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明,馬雅鴿,張 希,趙聲蘭?,陳朝銀,梁仲雄
(1. 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2.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106;3. 云南成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大理 671600)
癌癥是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據(jù)全球腫瘤流行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GLOBOCAN 2018估計,世界癌癥新發(fā)病例約有 1 808萬例,而死亡病例約 956萬例,其中中國分別約占 23.7%和30%。在地域發(fā)病情況方面,亞洲的癌癥死亡數(shù)占全球 57.3%,且預后差、死亡率高的癌癥類型在這些地區(qū)發(fā)生率較高[1]。癌癥的發(fā)病形勢日益嚴峻,使得腫瘤預防和治療的社會壓力和醫(yī)療壓力與日俱增?,F(xiàn)代醫(yī)學對癌癥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化療、放療及靶向藥物為主,由于其較大的副作用及腫瘤自身的消耗性,患者正氣虛弱、氣血虧損,治療效果不盡人意,甚至出現(xiàn)“一邊治療,一邊轉(zhuǎn)移”的現(xiàn)象[2]。近幾年來,中藥由于其藥源廣泛,副作用小等特點備受關注,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究的熱點[3]。
葡萄籽是葡萄科葡萄屬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L.)的種子。葡萄籽油是葡萄籽活性部位之一,含有豐富的亞油酸[4]、維生素E[5-6]、植物甾醇[7-8]、多酚[9-10]、角鯊烯[11]和類胡蘿卜素[12]等活性成分,具有延緩衰老、抑制肥胖、抗癌、抗腫瘤、抗炎、降血脂等生物功能[13]。網(wǎng)絡藥理學主要通過文獻挖掘等方法構建生物信息網(wǎng)絡,通過分析網(wǎng)絡拓撲結構以及選取特定信號節(jié)點進行藥物作用多靶點預測,其研究思路與中醫(yī)藥整體觀念相一致,可應用于解決中藥及復方研究中多成分、多靶點、協(xié)同作用特點帶來的難題[14]。本研究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的方法挖掘葡萄籽油抗癌和抗腫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點,揭示其作用機制。
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葡萄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利用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數(shù)據(jù)庫和分析平臺(TCMSP)獲得其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類藥性(drug-likeness,DL)和小腸上皮細胞滲透率(Caco-2 permeability)值及各活性成分對應靶點,匯集靶點,并通過Uniprot數(shù)據(jù)庫(https://www.uniprot.org/)將藥物靶點的蛋白名稱轉(zhuǎn)換成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https://www.genecards.org/)的基因名稱。
從在線孟德爾人類遺傳數(shù)據(jù)庫(OMIM,https://www.omim.org/)和人類基因數(shù)據(jù)庫(Gene-Cards,https://www.genecards.org/)中收集與關鍵詞“cancer”和“tumor”相關的靶點,整理獲得癌癥和腫瘤相關靶點。
使用Venn在線軟件(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ools/Venn/)將活性成分靶點-癌癥和腫瘤相關靶點取交集,獲得葡萄籽油的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將交集靶點導入 Cytoscape3.7.2軟件[15],建立藥物-活性成分-靶點-疾病網(wǎng)絡圖。圖中節(jié)點(node)代表葡萄籽油、活性成分、靶點、疾病,邊(edge)分別代表活性成分和靶點或靶點和疾病的交互作用。
