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冉
(中國海外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施工總承包(EPC)模式是指業(yè)主委托一家承包公司承擔項目全過程。為了推行總承包模式,國辦發(fā)[2017]19號《關于促進建筑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意見》中提出加快推行工程總承包模式。EPC模式是將設計—采購—施工集成于一體的工程總承包模式,設計、采購、施工等全方面工作,需要總承包商與業(yè)主、監(jiān)理、供應商、分包商等諸多利益相關方協(xié)同完成,因此各組織間管理難度加大,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對風險管理的質量要求更高。站在總承包商的角度去進行項目風險的識別與控制,對于總承包商的項目風險管理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1,2]。
伙伴關系又稱“合作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之間建立的一種良好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包含參與、聯(lián)系,并為大家的共同利益公平合理和諧地工作。具有各方目標一致、良好的溝通與信任、全過程合作等特點[3-5]。目前,EPC項目中仍存在工作體系系統(tǒng)化程度不高、流程銜接存在斷層、各部門之間協(xié)同工作效率較低等問題,總承包商需要重視項目伙伴各方的管理與合作,提高項目工作效率。因此本文站在項目伙伴關系下的EPC模式總承包商的角度進行風險識別研究,明晰所有風險因素,有效的清除不利影響因素、減少損失、節(jié)約成本、促進各項目利益方高度重視風險管理,達到項目效益最大化。
EPC模式下總承包商在項目實施全過程中,會面臨外界環(huán)境和項目本身內部兩個方面的風險[6,7]。主要包括政策風險、經濟風險、自然環(huán)境風險、合同風險、設計風險、采購風險等。并且項目實施過程中設計、采購、施工等各項工作相互交叉,參建項目各方有著不同的項目利益目標,做出項目決策時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導致對利益相關方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锇殛P系使總承包商從合作共贏的角度組織整合項目內、外資源,并通過“互相信任、合作共贏”理念促使項目各參建方對風險進行共同管理,以實現(xiàn)項目效益最大最優(yōu)。綜上,構建基于伙伴關系的EPC項目總承包商風險識別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1)科學合理性原則。風險因素識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風險識別的首要原則。EPC總承包商面臨的風險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因此,識別過程中避免摻雜個人主觀色彩,盡量采用量化的方法,以便得出客觀科學合理的分析結果。
2)系統(tǒng)性原則。風險識別應該滿足項目風險管理的系統(tǒng)性要求,全方面綜合分析基于伙伴關系下總承包商在項目外部環(huán)境與自身內部的風險因素,避免做出項目決策時出現(xiàn)不連貫的現(xiàn)象,避免產生各參建方協(xié)作不協(xié)調、效率低等問題。因此風險識別應該具有系統(tǒng)性。
3)全面性原則。EPC模式下的項目涉及范圍廣,風險來源多,因此要以項目全生命周期為主線,進行全面且合理的風險識別,挖掘一切潛在的項目風險,不能出現(xiàn)遺漏的情況。
4)動態(tài)性原則。風險的識別過程不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而是貫穿于全生命周期的識別過程。隨著項目內部自身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伙伴關系中的各方彼此相互影響,面臨的實際風險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風險識別必須是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的過程,要對風險因素進行實時甄別。
5)獨立性原則。識別到的各風險因素,應保持高度的獨立性。各因素之間應呈現(xiàn)弱相關性甚至無關性,項目內、外部以及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階段內風險的來源、責任主體等要逐一對應[7]。
EPC項目風險識別是指總承包商根據(jù)所承包項目的基本概況資料、實地考察項目所處的環(huán)境特征屬性,采用科學的識別方法分析整理可能產生風險的各種因素,最終歸納得到風險清單。風險識別常用方法有:德爾菲法、初始清單法、專家調查法、情景分析法、SWOT分析法、故障樹分析法等。表1為上述方法概述及特點屬性。
表1 風險識別方法及特點匯總表
基于上述的EPC項目風險識別原則和方法,本研究從總承包商面臨的外界環(huán)境和項目自身內部兩個維度分析識別,并以項目全生命周期為主線全面系統(tǒng)地識別風險因素[1,8]。
2.3.1項目外部環(huán)境風險
工程項目外部環(huán)境風險是工程項目所處當下時政社會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風險,這一類風險影響范圍廣,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消除性。主要包括政策風險、經濟風險、自然環(huán)境風險等。詳細風險清單見表2。
表2 項目外部風險要素匯總表
2.3.2項目內部自身風險
項目內部自身風險是工程總承包項目自身存在的風險,與工程項目的特點屬性有關,EPC模式下總承包商在設計、采購、施工、運營等階段都可能遇到風險,因此項目內部風險與參建各方息息相關。主要包括設計風險、采購風險、施工風險等。詳細風險清單見表3。
表3 項目自身風險要素匯總表
EPC模式是工程項目重要承包方式之一,但由于總承包商全面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等工作,加大了要承擔的風險。本文建立了基于伙伴關系的EPC項目總承包商風險識別管理理論模型,并結合德菲爾法和初始清單法對EPC模式下總承包商風險因素進行了識別,揭示了EPC項目總承包商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對潛在風險提前識別預測,加強項目風險管控,以提升EPC項目績效的作用機理。
風險識別是總承包商必須重視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對工程項目的風險因素科學全面的分析和識別,是為后期對項目決策、項目施工、項目運營各環(huán)節(jié)做出合理科學決策、面對風險采取應對措施以及項目實施全過程風險管控工作的重要前提基礎。因此將風險管控工作重心前移,在項目初期盡可能系統(tǒng)全面的將存在的風險納入到項目管理計劃中,使其成為項目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增強風險抵御和風險防范能力,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我國EPC承包商應如何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從而總承包商能夠更好地應對工程承包市場中的各種風險,增強總承包企業(yè)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