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23年后的答卷"/>
□王維豐/文 魏景春 苑柏華/圖
本文作者(右)與王儒行夫婦
2019年9月3日,黑龍江穆棱市興源鎮(zhèn)黨委書記公丕良在電話里鄭重地告訴我,“鎮(zhèn)里建檔立卡的36戶貧困戶,沒有王儒行”。23年了,我?guī)头龅倪@家人終于摘去貧困戶的帽子,我的心放下了,撰寫“脫貧手記”的決心更堅定了。
9月4日早上,我們乘車趕到王儒行家。整潔的院落拴著7頭西門塔爾改良母牛。等候多時的王儒行急切地告訴我,北山坡地里還放牧著四頭懷孕的母牛。女主人孫成香從屋里興沖沖走來,王儒行問老伴,今年咱家一共賣了幾頭牛?老伴欣喜地說,總共4頭。鎮(zhèn)里陪同的幫扶干部、當(dāng)年畜牧站站長張謙插話說,加起來總共收入3.66萬。好吉利的數(shù)字??!沒等我們進屋就全亮家底,多么淳樸、善良的農(nóng)民,多么溫馨、幸福的一家人。
1984年,王儒行一家四口還過著貧困交加的苦日子。孫成香有殘疾,一對兒女都患有先天性股骨頭錯位,王儒行是家里唯一的壯勞力。一家人在生產(chǎn)隊起早貪黑忙活一年,口糧都不夠吃,還背了一身債。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后,雖然有了自己的土地,可日子還是不溫不飽。常言道,禍不單行,1986年,王儒行遭遇車禍,也成了殘疾人。從此,他們一家成了鐵定的貧困戶。
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融化了冰雪,復(fù)蘇了心志。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扶貧政策。孫成香想,光靠種地不行,要想致富,還得養(yǎng)豬。1997年秋天,市、縣、鄉(xiāng)三級扶貧組滿足了她的心愿,一次幫她解決了5頭可繁母豬,1頭種公豬,當(dāng)年就見到了回頭錢。在鎮(zhèn)畜牧站站長張謙的精心指教下,孫成香整天守在豬舍里,漸漸成了村里的“養(yǎng)豬能手”,很快就靠賣豬成了“萬元戶”。本來日子日益好轉(zhuǎn),家里還有了存款,但因給兒女操辦婚事,積蓄花光,又重新欠下外債,一個貧困戶變成三個貧困戶。
2007 年,扶貧組得知情況,鼓勵孫成香除養(yǎng)豬外,還可以嘗試飼養(yǎng)改良牛,一頭牛犢就能賣七八千。鎮(zhèn)繁改站免費為他家的兩頭母牛實施凍配,轉(zhuǎn)年得了兩頭西門塔爾改良牛犢。時任穆棱市委書記鄂忠齊到家祝賀,鼓勵她“種”好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就這樣,孫成香和老伴起早貪黑,精心飼養(yǎng)。幾年下來,可繁母牛存欄就達到9頭,每年都能賣幾頭牛犢。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被擺在了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孫成香老兩口心氣更旺、奔勁更足了。在老兩口的支持下,兒女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漸漸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鎮(zhèn)里還給王成香辦了社保,為王儒行辦了農(nóng)保,全家都有了醫(yī)保。
聽說三個孫輩都在上學(xué),臨行前,我囑咐他們,一定要讓孩子讀大學(xué),這樣才能拔掉窮根。孫成香連連點頭,動情地說:“我們永遠忘不了黨和政府的恩情,是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