新疆的意見》(8)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第一室:《市委同意市勞動工資委員會關于今年下半年不再批準青年學生去新疆和當前社會青年的安排問題的意見》(1966年10月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A11-2-71。,上海不再動員知青支援新疆。不過,“十萬”上海知青支援新疆這一數字卻流傳了下來。為動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回滬的新疆上海知青返回新疆,1967年2月16日《解放日報》刊登《打回新疆去,就地鬧革命》一文。文章由新疆建設兵團聯合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紅衛(wèi)兵上海學生赴疆革命造反總部聯合起草,指出幾年來有“十幾萬”上海青年奔赴新疆參加建設。(9)《打回新疆去,就地鬧革命》,《解放日報》1967年2月16日,第3版。由此不難發(fā)現,“十萬”已然深入廣大支疆上海知青的人心,形成了一種共同記憶。

        這種記憶通過報刊、文件等不斷深化,影響日益廣泛。1973年5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在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十萬知識青年在天山南北茁壯成長》一文,對1963—1966年間新疆兵團所安置的“十萬多”名上海、天津、武漢等地城市知識青年的成長進行了報道。(10)新華社:《在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十萬知識青年在天山南北茁壯成長》,《人民日報》1973年5月10日,第1版。隨后,5月16日,上海《文匯報》對這篇文章進行轉載,再次肯定了“十萬知識青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茁壯成長”。(1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萬知識青年茁壯成長》,《文匯報》1973年5月16日,第1版。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十萬”包括了上海、天津、武漢等地,只是“十萬”與“十萬多”的界限頗為模糊,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十萬”上海知青支援新疆。事實上,其中也確以上海知青占絕大部分。無論如何,長期以來關于新疆上海知青的人數“十萬”的記憶愈加深刻,在后來的一些文件中也肯定了這一數字。1979年8月13日,在上海市勞動局給各區(qū)縣勞動局、各主管局下發(fā)的《關于本市職工退休招收新疆農場子女問題的通知》中便明確指出:“1963—1966年間,本市動員知識青年支援邊疆建設,去新疆的青年共有近十萬人,經過十幾年變化,現仍在新疆農場的約四五萬人?!?12)《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yè)局勞動工資處關于轉發(fā)上海市勞動局〈關于上海市職工退休招收新疆農場子女問題的通知〉的通知》(1979年8月21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03-4-1072-89。不過,這里雖然指出了十萬的總體人數,但是也強調了人數的變化。這就說明,這其中有一個靜態(tài)的十萬總數,同時還有一個動態(tài)的人數。

        表1 新疆兵團地方志中關于1963—1966年兵團安置各省市知青情況統(tǒng)計(單位:萬人)

        目前關于“十萬”新疆上海知青人數的來源與敘述在地方志(史)中較常見。顯然,這些數字受到歷史材料的影響,大體與“十萬”的流傳相吻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各志(史)書彼此之間有一定差異,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說與現實所存在的誤差。從上表的統(tǒng)計來看,盡管關于上海知青的人數都是9.7萬,但數據之間也有差異。其中,統(tǒng)計(1)(2)均是來自1998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通志·生產建設兵團志》,第一份統(tǒng)計來自其“大事記”,第二份統(tǒng)計來自“勞動管理”。統(tǒng)計(3)來自2007年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勞動和社會保障志》,其關于上海知青的統(tǒng)計沒有變化,但關于天津的數字則與前兩處統(tǒng)計相差2000人。這三份數據顯示出關于內地知青人數的統(tǒng)計的確存在誤差。不過,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勞動和社會保障志》1973年5月10日的一則“大事記”中,其關于內地知青的表述仍援引當時的統(tǒng)計材料,稱“十余萬”知青。(13)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1907頁。

        從上述數字中不難發(fā)現,9.7萬與“十萬”并無太大差異,且也接近十萬,與流傳下來的說法相吻合。在《全國城鎮(zhè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統(tǒng)計資料(1962—1979)》中,對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十萬數字也有確定。國務院知青辦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各地知青辦的匯總數據,顯然,新疆的數據主要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知青辦。不過,由于新疆兵團在1975—1981年間處于撤銷狀態(tài),是否會因此造成統(tǒng)計范圍過寬不得而知。另外,在統(tǒng)計時限上,超過了1963—1966年的范圍,這些因素自然也會影響到統(tǒng)計效果。