將篩選得到的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導入String[16](https://string-db.org, ver 11.0)在線平臺數(shù)據(jù)庫,以研究靶蛋白相互作用,設置物種為“人類”,構建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網(wǎng)絡(PPI網(wǎng)絡)。在PPI圖中,每一個實心圓圈代表一個基因,圓圈的中間顯示蛋白質(zhì)的結構,而圓圈由不同顏色的線條連接。每一線條代表蛋白質(zhì)與蛋白質(zhì)之間的生物學過程,包括基因表達調(diào)控、信號轉(zhuǎn)導、細胞遷移等。
采用DAVID6.8數(shù)據(jù)庫(https://david.ncifcrf.gov/),對葡萄籽油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進行GO功能分析,以了解靶點的生物學過程,KEGG通路分析研究藥物靶點主要信號通路,DAVID平臺列表與背景均設置為“Homo sapiens”(人類),GO富集分析選擇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和細胞組成(cellular component)3個模塊,通路分析選擇KEGG。
通過已有文獻報道[17-20],篩選得到葡萄籽油主要活性成分15種,為脂肪酸及其油脂伴隨物。利用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數(shù)據(jù)庫和分析平臺(TCMSP)檢索到葡萄籽油主要活性成分除角鯊烯外均有對應靶點,總計 366個,刪除重復項,共獲得 236個活性成分靶點。葡萄籽油主要活性成分信息見表1。
在兩個疾病數(shù)據(jù)庫中輸入關鍵詞“cancer”和“tumor”進行疾病靶點搜索,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以 score≥30進行篩選,得到 667個,OMIM數(shù)據(jù)庫得到24個,合并獲得686個癌癥和腫瘤相關靶點。利用Venn在線軟件將葡萄籽油活性成分對應的209個藥物靶點(刪除未找到基因名稱的靶點)與癌癥及腫瘤相關的686個疾病靶點取交集,通過Venn圖(如圖1)的形式得到93個葡萄籽油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見表2)。
圖1 藥物靶點與疾病靶點關系圖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targets and disease targets
表2 葡萄籽油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信息Table 2 Information on potential anti-cancer and anti-tumor targets of grape seed oil
續(xù)表2
利用 Cytoscape 3.7.2軟件建立藥物-活性成分-靶點-疾病的可視化網(wǎng)絡圖(圖 2),共有108個節(jié)點、390條邊,其中紅色節(jié)點代表葡萄籽油,13個紫色節(jié)點代表葡萄籽油的活性成分,93個藍色節(jié)點代表癌癥和腫瘤靶點,黃色節(jié)點代表癌癥和腫瘤,390條邊代表節(jié)點之間的相互作用。該網(wǎng)絡中化合物的平均度值為22.77,由高到低依次為 Trans-resveratrol(反式白藜蘆醇)(degree=158)、ursolic acid(熊果酸)(degree=68)、(-)-epicatechin(表兒茶素)(degree=24)、palmitic acid(棕櫚酸)(degree=14)、(+)-catechin(兒茶素)(degree=6)、Stigmasterol(豆甾醇)(degree=6)、Vitamin E(維生素 E)(degree=4)、stearic acid(硬脂酸)(degree=4)、oleic acid(油酸)(degree=4)、brassicasterol(菜籽甾醇)(degree=2)、Erucic acid(芥酸)(degree=2)、Linolenic acid(亞麻酸)(degree=2)、Linoleic acid(亞油酸)(degree=2),其中反式白藜蘆醇、熊果酸、表兒茶素、棕櫚酸等可能是主要抗癌和抗腫瘤物質(zhì)基礎。由圖可知,Trans-resveratrol(反式白藜蘆醇)作用于PTGS2、BCL2、IL10、TNF、PTEN、PLAU、CAT、AKT1、JUN、IL6、CASP3、CCL2、IL1A、RELA 等 79個靶點,ursolic acid(熊果酸)作用于PTGS2、BCL2、TNF、PLAU、JUN、IL6、CASP3、CREB1、RELA、STAT3等34個靶點,(-)-epicatechin(表兒茶素)作用于 PTGS2、TNF、PLAU、ESR1、AKT1、JUN、IL6、CASP3、CREB1、CCL2、IL2、IL1A這12個靶點,palmitic acid(棕櫚酸)作用于 PTGS2、CTSD、BCL2、IL10、TNF、COL1A1、PTEN這7個靶點;靶點PTGS2與Linoleic