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依依
摘要:色域繪畫被視為抽象表現(xiàn)主義。色域繪畫藝術家用了各種繪畫方法在他們的作品上,羅斯科描繪彩色與單色用模糊不清的邊緣,使圖像更加生動,本文以羅斯科為例,試分析色域繪畫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色域繪畫;羅斯科;色塊
美國在抽象表現(xiàn)主義之后,藝術家掀起了一股抽象藝術思潮。這新一代的現(xiàn)代抽象藝術家試圖將藝術從過多的形上學意義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純粹的視覺體驗,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因而被發(fā)展出來。色域畫家排拒空間深度的幻象與動勢的筆觸,經常運用幾乎覆蓋整個畫布的大片色彩。暗示著它是抹個大場域的細部圖。他們意圖減低主題與背景之間的分野,而視畫布唯一個單一的面。色域繪畫強調繪畫的平坦性,正好與形式主義的主張對應。他們要求繪畫應尊重其平面的特性本質,而不是特意的去創(chuàng)造一個三度空間的幻象。
一、羅斯科的生平
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Rothko,1903—1970)出生在俄國的一個猶太家庭,十歲的時候移居到美國,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lián)合學院學習,師從于馬克斯·韋伯。他最初的藝術是現(xiàn)實主義的,后嘗試過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方法。以后,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在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
由于羅斯科在十歲時搬遷到美國,還沒來得及調整適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羅斯科需要直面生活的壓力以及文化的徹底斷裂造成的失落與恐慌,這成為他內在的精神痛苦的直接根源,對羅斯科來說,悲劇體驗是藝術唯一的靈感源泉,他試圖讓自己的畫作成為悲劇和狂喜的體驗,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目標即要表達全人類戲劇的本質。
羅斯科出生于俄羅斯帝國的德文斯克,羅斯科出生時德文斯克有九萬多居民,其中有一半是猶太人。羅斯科的父親作為俄裔猶太知識分子為羅斯科選擇了世俗教育以及政客方向,但羅斯科目睹了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后接踵而至的猶太人大屠殺,在這場大屠殺之后他轉向了正統(tǒng)的猶太教。1905年羅斯科只有兩歲,他的故鄉(xiāng)處于沙皇秘密警察不分青紅皂白的監(jiān)控下,無論何時猶太人都會成為報復的受害者,德文斯克其他的猶太人同樣一直生活在大屠殺的恐怖中,四處都是“拯救俄羅斯帝國,屠殺猶太人”的標語,這就是羅斯科的成長氛圍。所以理解羅斯科的作品離不開悲劇體驗。
二、羅斯科的繪畫內涵
羅斯科的創(chuàng)作生涯大概有四十多年,他自己的風格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他最知名的作品(“色域畫”)基本都集中在他最后的20年里,直到自殺身亡。羅斯科的作品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個樣子的,早期也畫過一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后期作品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沿著抽象的路一直走了下去,最終形成了“色域”這種我們看到的樣子。
羅斯科的藝術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他力圖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形狀來反映深刻的象征意義。他認為,今日西方文明根植于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希臘文化。希臘悲劇精神中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沖突,正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的寫照。羅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兩三個排列著的矩形構成。這些矩形色彩微妙,邊緣模糊不清。它們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營造出連綿不斷的、模棱兩可的效果。顏料是被稀釋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籠罩和暈染,使得明與暗、灰與亮、冷與暖融為一體,產生某種幻覺的神秘之感。這種形與色的相互關系,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狀態(tài),體現(xiàn)了人的感情的行為方式。畫家借助于它到達了事物的核心。羅斯科的畫往往尺幅很大,這是為了能讓人置身于體驗之中。這是因為大幅畫會創(chuàng)造一種親切的氣氛,一幅大畫是一種直接的交流,它會把你帶進畫中。
三、羅斯科繪畫中的色塊分析
在欣賞羅斯科的作品《赭色(紅色上的紅色)》前,應當確保周圍是安靜的,并且確保自己不被打擾。它是一幅由大色塊組成的畫作,較大的紅色背景上覆蓋著較小的一塊橘紅色,畫作明亮而充滿力量,它撲面而來,讓我們的眼睛失去了焦點。羅斯科的畫尺幅總是很大,他曾說過,欣賞他的畫理想距離是在45公分之外,當我們看到這幅畫,色塊會迅速占據(jù)我們所有的感官,色彩的沖擊讓我們沒有時間去關心周圍的世界,完全置身于紅與橘紅色之中。我們會察覺到本應該是靜止的畫作,此刻卻仿佛在燃燒,橘紅色和赭色強勁有力,我們感受到了周圍空氣的密度,這里沒有圖像,只有空氣,是飽含著顏色的一次呼吸,還可以注意到橘紅色的邊緣是模糊的,與紅色的相接十分完美,沒有絲毫不和諧的感覺,羅斯科作畫時會先在畫布上涂一個單色層,再上一層釉彩,這樣能夠保證顏料深入畫布,被畫布完全吸收。不同顏色之間也會產生微妙的轉換,這樣,畫作會顯得很薄,呈半透明狀,表面充滿光澤。而方形傳達出來一種幾何的鈍感,它使這幅畫變得異常穩(wěn)定,同時隱去了自己生硬的輪廓,可以說,它給了我們安全感,任何人都能在這里收集我們散落的思緒和感覺。
當我們看到羅斯科的畫第一反應是什么?震撼!接著就是被深深的吸引,不由自主地帶著強烈的情緒去看,或者感到孤寂、悲傷、甚至帶著憤怒。這些說明了他畫作的沖擊力。仔細觀察,其實羅斯科并不是毫無想法的運用色彩的,每幅畫作的色彩構成都是相近色或者相鄰色,這樣的感覺不會讓人看到崩潰。但是并不是說它的色彩并沒有對比,我們能明顯的看到明與暗、亮與灰的對比,這種對比在心理學中可以讓人的情緒產生變化。他不但熟知每種色彩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而且能熟練地運用這些色彩,并把這種感覺無限放大。
油畫《藍色中的白色和綠色》是羅斯科的代表作。畫面上,綠色和白色的矩形排列在藍色的底子上。矩形的邊緣沒有被明確地界定,顏色也相互滲透融合,這使得塊面仿佛是從背景上隱約浮現(xiàn)出來,并且不斷地徘徊、浮動著。它們在畫面上產生某種韻律,溫和、舒緩而深沉,觸動著人們的心靈。暗淡的色彩給畫面抹上一層神秘的、悲劇性的感覺,白色的區(qū)域則透出信心和潛力。羅斯科后期的作品,色調更加陰暗,仿佛淹沒在日益加深的痛苦之中。他甚至讓畫面變?yōu)槿?,以表達其悲劇的意識。
四、結語:
精神力量和悲劇意涵已是羅斯科藝術人生中的一部分,其現(xiàn)代繪畫語言的一切,使人們體驗到審美趣味的新范式,將觀者引向精神層面去體會跨越文化和地域的交流方式。羅斯科的藝術觀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對于真正偉大的藝術來說,不論具象還是抽象,抑或色彩和空間,都是抵達精神世界的形式載體而非結果。無論怎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視覺語言,至關重要的是以一種最凝練的能讓人類共情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來體現(xiàn)其藝術精神。
參考文獻
[1]ROTHKO.Mark Rothko[M].Hatje Cantz Publishers,2001.
[2](以)雅各布·巴力·天舒維.羅斯科[M].光野,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