        表2 1962—1979年新疆安置跨省區(qū)知識青年概況(單位:萬人)

        表3 1962—1979年新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人數統(tǒng)計(單位:萬人)

        1962—1966年新疆共安置11.95萬名知識青年到國營農場,此處的統(tǒng)計并未區(qū)分新疆兵團與地方國營農場。而在1962—1979年新疆跨省安置的知識青年中總數又達到了13.9萬人。因此,這中間確實存在統(tǒng)計誤差。不過,關于數字的流傳并未受此影響。尤其是關于“十萬”上海知青的敘述更是得到了廣泛傳播。在諸多文字敘述中,都延續(xù)了9.7萬名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既有表述。(14)盡管都是9.7萬名上海知青,但在不同文本中對數字的統(tǒng)計時限卻不同。有的是以1961—1966年為時限,有的則是以1963—1966年為時限。若不去追蹤背后的差異,顯然會影響到數字的有效性。如前所述,數字之間的統(tǒng)計本身就存在誤差,這種誤差在地區(qū)之間的統(tǒng)計中更加明顯。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通志》顯示,1963—1966年共有85155人赴新疆(含1961年、1962年部分人員)。(15)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2200、2205頁。盡管8.5萬人的規(guī)模并不小,占1955—1966年上海知青上山下鄉(xiāng)人數的52%(總人數164015人)(16)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2200、2205頁。,但與新疆的統(tǒng)計數據相差約1.5萬人。這種差異需要進一步開展相應的考證,厘定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人數。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為何“十萬”流傳下來了而其他數字卻難以流傳,這些數字與“十萬”之間的差異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需要對支疆上海知青的人數做一個數字計算。

        二、人數的數字計算

        要進一步厘定支疆上海知青的人數,必須要通過對相關數字的計算,而這又有兩方面的數字。一方面是上海的統(tǒng)計數字,另一方面則是新疆的數字。從計算的時間來看,包括計劃時的數字和最終人數。因此,根據這兩方面材料,大致可以計算出究竟有多少上海知青支援新疆。

        其一,計劃人數

        據1964年初天津市護送支邊青年進疆的干部在新疆了解到,新疆計劃到1970年人口達到900萬人,凈增加200萬人,其中除一部分依靠現有人口自然增長外,大部分靠內地支援。其中,新疆兵團在“三五”期間需要內地支援勞動力50萬人。(17)天津市勞動局等:《關于去新疆為我市社會青年尋找安置門路和護送支邊青年工作情況的報告》(1964年2月10日),天津市檔案館藏,檔號:401206800-X0053-C-002005-001。為實現此計劃,內地一些省市便開始落實相應的支援任務。經王震(農墾部部長)與柯慶施(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商議,新疆兵團與上海達成了由新疆兵團安置上海知青的計劃。1963年8月31日,在中共上海市委精簡辦公室公布的《“三五”減少城鎮(zhèn)人口工作的初步計劃(修正稿)》中確定外遷70萬人,其中,首先計劃安排22萬名青年到新疆兵團參加生產建設(1963年2萬人,今后4年每年5萬人)。(18)中共上海市委精簡小組辦公室:《上海市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減少城鎮(zhèn)人口工作的初步計劃(修正稿)》(1963年8月31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A62-1-22。其實,這種計劃只是一個總體規(guī)劃,在每年動員安置工作中還有更為細致的安置計劃。