acid(亞油酸)、oleic acid(油酸)、palmitic acid(棕櫚酸)、stearic acid(硬脂酸)、Linolenic acid(亞麻酸)、Erucic acid(芥酸)、Stigmasterol(豆甾醇)、Vitamin E(維生素E)、(+)-catechin(兒茶素)、(-)-epicatechin(表兒茶素)、Trans-resveratrol(反式白藜蘆醇)、ursolic acid(熊果酸)這 12個化合物相互作用,TNF、PLAU等多個靶點均與(-)-epicatechin(表兒茶素)、Trans-resveratrol(反式白藜蘆醇)、ursolic acid(熊果酸)作用,體現(xiàn)了葡萄籽油多成分、多靶點協(xié)同抗癌和抗腫瘤的作用。
圖2 葡萄籽油活性成分-抗癌和抗腫瘤靶點網(wǎng)絡Fig.2 Active ingredients of grape seed oil-anti-cancer and anti-tumor target network
應用String在線平臺對葡萄籽油的93個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進行PPI蛋白互作網(wǎng)絡分析,設置物種為“人類”,將蛋白相互作用評分置信度設置為0.900,隱藏離散的靶點,獲得PPI網(wǎng)絡圖(如圖3)。該網(wǎng)絡中包含93個節(jié)點,482條邊,平均節(jié)點度為 10.4。根據(jù)節(jié)點度值大小,關鍵靶點依次有信號轉(zhuǎn)導子和轉(zhuǎn)錄激活子 3(STAT3)、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MAPK1)、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3(MAPK3)、腫瘤抑制蛋白 p53(TP53)、轉(zhuǎn)錄因子AP-1(JUN)、RAC-α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AKT1)、轉(zhuǎn)錄因子p65(RELA)、腫瘤壞死因子(TNF)、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8(MAPK8)、原癌基因 c-Fos(FOS)、白介素 6(IL6)、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 A(VEGFA)、Myc原癌基因蛋白(MYC)、雌激素受體(ESR1)、半胱天冬酶 8(CASP8)、半胱天冬酶 3(CASP3)等,這些靶蛋白在PPI網(wǎng)絡中具有重要地位,與其他多個靶點相連,可能與葡萄籽油發(fā)揮抗癌和抗腫瘤作用關系密切。
圖3 葡萄籽油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的PPI網(wǎng)絡Fig.3 PPI network of potential anti-cancer and anti-tumor targets of grape seed oil
將葡萄籽油 93個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進行GO富集分析(見圖4),獲得607條生物學過程條目,其中P< 0.05的生物學過程有477條,富集的前20個生物學功能依次為蛋白質(zhì)結合(84個靶點)、相同的蛋白質(zhì)結合(28個靶點)、酶結合(23個靶點)、蛋白質(zhì)異二聚活性和蛋白質(zhì)均二聚活性及轉(zhuǎn)錄因子結合(19個靶點)、蛋白激酶結合(15個靶點)、轉(zhuǎn)錄調(diào)控區(qū)DNA結合(14個靶點)、序列特異性DNA結合(14個靶點)、細胞因子活性(12個靶點)、RNA聚合酶II核心啟動子近端區(qū)域序列特異性DNA結合(11個靶點)、轉(zhuǎn)錄激活子活性及RNA聚合酶II核心啟動子近端區(qū)域序列特異性結合(10個靶點)、生長因子活性和蛋白質(zhì)復合物結合及激酶活性(9個靶點)、蛋白酶結合(8個靶點)、半胱氨酸型內(nèi)肽酶活性(6個靶點)、蛋白磷酸酶2A結合和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結合(5個靶點)、BH3域結合(4個靶點),表明葡萄籽油可通過參與調(diào)控多種生物學過程而發(fā)揮抗癌和抗腫瘤作用。
