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洪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張灣小學 222500)
新課程標準認為,小學數學課程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才能力.但是,根據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大多數老師都著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所以,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培育學生的應用意識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小學數學課程著重訓練學生的數理基礎,在運算方面也有不少實例和訓練.在推行素質教育以后,小學的數學課程也出現了很大改變.當前的小學數學中,遠離現實背景的純數學問題和運用相對較少了,但增添了不少更貼近于學校日常生活和企業(yè)生產的實用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變革展開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此,老師們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和教材內容編寫一些數學題,并創(chuàng)造貼近現實的問題情景,讓學生了解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有數學的身影,從而調動學生學好用數學處理現實提問的積極性.這樣有助于教師把教學與應用充分融合起來,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因此,在教授圓柱與圓錐的基本知識時,老師也可聯系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并設置與校園有關的生活情景.比如,在校園門前應當建有一座橢圓形噴泉池.據了解,音樂噴泉水池底徑為14m長,大約0.6m高.這個噴水池的面積究竟是什么?音樂噴泉水池的總容量為多少?當音樂噴水池重新開放時,它每日將耗費水池中百分之二十的水量.要保證水池的正常狀態(tài),每日應該向水池中投入多少水量呢?這樣的生活化提問不但能夠有助于學生復習所學的舊知識,還能夠使學生把新內容運用于生活實踐之中,訓練學生利用數學處理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是教育學生如何發(fā)掘和提供更有價值的數學資訊.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大量的數學問題,對每個學生而言,學會如何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來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與處理尤為重要,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鞏固.
例如,當學生推理出“圓柱體積”的公式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使用的,如圓柱形水杯、茶罐、餅干箱等東西的體積問題.要求圓柱體積大小,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圓柱底面半徑與高.對于一個比較大的物體來說,高很容易測量,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測定物體底部圓的半徑呢?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方法,找到了解決的對策,并展現了自身的聰明才智:有的直接將整個物體翻過來,用直尺測定了圓錐體的底部直徑,然后計算半徑;有的把圓柱形物體壓到紙上,然后取出,測量印在本子上圓的半徑;有的用小繩纏繞圓柱,再用尺測定小繩索的周長,然后算半徑.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而且增強了的數學應用意識.
大部分小學生沒有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巨大作用,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學生并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的數學問題.一旦尋找不到問題,學生自然就無法主動利用知識問題,應用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自然無法養(yǎng)成.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從實踐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探索精神,并進行理論指導,以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與探究問題,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培育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授“長方形的面積”時,很多學生在學習后可以快速、準確地在課本上做練習,但卻不能將這些知識進行很好的遷移,也不會用相應的數學知識來解答現實中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講授該基本知識點后,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與該基本知識點有關的日常生活討論,指導學生積極思考與日常生活中“長方形面積”有關的問題.此時,學生們將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日常生活儲備展開思索與探究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但能夠繼續(xù)積累自身的基本知識點,更關鍵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自己探索了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有的同學開始有意識的思考自己的教室有多大面積,并付諸行動進行測量;有的同學則比較不同科目書本的面積大小,在相互交流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培育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讓學生走出教室,透過親身實驗感受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所以,數學教師應該更多學習基礎課程,并發(fā)掘必要的專項活動和課外活動,使學生經過實驗與操練逐步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比如,老師可組織指導學生測定教室的高度.具體活動過程包括:①分組討論各種測量手段.②小組分工,選擇不同的測量方式.如直接測定教室的高度;先測定各層的高度,接著估算教室的高度;運用相似知識估算教室的高度;運用光反射的知識測定教室的高度.③比較、質疑和評價各種測量手段是否簡便有效,以及測定結果是否正確等.④由學生選擇小組代表,向全班說明測量方法、流程和結論等.估算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和電費,以及一年的用電量和電費.經過這樣的課實踐探索,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同時能夠不斷聯系生活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增強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1.在課堂中滲透生活化教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們對于一些貼近生活的數學知識掌握起來會更為容易.所以,老師應做到把日常生活實際融合在課程中,使學生認識數學應用的重要意義,進而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老師可為學生布置課前作業(yè),并找出幾個三角形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實例.學生經過思考,有的列舉了自行車的橫梁,有的則展示了一些簡單的三角書架等等.
2.收集實例,加深理解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在醫(yī)藥上,人們利用數學知識來進行精確配藥;在氣象學中,數學知識也用作大數據分析;在商業(yè)中,人們利用數學知識進行交易.為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在數學知識生活中的使用情況,教師可以從多方面舉例說明.比如,在社會統(tǒng)計學研究中,老師就可利用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數據結果在社會各行各業(yè)中的運用,數據結果的實際運用范圍包括社會調查問題、人口普查和案例分析等.
3.幫助學生探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在對數學教育問題的指導中,老師首先要有一個整體的教學計劃,并突出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實現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概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問題的概率.口袋里裝滿五個黑白的小球,和一只紅色的小球,思考一下自己獲得紅球的可能性.在生活中,抽獎可以看作是類似的概率模型,通過列舉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對概率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數學應用意義知識.讓學生去自主探尋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設置專門的討論課來讓同學們一起討論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通過討論,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有著很大幫助.
4.指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數學思想
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知識必須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但必須注意的是數學知識的主體仍存在于書本中,教師不能因此而忽視教材在教學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為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課堂中找出數學研究方法,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意識.在教學中認識數學,并以實際生活運用為輔助,從而增強數學課的學習效率.例如,當我們深入探究教科書時,會發(fā)現數學思想無處不在,如一年級教材中0的認識和6的認識就充分體現了集合思想,二年級用“○”來表示數體現了符號思想.教師應當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為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想去解決問題.
現階段,我國對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工作還很滯后,還需教育者的長期努力.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加強教學指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同時學會將生活中的實際素材運用到數學課程中去.在本文中,筆者以自身實踐為基礎,就如何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做出闡述,希望能為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點些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