        表4安置計劃總計人數為十萬,也正好印證“十萬”上海知青這一數字。關于計劃數字的來源,當然不止上述材料。而且,在做計劃的過程中也有反復調整,并最終確定上述數字。1964年2月7日,新疆兵團農一師師長李華仙在給上海市勞動局領導的信中表示,當年兵團原本計劃安置上海青年2萬人,但2月3日接到農墾部部長王震的電話指示,確定要給3萬人指標。(19)《上海市勞動局、新疆自治區(qū)勞動局、新疆建設兵團各單位關于新疆要求支援技工工資待遇問題的來往函》(1963年12月—1965年8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7-2-784。3月7日,上海市委精簡小組公布的減人方案中,計劃動員3.5萬名上海青年到新疆兵團。(20)上海市委精簡小組:《上海市1964年減少城鎮(zhèn)人口工作方案》(1964年3月7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A62-1-27。同樣,在1964年12月8日上海市委精簡小組印發(fā)的《關于1965年本市安置社會青年和閑散勞動力下鄉(xiāng)的計劃》中,確定動員到新疆1—1.2萬人。(21)中共上海市委精簡小組辦公室:《關于1965年本市安置社會青年和閑散勞動力下鄉(xiāng)的計劃》(1964年12月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A62-1-27。但在1965年2、3月,又先后確定動員人數為1.5萬人、1.3萬人。(22)《對1965年動員工作的排隊摸底(原件無標題,標題為引者所加)》(1965年2月13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1-1095;上海市勞動局、團市委、市婦聯:《關于1965年動員社會青年參加新疆軍墾的工作意見》(1965年3月13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1-1095。這就說明,新疆兵團接收安置上海知青的人數計劃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變化一直在中央的統(tǒng)一計劃之中。

        表4 1963—1966年新疆兵團計劃安置上海青年人數(單位:萬人)

        1964年上海支援新疆兵團的知青人數是上海和新疆兵團商議的結果,在得到中央批準后才最終確定3.5萬人。(23)中共上海市委精簡小組辦公室:《關于動員上海青壯年參加新疆生產建設的工作意見》(1964年4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A62-1-27-25。與此同時,中央對全國的安置計劃都有直接掌握和調整。1965年的全國安置計劃就是由中央安置城市下鄉(xiāng)青年領導小組最終公布的,確定安置到國營農林牧漁場10.33萬人,其中,新疆兵團安置上海市1.5萬人、武漢市0.4萬人、天津市0.4萬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安置江蘇省1萬人。(24)中央安置城市下鄉(xiāng)青年領導小組:《1965年安置計劃的幾點說明》(1965年4月20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002-017-00054。這也印證了1965年新疆兵團安置上海知青1.5萬人的計劃。同樣,1966年的安置計劃也由中央安置城市下鄉(xiāng)青年領導小組公布,確定當年安置到國營農場10.37萬人,其中,新疆兵團安置上海市3萬人、武漢市0.7萬人、天津市0.7萬人、唐山市和保定市各0.05萬人、浙江省0.5萬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安置江蘇省1萬人。(25)中央安置城市下鄉(xiāng)青年領導小組:《1966年安置計劃》(1965年12月15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002-068-00080。1966年新疆兵團確定安置上海市3萬人的計劃既受到此前幾年安置工作,尤其是1965年安置工作的影響,更與周恩來總理的批示有直接關系。1965年7月周恩來和陳毅出國訪問返回時到新疆視察,周恩來對新疆兵團安置上海青年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指出今后每年要安置上海城市青年3萬人。(26)《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關于堅決貫徹執(zhí)行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對兵團重要指示的報告》(1965年7月11日),農墾部政策研究室、農墾部國營農業(yè)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經所農場研究室編:《農墾工作文件資料選編》,農業(yè)出版社1983年版,第744—745頁。

        事實上,在安置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對安置計劃做進一步的修正。1966年7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精簡辦在《關于1966年上山下鄉(xiāng)計劃的初步意見》中指出,動員1萬名上海青年赴新疆兵團如果全部由市區(qū)完成可能有困難,因此必要時在近郊集鎮(zhèn)非農業(yè)戶的社會青年中動員一部分。(27)中共上海市委精簡小組辦公室:《關于1966年上山下鄉(xiāng)計劃的初步意見》(1966年7月2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A62-1-36。而關于郊區(qū)的安置計劃,早在當年的3月14日,上海市勞動局副局長就在當時召開的郊縣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動員1000—2000人支援新疆。(28)上海市勞動局:《李德鳴副局長3月14日郊縣工作會議上的總結發(fā)言(記錄稿)》(1966年4月14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7-2-870。只不過當時所指新疆并未明確表示是新疆兵團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隨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也確定要從上海招收青年3400名參加自治區(qū)地方國營農林牧場建設(29)上海市教育局革命委員會:《關于動員郊區(qū)城鎮(zhèn)知識青年參加新疆地方國營農林牧場生產建設的工作意見》(1966年),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05-4-26-104。,但在當年7月19日公布的計劃表中,安置人數又變更為2310人。(30)《關于新疆自治區(qū)地方國營農牧場招收青年任務分配表》,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05-4-26-106。

