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兮
電影《骨瘦如柴》是美國導演馬蒂·諾克森自編自導的黑色喜劇片,講述了患有厭食癥的女生艾倫在一位不走尋常路的醫(yī)生的激勵下,最終敢于直視自身疾病并與其作斗爭的故事。與劇情相比,影片對“以瘦為美”這一社會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為那些一味追求以瘦為美、不加節(jié)制的人們敲響了警鐘。
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進食障礙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存在焦慮的大環(huán)境下,觀眾可以從電影《骨瘦如柴》中感受到自我的掙扎、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社交媒體壓力之下的窒息感……整個電影并未對進食障礙進行一絲一毫的解釋,影片開頭通過一位患者的吐槽將人們帶入劇情中:“你總會看到一個可憐的‘減肥前’的胖女孩在說‘我討厭自己,人們不喜歡我’。然后當她‘減肥后’又會說:‘你看,我減肥成功了,我變得快樂,因為人們都開始喜歡我’?!?/p>
現(xiàn)代人容易處于一種過度社交的狀態(tài)中,人們往往更加重視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卻忽略了自身的舒適感。艾倫在電影一開始便說:“都怪社會,世界真不公平,我必須得死,怨天尤人沒有任何意義,就忍著吧?!边@種破罐破摔的心態(tài)似乎是一些人的選擇,人們重復枯燥,接受糟糕,過著日復一日身不由己的生活。但生活的真相并不是如此。隨著電影的深入,醫(yī)生Dr.Beckham的話也許才是點醒人們的關(guān)鍵:“人只能通過自救來獲得自由”。而觀眾對于這種糾結(jié)掙扎的自我救贖之路的共情正是來源于“不自由”,正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所言:“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義會隨人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人繼續(xù)與他賴以發(fā)生的自然及社會保持密切聯(lián)系;盡管他部分時間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個體,但他還是認為自己是周圍世界的一部分?!雹?/p>
在觀看電影時,觀眾看到了進食障礙患者群體的自我束縛行為,包括計算卡路里、測量身體數(shù)據(jù)、壓抑的對話等,由此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己。雖不如這些患者們極端,但同樣帶有些許“焦慮癥”的大眾似乎都能在進食障礙患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掙扎之中,艾倫的救贖之路上出現(xiàn)了朋友、親人、愛人,還有一些本無關(guān)系的救助者。影片中,溫暖無處不在,也讓觀眾得到了更多的心靈慰藉。
整部電影以情節(jié)與對話為主,采用的配樂極少,但在電影想要表達艾倫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的心路歷程時所運用的音樂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故事開始,艾倫以一種不可一世的形象出現(xiàn),配樂是《虛假危險》,曲風是朋克搖滾風,鼓點激烈、風格叛逆。這也是艾倫第一階段對自己病情絲毫不在意且破罐破摔心態(tài)的直接反映,同時暗示著艾倫并沒有治愈的可能,并且這樣下去是危險的,因為她的身體和精神都已經(jīng)非常脆弱,隨時會走向死亡。
第二階段,她來到了Threshold自救所。在這里,她的轉(zhuǎn)折在于結(jié)識了使用新治療方式的醫(yī)生、共同生活且藏著各自秘密的患者們,其中包括曾是舞者但因膝蓋受傷再也無法上臺的男孩盧克。她與盧克產(chǎn)生了相互依靠的情誼,她愿意嘗試咽下食物。電影中,醫(yī)生帶著患者們一起來到一個裝置藝術(shù)場館。完全封閉黑暗的場館中一直在降雨,患者們與醫(yī)生走入雨中,盧克帶頭縱情舞蹈。這里的配樂采用了Jack Garratt的《Water》,它是一首結(jié)合爵士與藍調(diào)律動感極強的歌曲。在這首歌營造的浪漫氛圍下,觀眾看到了艾倫堅硬的外殼下也有著向往希望的柔軟。
影片最后,艾倫與母親和解、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她真心擁抱了自己的繼母,并且走入自救所接受治療。這時響起的配樂是Caroline Pennell的《Follow the Sun》。歌如其名,這證明她走向了光明。音樂采用帶有非洲風格的輕快鼓點,女歌手用轉(zhuǎn)音較多的民族唱法,體現(xiàn)出自然的原始風格,“呼吸”“陽光”“明天”“心之所向”等歌詞簡單但充滿希望。整首歌伴隨著艾倫重見光明,仿佛是在非洲大草原上追逐太陽,直至電影結(jié)束。
某種程度上,電影《骨瘦如柴》是導演馬蒂·諾克森與主演莉莉·柯林斯共同對自身厭食癥過往的一次回望。主創(chuàng)們對劇本的共情和對鏡頭表達情感的準確把控,讓這部電影呈現(xiàn)出格外突出的表現(xiàn)張力。
