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替代抑或協(xié)助:村民理事會運作的差異化分析*
        ——基于廣東英德和湖南瀏陽的案例比較

        2021-01-27 11:40:07韓瑞波
        深圳社會科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自然村理事會片區(qū)

        韓瑞波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一、引言

        近年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重心下移進入國家的政策視野,并在實踐層面涌現(xiàn)出一系列鄉(xiāng)村治理試驗。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推廣鄉(xiāng)村治理創(chuàng)新性典型案例經驗”。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是鄉(xiāng)村治理創(chuàng)新實踐中的典型代表。該項村民自治試點旨在“通過體制創(chuàng)新來促進村民自治有效實現(xiàn)和鄉(xiāng)村社會有效治理”,[1]其基本路徑是村民自治基本單元的有效下沉,激活村民小組或自然村一級的自治功能。

        自201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便提出“探索不同情況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xiàn)形式”“可以開展以社區(qū)、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健全村民自治組織載體,在保持現(xiàn)有村民委員會設置格局的前提下,對處于獨立居民點且擁有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村民小組或自然村,根據(jù)群眾意愿建立村民理事會,代表村民對本集體組織范圍內的公共事務開展議事協(xié)商,實行民主管理和監(jiān)督?!痹谠圏c過程中,村民理事會建設已成為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的核心內容。然而,對于各試點單位而言,村民理事會的功能定位和運作方式并非統(tǒng)一,其成效也參差不齊。以不同試點單位的村民理事會建設作為切入點,來觀察和審視村民自治試點工作,有助于把握當前開展的村民自治基本單元下沉試驗的成效和誤區(qū),從而加深對新時期基層群眾自治和鄉(xiāng)村治理轉型的理解。

        二、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既有研究著重探討了村民理事會的組織身份和功能定位等內容。例如,趙秀玲將村民理事會的產生視為村民自治轉向“微自治”的載體和標志。這種“微自治”意味著自治范圍的下移、自治內容的具體化以及自治方式的細化,并賦予自治主體以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度,進而更好地發(fā)揮了基層民主自治的功能。[2]項繼權等基于湖北省大冶市茗山鄉(xiāng)的鄉(xiāng)村基層治理改革案例,研析了村民理事會的功能與限度問題:村民理事會在反映和維護自然村落村民的利益、參與和協(xié)助村民委員會工作方面的作用凸顯,同時村民理事會自身沒有法定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身份,以及在取代現(xiàn)行村民委員會和承載村民自治下沉方面又具有明顯的局限性。[3]趙曉峰等將村民理事會界定為一種農村社區(qū)社會組織,這種組織的興起是對行政下鄉(xiāng)所導致的村干部職業(yè)化、村級組織科層化、服務型村級組織建設、村民自治功能虛化的有效回應。以村民理事會為代表的農村社區(qū)社會組織的構建彰顯出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新偏好,即自治單位從行政村下沉至自然村,旨在激活村莊社會積累的內生性資源,為農民提供民主協(xié)商和平等參與的公共空間。[4]

        相關研究不勝枚舉,學者們普遍對村民理事會作為村民自治基本單元組織載體的治理價值給予認可。事實證明,在全國范圍內的村民自治試點實踐中,村民理事會本身的組織身份和功能定位具有明顯的共同屬性,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個性特征。因此,片面強調作為村民自治下沉組織化工具的村民理事會在實現(xiàn)鄉(xiāng)村治理有效中的共性價值,難免陷入“一刀切”式的簡單思維,而忽視了村民理事會在鄉(xiāng)村治理實踐過程中的差異化特征。本文的重心在于通過觀察不同的試點案例,來呈現(xiàn)和剖析村民理事會的運作實態(tài),以此甄別村民理事會的身份和功能特性,為新時期鄉(xiāng)村治理研究提供注腳。本文寫作的田野材料和經驗感受來源于筆者及所在團隊的實地調研。2019年3月至6月,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我們對國家層面的村民自治試點單位①根據(jù)《方案》規(guī)定,北京市密云區(qū)穆家峪鎮(zhèn)辛安莊村等18個縣(市、區(qū))的24個村(村民小組、自然村、屯),經各地申報,省級審核,民政部會同中央組織部、中央農辦、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yè)部研究,被確認為國家層面的試點單位;在此前后,在省級層面,有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西、重慶、貴州、甘肅等地共計3172個行政村、26175個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由省級自行部署,列為試點單位。展開調研。通過收集相關文字材料,并展開與鄉(xiāng)村干部、村民理事會成員、普通村民等的質性訪談,掌握了大量的經驗素材,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