        其二,實際人數

        計劃歸計劃,它雖然對每年的動員安置有指引作用,但實際動員工作開展后的人數往往會在計劃上下波動,造成與計劃數字的出入。1964年上海市楊浦區(qū)動員支援新疆兵團的計劃為2600人,最終動員了3039人。(31)楊浦區(qū)勞動局:《關于1964年動員青年參加新疆建設的情況和1965年的工作計劃》(1965年3月29日),楊浦區(qū)檔案館藏,檔案號不詳。1965年楊浦區(qū)計劃動員1500人,但最終動員了1632人。(32)楊浦區(qū)勞動局:《楊浦區(qū)1965年動員社會青年參加新疆軍墾建設工作總結》(1965年11月13日),楊浦區(qū)檔案館藏,檔案號不詳。當然,有超額就有缺額,完不成動員計劃也在所難免。不但上海的個別區(qū)完不成任務,而且上海的整體任務也未必就能完成。從北京市來看,1965年計劃上山下鄉(xiāng)安置2.01萬人,但截至當年9月底共安置1.03萬人,占總任務的51%。其中,計劃支援新疆農場600人,完成159人,完成比為26.5%。(33)北京市勞動局黨組:《關于動員和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的請示報告》(1965年11月15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不詳。

        表5 1962—1966年新疆兵團實際安置上海知青人數(單位:人)

        由上表可以得出1962—1966年新疆兵團大約安置上海青年8.28萬人。這一數字與前文的“十萬”計劃有1.72萬人的出入。不過,這卻比較接近新疆兵團在1973年12月2日的一份統(tǒng)計材料。而且1974年上海市赴新疆學習慰問團的反饋材料也顯示,其在新疆慰問的上海支邊青年人數為8萬多人。(34)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關于將赴新疆學習慰問團攜帶的電影放映機和影片拷貝等贈給新疆建設兵團的請示》(1974年11月1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244-3-605-40。盡管這一數據的底本可能就是1973年的統(tǒng)計,但也說明了其數據的可信度極高。

        表6 上海支邊知識青年分配情況(1973年12月2日)(單位:人)

        盡管經過1966—1973年7年的時間,人數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從每年安置的統(tǒng)計人數來看,總體人數大體不差,上述數字應屬可信。而且針對安置人數上海和新疆都有相應的統(tǒng)計,這一點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與上述數字相契合。1965年12月,上海赴新疆慰問團對新疆兵團上海青年的統(tǒng)計發(fā)現,從1963年至當年新疆兵團共有上海青年64898人(這一數字與筆者根據統(tǒng)計列出的數字計算有出入,計算得出的人數為65358人)。(35)《上海青年在新疆基本數字》(1965年12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2-2556。同樣,1966年3月18日,團上海市委在給中共上海市委和團中央的報告中也指出,1963—1965年共有6.4萬名上海青年支援新疆兵團建設。(36)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關于動員上海知識青年參加新疆軍墾的工作報告(初稿)》(1966年3月1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1-1141。其實,由此不難發(fā)現,至少在1963—1965年間上海青年的數值大概在6.5萬名左右無疑。問題主要出現在1966年的人數上。