對葡萄籽油 93個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進行KEGG通路注釋分析,獲得119條信號通路條目,其中P< 0.05的通路有113條,包括大腸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小細胞肺癌、膀胱癌、神經(jīng)膠質(zhì)瘤、腎細胞癌、甲狀腺癌、子宮內(nèi)膜癌、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通路,涉及 NOD樣受體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p53信號通路、ErbB信號通路、mTOR信號通路、VEGF信號通路、Wnt信號通路等經(jīng)典信號通路,排名靠前的條目有癌癥通路、TNF信號通路、FoxO信號通路、細胞凋亡、癌癥中的蛋白聚糖通路、PI3K-Akt信號通路、癌癥中的MicroRNA通路、癌癥中的轉(zhuǎn)錄失調(diào)通路、非酒精性脂肪肝?。∟AFLD)、神經(jīng)營養(yǎng)蛋白信號通路、炎性腸病(IBD)、Toll樣受體信號通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甲狀腺激素信號通路、HIF-1信號通路等。由此推測,葡萄籽油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以上信號通路來發(fā)揮抗癌和抗腫瘤作用,富集的前 20條通路分析結果見表 3。
圖4 葡萄籽油潛在抗癌和抗腫瘤靶點GO富集結果柱形圖Fig.4 Bar graph of GO enrichment results of potential anti-cancer and anti-tumor targets of grape seed oil
葡萄籽油是一種性能良好、營養(yǎng)價值極高、對人體無毒無害無副作用且完全符合食品衛(wèi)生標準的功能型食用油脂,因其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無煙特性且加熱不易產(chǎn)生有害物質(zhì)等特點而成為近年來備受歡迎的高端食用油[13]。目前關于葡萄籽油抗癌研究較少,有研究結果顯示,葡萄籽油對HT-29結腸癌細胞增殖有顯著的抑制作用[21]。另有報道,葡萄籽油已被嘗試作為納米制劑的載體用于癌癥的治療[22]。根據(jù)文獻報道[13,18],葡萄籽油含有亞油酸、多酚類物質(zhì)、維生素 E、植物甾醇、角鯊烯等成分,這些成分均有抗癌和抗腫瘤的生物學功能,可見葡萄籽油在治療癌癥和腫瘤方面潛力極大。本研究結果顯示,反式白藜蘆醇、熊果酸、表兒茶素、棕櫚酸等化合物在葡萄籽油活性成分-抗癌和抗腫瘤靶點網(wǎng)絡中與其他多個疾病靶點相連,可能是主要抗癌和抗腫瘤物質(zhì)基礎。反式白藜蘆醇、表兒茶素均為多酚類物質(zhì),此外,豆甾醇、維生素 E、菜籽甾醇、亞油酸雖不是關鍵靶點,但與疾病靶點也有一定關聯(lián),說明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相吻合。另外,角鯊烯也具有抗腫瘤作用[13]及有效預防和抑制化學誘導的結腸癌、胰腺癌、皮膚癌等多種癌癥的發(fā)生[18],可能是由于其在植物油脂中存在量較少、研究較少,所以未能在數(shù)據(jù)庫中找到其作用靶點。
PPI網(wǎng)絡分析發(fā)現(xiàn),葡萄籽油抗癌和抗腫瘤的關鍵靶點依次為 STAT3、MAPK1、MAPK3、TP53、JUN、AKT1、RELA、TNF、MAPK8、FOS、IL6、VEGFA、MYC、ESR1、CASP8、CASP3等,這些關鍵靶點參與調(diào)控酶結合、蛋白質(zhì)結合、轉(zhuǎn)錄因子結合、蛋白質(zhì)異二聚活性、轉(zhuǎn)錄調(diào)控區(qū)DNA結合、細胞因子活性、蛋白激酶結合、蛋白質(zhì)均二聚活性、BH3域結合、蛋白酶結合、生長因子活性、序列特異性 DNA結合、轉(zhuǎn)錄激活子活性及RNA聚合酶II核心啟動子近端區(qū)域序列特異性結合、蛋白磷酸酶 2A結合、蛋白質(zhì)復合物結合、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結合、半胱氨酸型內(nèi)肽酶活性、RNA聚合酶II核心啟動子近端區(qū)域序列特異性 DNA結合、激酶活性等生物學功能,參與大腸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小細胞肺癌、膀胱癌、神經(jīng)膠質(zhì)瘤、腎細胞癌、甲狀腺癌、子宮內(nèi)膜癌、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通路的調(diào)控,NOD樣受體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p53信號通路、ErbB信號通路、mTOR信號通路、VEGF信號通路、Wnt信號通路等經(jīng)典信號通路的調(diào)控。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網(wǎng)絡藥理學的方法,預測了葡萄籽油抗癌和抗腫瘤作用的功能成分及作用靶點、生物學過程與富集通路,從分子的角度探討其抗癌和抗腫瘤作用機制,體現(xiàn)了葡萄籽油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方式來治療癌癥和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