        三、村民理事會共性與個性:一項案例比較

        基于案例比較的意圖,本文選取了兩個分析樣本,即廣東英德市西牛鎮(zhèn)小灣村和花塘村、湖南瀏陽市大瑤鎮(zhèn)楊花村。2016年,兩地同時入選為國家層面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單位,其從事村民自治試點的前置條件基本一致,這也為本文的案例比較提供了前提基礎。各試點單位的前置條件集中體現(xiàn)于政策文件中所列舉的關于選取試點單位的一系列參照標準之中。如《方案》中指出的那樣,“在一些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區(qū)丘陵地帶,有些村民委員會的管轄半徑過大,涵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過多,土地等集體資源、資產權屬關系復雜,內部利益關系協(xié)調困難,導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民意愿表達不暢,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難以有效共享,村民小組內部公共服務無人管、公益事業(yè)難辦。”可見,試點單位的選取考慮到地形特征、人口規(guī)模、居住狀況、利益關系等多項因素?;谝陨弦蛩貙V東英德和湖南瀏陽的兩個試點單位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其前置條件大體一致。

        具體來看,兩個試點單位同樣位于山區(qū)丘陵地帶,村民居住分散;村莊面積和村委會管轄半徑過大,村民小組眾多,管理難度較大;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薄弱,內部關系松散等。這些困境導致村委會難以做到村民自治的全覆蓋,村民自治在村級管理的基礎作用發(fā)揮失效,無法適應新形勢下鄉(xiāng)村治理的需要。自村民自治試點工作實施以來,兩個試點地區(qū)主要通過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的方式來探索實現(xiàn)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其中,村民理事會的組建成為最重要的組織化手段。

        (一)村民理事會的共性:作為自治下沉的組織化工具

        村民理事會是在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基礎上成立的、村民進行自我組織與管理的組織形式。村民小組或自然村是鄉(xiāng)村社會基本生活單元,是農民“生于斯,長于斯”[5]的生活共同體。農民生活的意義可能就局限于自己生活長大的村民小組范圍或是臨近的幾個村民小組范圍之內。就此而言,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位的“村組治理”,是維系村民小組內基本生活秩序和實現(xiàn)鄉(xiāng)村社會整合的基礎性內生力量。[6]

        “村組治理”再造的村民自治組織載體即村民理事會,相比于村民委員會,是更具民間性的社會自治組織,主要成員可能是當?shù)刈谧逯杏忻娜?,他們能夠憑借熟人社會的治理資源以及自身的權威來影響和感召本村落的村民,這類村民理事會組織在那種血緣性或宗族性較強的“團結型村莊”[7]最為常見;也可能是鄉(xiāng)村能人,如本村組黨員團員、教師、鄉(xiāng)村醫(yī)生、致富能手、復轉軍人、回鄉(xiāng)大中專畢業(yè)生、大學生“村官”、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農民工、退休公職人員等。理事會成員利用自身的能力資源和本村落的文化傳統(tǒng),能夠構建起村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結,增強共同體的內聚力和認同感。村民自治單元下沉到村民小組或自然村與群眾直接參與、自我治理的要求相契合,使自治不再懸浮于行政村一級,是村民自治在內容上的回歸。[8]