        1966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批復同意市勞動工資委員會關于下半年不再動員組織青年去新疆、推遲到明年上半年再進行的建議。10月26日,最后一批上海知識青年出發(fā)赴新疆參加建設。由于“文革”全面爆發(fā),上海市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參加新疆建設的工作不得不終止。(37)謝敏干編:《新疆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四十年大事記(1963—2003)》,珠海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頁。由此,當年上海青年支援新疆的人數統(tǒng)計出現了較大問題。因為1963—1965年期間每年的數字在檔案文獻中都有詳細統(tǒng)計,而1966年的工作由于受到“文革”的影響,下半年的數字比較難找。根據當時上海的檔案材料記載,截至1966年7月2日,共有上海青年2.7萬名報名,但新疆兵團當年上半年的招收計劃為1.5萬人,對此,有許多已經報名的上海青年不能被批準。截至6月29日,已經批準1.3萬人,占報名數的48%。根據楊浦、徐匯、普陀、靜安、長寧5個區(qū)的審批情況來看,報名10219人,已批準5790人(超額390人),占報名數56.6%。據其中4個區(qū)估計,還可以批準700人,占報名數的7%。由此推之,全市可批準數約占報名數的63%,達到1.7萬人。(38)共青團上海市委地區(qū)青年工作部:《必須積極地、慎重地做好參加新疆建設未被錄取的一萬二千名青年的善后工作》(1966年7月4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2-2898;《關于新疆未批準的一萬二千人青年的情況》(1966年),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2-2898。當然,在檔案中,上海負責動員的部門也反復提及新疆兵團要求嚴格控制人數,因此大約有1.2萬名青年不能被錄取,要求各部門必須做好這1.2萬名不能錄取青年的善后工作。為統(tǒng)計之便,筆者對1966年的數據采取了當時計算的最大值1.7萬人。根據此前下半年動員工作以應屆畢業(yè)生為主的原則,當年也同樣如此,要求動員一定規(guī)模的半工半讀學生,但這批學生對支援新疆有抵觸。1966年6月12日,楊浦區(qū)勞動局對所屬94個半工半讀(職業(yè)學校、工讀班)學校調查發(fā)現,學生中仍存在不愿到新疆去的思想,他們認為半工半讀學生也要去新疆是想不到、想不通、不搭架的,不少學生說:我們是在學青年,與社會青年兩回事,因此要動員我們是想不到的,也是想不通的。(39)楊浦區(qū)勞動局:《關于半工半讀學校教育動員學生支援邊疆建設的情況匯報(草稿)》(1966年6月16日),楊浦區(qū)檔案館藏,檔號:47-4-132。隨著“文革”不斷推進,下半年的任務自難完成。

        在知青人口數據中,實際上有三個數字,一個是計劃數字,一個是動員數字,一個是最終批準數字。一般看來,這三個數字都在不斷變動,尤其是隨著動員工作的開展,動員數字更多。在1963年夏季,因為動員工作有序開展,所以兩個月內就有4.5萬名青年報名。(40)共青團上海市委:《關于1963年動員知識青年參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作總結》(1964年2月1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2-2266-1。由于受到計劃數字的限制,故最終批準的數字必須在計劃范圍內。盡管上海每年的實際輸送人數并未超過計劃數,但這并未影響新疆兵團完成中央的安置任務,因為它不但要安置城市青年,還要安置復轉軍人及其家屬。根據國務院計劃,1964年新疆兵團應接收安置內地城市青年3.5萬人,復員軍人2萬人、家屬1萬人,實際安置上海城市青年31861人、武漢城市青年2459人,未突破計劃;實際安置復員軍人23754人、家屬13734人,分別超計劃3754人、3734人;合計超計劃安置了6808人。(41)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關于請求補撥1964年安置費的補充報告》(1965年7月28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檔案館藏,檔號:004-05-0350。

        通過上述計算可知,1962—1966年新疆兵團安置上海知青大約有8.3萬人。但據地方志記載,從1961年8月20日至10月25日,新疆兵團各類學校和訓練班在上海招生2460人。(42)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2211,1926、2010、2011、2044、2047、2073、2099、2133、2134、2158、2166、2173,1909頁。同樣,截至1962年12月,前后參加農一師的上海知識青年有600多名。(43)《關于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招收上海知識青年培訓蠶桑技術工人的宣傳提綱》(1962年12月6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C21-2-2031。196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又計劃在上海招收二三千名青年。如此算來,上海支援新疆的知青人數大約有9萬人。若包括其他零星支援人數,“十萬”自不成問題,甚至超過“十萬”也不無可能。不過,在計算數字時,檔案文獻與地方志仍存抵牾。筆者根據新疆兵團師一級地方志對上海青年人數進行相關統(tǒng)計發(fā)現,1961—1966年新疆兵團安置上海青年大約有7.2萬人。(44)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2211,1926、2010、2011、2044、2047、2073、2099、2133、2134、2158、2166、2173,1909頁。若根據團一級的統(tǒng)計數據計算結果則更少。造成這種現象,與地方志所引用的數據本身、時間等因素有關系,但筆者以為,這也受到知青人口流動、增減的影響,因為自上海知青進疆之后,其流動即已開始,所謂“十萬”也好,8.3萬人也罷,并非鐵板一塊。