在光色運用上,整部電影的用色飽和度與明暗對比度都較低,特別是在展示主角艾倫飽受厭食癥折磨而瘦骨嶙峋的軀體時,多采用低飽和度暖光與搖曳的運動鏡頭,帶給觀眾焦慮不安的視覺感受,同時配合接近夜晚的灰暗色調(diào),給人以壓抑的心理感受。在電影前半段,女主角艾倫輾轉(zhuǎn)于各療養(yǎng)院,但她的病情并無起色,最終再次被送回家中。她本人并沒有積極配合治療的想法。影片多采用低飽和度的暖光源體現(xiàn)夜晚與家中的場景,這代表著家庭本應(yīng)是她心里溫暖的一角,但是也難掩她內(nèi)心的灰暗。而白天則是以冷色調(diào)為主,畫面色彩以沒有明確顏色傾向的灰色、灰藍色、冷棕色為主,多運用固定客觀鏡頭進行敘事,強化了女主角刻薄、疏離人群的古怪性格。
在艾倫進入自救所之后,電影色彩開始多元起來。雖然整體飽和度依然較低,但是出現(xiàn)了偏暖的粉色、綠色、藍紫色、黃色等多元色彩,而這些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她在這里結(jié)識到的病友們。比如迷戀彩虹小馬的珀爾,她的色彩是粉紫色、白色,代表著低年齡患者保有的稚嫩和童話感。這與女主角長期的無色彩傾向的深色服飾形成對比,更加突出了艾倫深入骨髓的孤獨自閉和堅硬“外殼”。盧克積極治療厭食癥并即將走出絕境,他的常用色彩元素是較高對比度的多顏色搭配,展現(xiàn)出樂觀友善的性格,如同時出現(xiàn)的棕紅色花襯衣和藍綠色西裝、白色T恤和綠色外套、藍綠色上衣和淺黃色短褲等??梢姡呐渖蠖噙\用富有生機的綠色和暖黃色。盧克的出現(xiàn),使艾倫可以打開心扉并獲得一些安慰。
影片最后,在艾倫的自我被喚起之時,電影的光線變得柔和,用色飽和度變高,光源明亮閃耀,這象征著她重獲新生,與樹下她那蒼白瀕死的身軀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向往美好的生命而厭惡灰暗的死亡。鏡頭里的元素從前半段冰冷的城市、汽車變成了沙地、綠樹、山巒,女主角的服裝顏色也從灰暗變成了純白。這種明確的積極光色都預(yù)示著艾倫正在走出內(nèi)心的陰影。
一方面,電影表現(xiàn)了對進食障礙人群的尊重。由于電影導演與主演都曾患有厭食癥,她們深諳患者的痛處,所以整部電影沒有提到一個有關(guān)身材的數(shù)字,而是一直以瘦骨嶙峋的身體外觀來展現(xiàn)軀殼的脆弱易碎?;颊邆兌际敲舾械模麄兎路鸹加袕娖劝Y一般,無法停止對攝入卡路里數(shù)值的計算,攝入食物后采取各種傷害身體的方式防止熱量被身體吸收,更有甚者直接如電影女主角一般咀嚼食物之后吐出來?!豆鞘萑绮瘛返臏厝嶂幘驮谟?,用一種包容的方式告訴觀眾:身體并非數(shù)據(jù)。這樣的暗示比起某種特定的正面結(jié)局更能撫慰人心。電影中關(guān)于進食障礙患者的具體情節(jié)也都異常真實,但卻以一種極為平常的表現(xiàn)手法講述出來。進食障礙患者在觀看影片時似乎是在觀看自己的寫照,而這一切也同樣在撫慰患者:你不是異類,請原諒自己。
另一方面,電影表現(xiàn)了對患者家屬的指引與慰藉。在筆者與進食障礙患者家屬的交談中發(fā)現(xiàn),患者家屬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治愈,他們也因此帶有焦慮情緒,但同時都表示無法真的理解患者患病的成因以及具體的治療方法。即便在專業(yè)機構(gòu)治療,這些患者也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復發(fā)情況。訪談中,一位患者明確表示父母將她送入醫(yī)院對她的病情沒有絲毫用處,她說:“醫(yī)院里每日嚴格的進食要求難道不是另一種束縛?為什么我依然無法真的接受食物?”
電影《骨瘦如柴》提供的思路或許是打開進食障礙患者心門的另一把鑰匙——“意義療法”,即輔助患者自身去尋找生活的意義和自我價值。治療進食障礙的表象(強迫患者進食與增重)無法真的解決問題,根源在于重塑患者的自我價值。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是找到患者的心結(jié),比如艾倫在將自己的名字換成“伊萊”之后非常開心,因為她獲得了另一種掌控權(quán),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骨瘦如柴》將進食障礙這種小眾但隱藏在人們生活各處的精神疾病體面地傳達給了大眾。電影并未刻意將這些患者描述為異類,而是將他們的掙扎、各自的隱晦緣由、痛苦不堪的經(jīng)歷娓娓道來。他們各自的故事背后是一個個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如原生家庭矛盾、性暴力、犯罪、網(wǎng)絡(luò)暴力等。正是這些我們常見于社會新聞中的現(xiàn)象最終引發(fā)了電影中患者們的疾病,他們的身心所受到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豆鞘萑绮瘛芬赃M食障礙患者群體為關(guān)注點,探討了患者、家庭、社會、情緒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獲得面對生活、正視疾病的勇氣。
注釋:
①[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