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燕,李瑞華,李洪波,趙亞娟,劉 寧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山東濰坊 261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脊柱外科較為常見的疾患,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困擾,傳統(tǒng)開放髓核摘除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后期腰椎不穩(wěn)。經皮椎間孔鏡術(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由德國醫(yī)生Hoogland等[1]提出,因其創(chuàng)傷小、可增強腰椎穩(wěn)定性等優(yōu)勢得以廣泛運用。目前臨床上多選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但其無法完全滿足患者鎮(zhèn)痛需求,使患者處于過度應激狀態(tài),不符合圍術期ERAS理念。有研究表明,豎脊肌平面阻滯(erecter spinae plane block,ESPB)用于胸背部帶狀皰疹等神經病理性疼痛、胸科手術和腹部手術的鎮(zhèn)痛,取得良好的效果[2-4]。目前國內外關于ESPB用于腰椎椎間孔鏡手術鎮(zhèn)痛的報道少見,本研究旨在觀察超聲引導下ESPB在經皮側路椎間孔鏡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麻醉提供參考。
2019年7月~12月,行PTED腰椎手術6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患者均無局麻藥物過敏史,無穿刺點感染,無嚴重心、肺、肝、腎及凝血功能異常,無精神疾病及語言功能障礙,無長期使用鎮(zhèn)痛藥史。依據醫(yī)患溝通結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兩組術前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BMI和ASA分級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與比較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禁飲禁食。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常規(guī)監(jiān)測無創(chuàng)血壓、HR、ECG、SPO2。
ESPB組:取側臥位,在相應腰椎正中矢狀位使用高頻探頭掃描定位椎體棘突,探頭外移3~5 cm至對應椎體橫突和關節(jié)突,在橫突根部和關節(jié)突形成的凹槽內進針,觸及橫突骨質,兩側各注射0.5%羅哌卡因15 ml。局麻組:選用利多卡因局麻。兩組術中出現患者不耐受時復合舒芬太尼鎮(zhèn)痛。
記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中阿片類藥物使用量、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發(fā)生情況及患者滿意度。動態(tài)記錄兩組患者術前(T0)、切皮(T1)、穿刺(T2)、鉗取髓核(T3)、縫皮(T4)各時間點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和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
兩組患者均順利手術,麻醉期一般資料見表2,ESPB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術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患者滿意度均優(yōu)于局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期一般資料與比較
兩組患者麻醉期動態(tài)資料見表3。ESPB組患者各時間段MAP、HR和VAS評分平穩(wě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2、T3時間段局麻組的MAP、HR和VAS評分顯著上升(P<0.05),并顯著高于同時間段ESPB組的對應指標(P<0.05)。
表3 兩組患者麻醉期動態(tài)指標結果與比較
PTED治療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好等優(yōu)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5,6]。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局部浸潤麻醉,主要是為了保持患者清醒,便于觀察神經反射情況,以免損傷神經根。但是局麻鎮(zhèn)痛效果欠佳,尤其是擠壓硬膜囊、鉗取髓核時,可刺激神經根致使患者處于過度應激狀態(tài),導致術中血流動力學波動,增加手術風險,且行PTED手術患者要長時間俯臥折刀位。清醒狀態(tài)下緊張、焦慮等精神負擔、鎮(zhèn)痛不全及強迫體位均不利于患者康復。同時,術中輔助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增加患者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ESPB是一種新的筋膜間平面阻滯方法,有文獻報道,豎脊肌平面阻滯在胸椎腫瘤切除術中應用,可提供有效術后鎮(zhèn)痛[7],其可覆蓋脊神經背側支和腹側支行走的范圍,且具有類似椎旁或神經孔擴散的效果,從而產生硬膜外阻滯的臨床效應[8],可逆性的阻斷或減弱脊神經的傳導,使相應脊神經節(jié)段的感覺和交感神經被阻斷,運動神經完全或部分阻滯,從而產生無痛、肌松和抑制應激反應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低濃度的硬膜外阻滯在行PTED手術時,能滿足患者鎮(zhèn)痛需求[9,10],故本研究認為ESPB用于PTED術可有效鎮(zhèn)痛,且減少不必要的硬膜外損傷。
有研究表明,手術創(chuàng)傷和疼痛可造成機體應激反應,機體過度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甚至導致術后并發(fā)癥,使術后恢復延遲[11]。常規(guī)局部浸潤麻醉,清醒狀態(tài)下的緊張、焦慮等有害情緒和手術疼痛均可使機體處于過度應激狀態(tài),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流動力學波動。選擇有效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藥物可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促進圍術期康復。在本研究中,ESPB組患者術中各項生命體征無明顯波動,但局麻組T2、T3時間段較T0時間段MAP、HR顯著升高,尤其是T3鉗取髓核時間段升高最明顯;ESPB組與局麻組相比,T1和T4時間段MAP、H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2、T3時間段MAP、HR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VAS評分結果顯示ESPB組評分低于局麻組,舒芬太尼用量ESPB組也明顯少于局麻組,各項結果顯示,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用于PTED術鎮(zhèn)痛效果顯著,可減少阿片藥物的用量,提高了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尤其在鉗取髓核時鎮(zhèn)痛效果顯著。本研究局麻組手術時間長于ESPB組,且局麻組患者因疼痛、焦慮、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及輔助舒芬太尼用量大等因素,導致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ESPB組不良反應例數明顯減少。
綜上所述,ESPB可安全、有效的用于PTED,為手術提供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有害情緒,減少阿片類藥物使用及不良反應發(fā)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