        三、人口的流動、增減

        其實,從前文兩份關于人數的計算數據中便不難發(fā)現人口的流動。這種流動既有新疆內部流動,同時也有跨區(qū)流動。這期間既有政策的影響,也受到“文革”爆發(fā)所帶來的人口流動影響。因為“文革”及知青回城的影響,新疆的上海知青人口有三次比較大的變動:第一次是“文革”爆發(fā)后不少上海知青回滬,第二次是1973年因“李慶霖上書事件”所帶來知青政策調整,一些上海知青回滬,第三次則是1979—1981年知青大返城所帶來的大規(guī)模上海知青回滬。

        “文革”爆發(fā)后下鄉(xiāng)知青回城鬧革命,大批新疆上海知青回滬,具體有多少則難以計算。截至1969年4月,在上海的支疆知青大約有1萬余人,其中有五六千人在滬的時間已經超過半年甚至1年,其余的則是1968年以來因探親、事假、病假等來滬。(45)上海市勞動局:《關于動員在滬支疆青年回新疆車費問題的請示報告》(1969年7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7-4-63。通過反復動員以及提供相應的路費幫助,其中不少人先后返回新疆參加勞動生產,但也有不少人留在內地。截至1974年3月,仍有2700名上海知青留在內地,其中留在上海市1500人(市區(qū)1300人、郊縣200人),1200人已到江蘇、浙江等地農村結婚。(46)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室、上海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室:《對市勞動局革委會〈關于去新疆的上海知識青年中幾個問題的處理意見的請示〉的抄告單》(1974年3月6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246-2-1018-54。這些人最終大抵還是在內地留了下來。

        受中央對知青政策調整的影響,自1974年開始有不少上海知青從新疆“病退”回滬。1974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兵團支邊青年工作部門和上海市勞動、知識青年工作部門商定,本著從嚴掌握的原則,對上海支邊青年中確實患有嚴重疾病、不適應繼續(xù)在新疆工作的少數人,經醫(yī)院證明,安置單位審核,報上級安置部門同意,可按病退處理回上海安置。天津、武漢、北京等城市的支邊青年也按此辦理。1974—1977年,支疆上海青年中按病退處理的有近1000人。(47)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2211,1926、2010、2011、2044、2047、2073、2099、2133、2134、2158、2166、2173,1909頁。但是,據支疆上海知青盧孝立回憶,其在1963年10月9日進疆,分配在農二師塔里木二場蠶桑一隊,先后從事農工等工作,他在1973年被調回浙江奉化。(48)盧孝立:《定了,去新疆》,《紅柳花盛開的時候——原農二師塔二場上海知青親歷》,自印本,第1頁。其回城究竟是受到“病退”回城的影響,還是零星的個別回城,尚需進一步追蹤分析。因為從1970年開始,大、中城市便陸續(xù)接收知識青年“病退”,各地知青安置部門對允許病退的疾病種類和程度作了臨時性規(guī)定,并且要求病退者須持有相關醫(yī)院的診斷證明。當然,“病退”也逐漸演變成知青回城的一種策略和方式。當返城大潮涌動時,大批下鄉(xiāng)知青返城,也點燃了支疆上海知青回城的激情。在此過程中,支疆上海知青回城的時間要晚,過程更曲折,但也有不少上海知青因此最終離疆返滬,引起了支疆上海知青人口的急劇變化。

        表7 上海支邊青年情況綜合統(tǒng)計表(1981年10月10日)(單位:人)

