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雁洲,劉曉斌,鄭原印,范金茂,陳 康
高血壓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可導致血管及心、腦、腎等臟器的損傷,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高血壓并發(fā)心腦血管病的基礎病理病變,也是預測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1-2]。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通過監(jiān)測24 h動態(tài)血壓測得,可間接反映動脈僵硬的嚴重程度及整體機體動脈彈性功能[3]。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可促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4],D-二聚體(D-dimer,D-D)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也具有相關性[5],因此推測通過檢測血漿FIB及D-D水平可以反映高血壓病人AS嚴重程度。有關血漿FIB及D-D與高血壓病人AASI相關性的文獻尚不多見,本研究旨在探討其間的關系,現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2019年我院心內科、老年醫(yī)學科收治的高血壓病人22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診斷標準;入選者測量血壓之前禁止飲用濃茶、咖啡、乙醇及服用可能影響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避免情緒波動和劇烈活動。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急性及慢性感染性疾??;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近3個月有應用抗血小板、抗凝或調血脂藥物。根據AASI的中位數進行分組:24 h AASI<0.52(中位數)為A組(n=106),24 h AASI≥0.52(中位數)為B組(n=114)。
1.2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時均測量體質量、身高及靜息血壓,計算體質量指數(BMI),記錄一般臨床資料,并進行血清電解質、血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及血尿糞常規(guī)等實驗室檢査。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定血漿FIB,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D-D。AASI:采用無錫中健科儀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CB-2302-A監(jiān)測病人24 h動態(tài)血壓,白天(06:00-22:00)每半小時自動測量1次,夜間(22:00-06:00)每小時自動測量1次,符合有效測量次數≥80%者為有效病例。根據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數據,以收縮壓為橫坐標、舒張壓為縱坐標,求出回歸斜率(β),AASI=1-β,計算出AASI。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秩和檢驗、t(或t′)檢驗、χ2檢驗及Pearson、Spearman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 2組相關指標比較 2組病人的性別、BMI、舒張壓、所用降壓藥物情況、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血肌酐、空腹血糖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的年齡、高血壓病程、收縮壓、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FIB、D-D、AASI均低于B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相關指標的比較
2.2 高血壓病人各項指標與AASI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病人AASI與年齡、病程、收縮壓、血尿素氮、總膽固醇、LDL-C、FIB、D-D相關(P<0.05~P<0.01)(見表2)。
表2 高血壓病人各指標與AASI的Spearman分析
2.3 高血壓病人AASI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AASI為因變量,以年齡、高血壓病程、收縮壓、血尿素氮、總膽固醇、LDL-C、FIB、D-D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收縮壓、LDL-C、FIB、D-D是高血壓病人AASI獨立危險因素(P<0.05~P<0.01)(見表3)。
表3 各因素對高血壓病人AASI影響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220)
高血壓與AS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高血壓促進脂質沉積于血管壁,長期血壓升高可導致血管壁增厚、僵硬及順應性降低,進一步引起心腦血管疾病[6]。BASTOS等[7]研究表明,AASI是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用于預測心血管事件、腦卒中及全因死亡。既往常用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脈搏波傳導速度作為評價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方法,而AASI作為一種評價動脈僵硬程度的間接指標,它根據動態(tài)血壓數據計算得出,是一種無創(chuàng)指標,且獲得方便,可反映人體血管的整體功能,與頸動脈及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并與AS關系密切[8]。因此本研究選用AASI為研究對象。
AS是血管壁慢性炎癥,包括脂質在血管壁中的逐漸積累,免疫細胞 (如T細胞、巨噬細胞和肥大細胞)的浸潤,以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在局部的增殖[9]。AS隨著年齡增長而進展,高齡、吸煙、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等是其重要的危險因素。FIB是血液中常見的凝血因子,是凝血和止血的核心元素,其與免疫、炎癥反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目前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FIB與AS關系密切。馬鑫等[10]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的形成及不穩(wěn)定性與血FIB水平、D-D水平具有相關性,血FIB及D-D水平是影響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風險和穩(wěn)定性以及急性腦梗死發(fā)病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李末寒等[11]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漿FIB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性及危險程度呈顯著正相關,血漿FIB水平低者,治療有效率更高,預后更佳。ZHOU等[12]研究中發(fā)現,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病人發(fā)作前常見血液黏和FIB顯著升高,提示血FIB水平升高可能是導致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類似,經過Pearson/Spearman相關性分析,高血壓病人年齡、病程、收縮壓、總膽固醇、LDL-C、FIB、D-D與AASI相關性較明顯。經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提示高血壓病程、收縮壓、LDL-C、FIB、D-D是高血壓病病人AASI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
血管壁損傷以及血液成份異常等可激活體內凝血系統(tǒng)而形成血栓,繼而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纖溶)系統(tǒng),纖維蛋白被降解形成D-D。D-D可反映機體高凝狀態(tài)及繼發(fā)性纖溶亢進。D-D不僅局限于傳統(tǒng)靜脈血栓栓塞排除的角色,還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不良事件的預測中也具有重要價值[13]。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傳統(tǒng)意義上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的心臟病[14]。研究[15]表明,約75%的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是由不穩(wěn)定性斑塊破裂導致,斑塊破裂引起斑塊核心內壞死物質外流,引起血液成份異常,激活凝血系統(tǒng),纖維降解產物與凝血標志物濃度增加,如D-D、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等。近年大量臨床研究報道了D-D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關系。楊利嬌等[16]研究顯示D-D水平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GRACE評分低危組、高危組及中危組、高危組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危險性程度的升高,D-D水平也升高。王曉旭等[17]的研究中發(fā)現,D-D是發(fā)生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冠心病病人中,D-D水平與性別、年齡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顯著相關[18],而 FOLSOM等[19]研究發(fā)現,D-D含量與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病率只有比較弱的相關性。在以中國人群為研究對象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D-D在識別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及早期冠狀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性中具有重要價值,GONG等[20]研究發(fā)現,D-D水平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顯著相關,且D-D水平隨著冠狀動脈病變數量的增加而升高;校正其他傳統(tǒng)的危險因素后,D-D仍然是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血漿FIB、D-D與動脈硬化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可能為臨床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