        上表是1981年10月10日新疆兵團司令部對上海知青“回滬”“返疆”的情況統(tǒng)計表。如果以總數計,總共有2.53萬人回滬,其中,夫妻雙方為上海知青的達到了1.54萬人。(49)以此計之,夫妻雙方為上海知青,是否意味著共有3萬余名上海知青回滬。當然,這是統(tǒng)計中所出現的問題,需進一步討論。此時的統(tǒng)計只能作為參考,因為當時正值支疆上海知青返城的關鍵時期,政策還在調整。據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新疆通志·民政志》記載,截至1985年底,先后離開新疆的內地知青共有8.55萬人,繼續(xù)留在新疆的支邊青年共計4.12萬人,其中,上海3萬人,北京、天津共計0.31萬人,武漢0.23萬人,江蘇0.13萬人,浙江0.14萬人。(50)金光耀、金大陸主編:《中國新方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史料輯錄》,第1783—1784頁。這就說明,至少有5萬余名上海知青離開新疆。如果包括家庭成員,離疆人口顯然更多。

        一直以來,上海知青在新疆內部也不斷流動,有人調到自治區(qū)(地方),有人在兵團內部調動。1968年,上海女知青馮菊娣到吉林延邊插隊,因她在農村掙工分,口糧又少,所以于1976年通過投親的方式找到其在農十師八團農場的姐姐,并得以安置在該場。(51)馮菊娣:《從吉林到新疆》,李誠奇主編:《胡楊樹下的故事》,自印本,2012年,第189—190頁。為解決上海知青的個人婚姻問題,1974年9月8日,新疆兵團黨委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提交報告,指出:“在1963—1966年安置在農一、二、三師的6萬名上海支邊青年中,大部分都已結婚,但由于近幾年來女知識青年有一部分在內地、一部分在新疆地方上、一部分在兵團內部工礦企業(yè)、機關等事業(yè)單位找了對象,致使約有1.4萬余名上海男青年‘無象可對’。他們目前年齡已經很大,因此,兵團黨委希望他們能到兵團以外尋找對象,結婚后可安置在兵團內部。”(52)中共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委員會:《關于農一、二、三師一萬四千名上海支邊男青年婚姻問題的請示報告》(1974年10月16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檔案館藏,檔號:4-3-36。上海知青的流動有工作、婚姻等需要,同時,也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平心論之,知青大返城情況的出現,新疆上海知青有其苦衷,不過,這也確實影響到了新疆,尤其是新疆兵團的人口變動,至少在短時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留下來的3萬余名上海知青大多數堅持到了退休才回滬,也使得新疆兵團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他們在新疆兵團、新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結 論

        顯然,“十萬”上海知青支援新疆既是一個實數又是一個虛數。所謂實數,說明這個數字確確實實存在當時的文件、報刊、報告等各類文獻中,通過計算所得出的數字。所謂虛數,說明這個數字更富有一種象征意義,具有文化符號價值。這兩點特征在知青人口問題中貫穿始終。值得注意的是,虛實是一個交織的過程,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并最終通過一個虛數顯示出其在人口史上的意義。由于當時處在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人口數字也在計劃內。同樣,這種計劃是模糊性和精確性的統(tǒng)一。1965年7月,周恩來在新疆考察時對新疆兵團作出指示,要求兵團補充7—10萬人,即復員軍人2萬人,上海城市青年3萬人,天津1萬人(照顧河北1000—2000人),武漢1萬人(照顧湖南1000—2000人)。(5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關于堅決貫徹執(zhí)行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對兵團重要指示的報告》(1965年7月11日),農墾部政策研究室、農墾部國營農業(yè)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經所農場研究室編:《農墾工作文件資料選編》,第744—745頁。針對這一“精確”計劃,1966年5月17日,新疆兵團第二政委張仲瀚在上海作動員報告時也進行了“模糊性”的闡釋。他指出,“中央給上海市的任務在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有限的,今年只能去三萬人,也可以多一點,假如說今后能夠去四萬、五萬,一年能夠去上十萬、二十萬人那就更好了”,“現在我們要一年接收幾十萬,暫時還沒有這個力量”。(54)《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第二政委張仲瀚同志在“動員上海知識青年參加新疆建設報告大會”上的報告記錄(根據錄音整理,未經報告人審閱)》(1966年5月17日),《團的情況》,單印本文件。同樣,對實際赴疆的知青人數統(tǒng)計也存在類似情況。1965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發(fā)文章肯定了兩年來(1963—1964年)5萬多名上海青年赴新疆參加建設的革命壯舉。(55)《敢教日月換新天 誓把戈壁變綠洲 五萬上海青年在新疆建設中大顯身手 兩年的勞動開墾了大片荒地 涌現了大批五好工人和生產能手》,《解放日報》1965年5月26日,第2版。這一數據顯然是相對精確統(tǒng)計的結果,但是在當時的報刊中,虛數往往更多,也更富有宣傳、象征意義。6月5日,《解放日報》刊發(fā)的社論文章《青年們,到邊疆去干革命!》開篇便指出,“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響應祖國號召,奔向邊遠的新疆,投入革命斗爭的激流,這是廣大青年在黨和毛主席的教導下逐步革命化的表現?!?56)《青年們,到邊疆去干革命!(社論)》,《解放日報》1965年6月5日,第1版。

        誠然,在廣大支援新疆建設的上海知青以及當時經歷過這個工作的相關人員記憶中,所呈現出的都是“十萬”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記憶。而在整個知青群體的記憶中,則又呈現出2000萬、1700萬等數字。在計算人口時,造成人口差異的原因與統(tǒng)計時間、范圍有關,但模糊記憶一般會將最大化的人口計算在內,不斷形成一種共同的歷史記憶,傳承開來。必須承認,知青人數的統(tǒng)計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而且通過這些統(tǒng)計計算會更加接近真實的數字,譬如1963—1966年上海知青的人數更符合9萬人左右,雖然這在估算支援新疆的上海知青人口價值、人數分布等方面可能更有意義,但這并不會代替大家的共同記憶。團上海市委原書記張浩波認為:“實際上也就是八九萬。中國人喜歡十,十全十美?!?57)張浩波口述,林升寶、易海濤訪談:《到江西去、到新疆去——張浩波動員青年支援外地工作瑣憶》,《青年學報》2018年第1期。在黑龍江上海知青劉訓付的眼中,也認為是“十萬”上海知青去了新疆。(58)劉訓付口述,林升寶、易海濤訪談:《黑龍江上海知青眼中的知青回城及知青工作——劉訓付先生訪談》,《青年學報》2018 年第 3期。他們都認為這么大批的上海知青奔赴新疆,“確實是壯舉”,值得敬畏。這就進一步說明,“十萬”這個虛數代表了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壯舉,是對其業(yè)績的高度肯定,成為了一種共同的歷史記憶,不斷被書寫、記憶、傳承。

        猜你喜歡
        檔號知識青年知青
        淺議專業(yè)檔案實體分類及其在檔號編制中的運用
        蘭臺內外(2020年18期)2020-09-26 14:42:02
        難忘知青歲月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4
        《歸檔文件整理規(guī)則》檔號編制的原則與要求( 之三)
        檔案天地(2017年12期)2018-01-17 21:41:50
        知青偉大的一代青年
        青年歌聲(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淺談條形碼技術在提高檔案實體管理水平中的思路
        “知識青年”回鄉(xiāng),應該行
        難忘的知青往事(二)
        難忘的知青往事(一)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研究——發(fā)起及堅持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動因究竟是什么?
        檔案條形碼批量制作方法
        北京檔案(2010年7期)2010-08-11 07:05:34
        手机在线国产福利av| 亚洲在AV极品无码天堂手机版|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 初尝黑人嗷嗷叫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播|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专区| 国产香港明星裸体xxxx视频|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av大片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首页| 久久久久久好爽爽久久|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 97福利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不卡|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久色在线拍揄自揄拍| 艳z门照片无码av| 猫咪www免费人成网最新网站| 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 区二区三区玖玖玖|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春药| 久久偷拍国内亚洲青青草|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无码亚| 日韩一区二区av极品| 欧美放荡的少妇| 亚洲AV肉丝网站一区二区无码 |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91|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国产在线白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91色综合久久高清|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级| 高清少妇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