        1.英德試點單位的村民理事會建設英德市小灣村和花塘村的村民理事會建設可追溯至2012年11月廣東清遠開啟的農村綜合改革。清遠的主要做法是打造“鄉(xiāng)鎮(zhèn)—片區(qū)—村(原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基層治理模式以取代傳統(tǒng)的“鄉(xiāng)鎮(zhèn)—村—村民小組”模式;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下按照人口和面積等指標劃分若干片區(qū)建立黨政公共服務站,作為鄉(xiāng)鎮(zhèn)派出機構,承辦上級交辦的工作、開展公共服務和為群眾提供黨政事項代辦服務;在片區(qū)下以一個或若干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位設立村委會,開展村民自治。簡言之,大體上就是,原行政村改為鄉(xiāng)鎮(zhèn)派出機構——片區(qū)黨政公共服務站,原村民小組改為村委會。[9]

        2013年10月,英德市西牛鎮(zhèn)連同連州市九陂鎮(zhèn)、佛岡縣石角鎮(zhèn)3個鎮(zhèn)試點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在農村改革歷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探索中的清遠市成為第二批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qū),也成為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典型。其中,加強村民理事會建設是廣東清遠村民自治改革的主攻方向。3個試點鎮(zhèn)在749個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基礎上總共組建了774個村民理事會(西牛鎮(zhèn)135個,九陂鎮(zhèn)154個,石角鎮(zhèn)485個)。2017年5月份以來,在原有基礎上,清遠市在3個試點鎮(zhèn)分別選擇2個片區(qū)(原行政村)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進一步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實現(xiàn)形式。

        試點單位根據(jù)法定程序調整村民委員會規(guī)模,村民委員會數(shù)量由6個調整為83個(英德市西牛鎮(zhèn)小灣片區(qū)調整為8個,花塘片區(qū)調整為14個,連州市九陂鎮(zhèn)四聯(lián)片區(qū)調整為18個,白石片區(qū)調整為20個,佛岡縣石角鎮(zhèn)岡田片區(qū)調整為17個,三八片區(qū)調整為6個)。隨著新的村民委員會的建立,村民理事會成為農村基層社會團體和加強村民自治與服務的補充力量。[10]按照“一片區(qū)一理事會”的原則,試點單位的村民委員會(原自然村)建立了83個村民理事會。小灣村和花塘村(即小灣片區(qū)和花塘片區(qū))通過完善村民理事會章程,引導村民理事會在建設新農村、發(fā)展經濟、化解矛盾糾紛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村民理事會在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領導下,參與糾紛調解、農村建設等工作。在實踐中,試點單位采取村民理事會牽頭、帶動村民自籌、激活社會參與等形式開展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同時進行了環(huán)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改善了村莊的人居環(huán)境。

        2.瀏陽試點單位的村民理事會建設楊花村以居住地集中或相對集中為主要依據(jù),兼顧歷史沿革、規(guī)模適當、功能相近、管理方便等原則,將外村籍村民也納入村級管理,實行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片區(qū)自治,“實際上就是將人為劃分的片區(qū)嵌入鄉(xiāng)村治理結構,使其成為‘村’與‘組’之間的一種非正式治理單元,進而實現(xiàn)村治單元的適度下沉,重塑層級化和彈性化的鄉(xiāng)村治理結構”。[11]楊花村的具體做法為,按照若干村民小組的歷史集中居住情況,或在村級主干道兩旁、自然形成的街道群居情況,將全村劃分成6個片區(qū),即西山片區(qū)、長口片區(qū)、東山片區(qū)、上街片區(qū)、下街片區(qū)和雙溪片區(qū)。楊花村村民委員會通過召開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形成片區(qū)劃分相關決議,利用村級換屆選舉契機,由村選舉委員會確定各片區(qū)村民代表名額,在片區(qū)村民大會上宣布片區(qū)成立,并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片區(qū)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同時擔任片區(qū)自治理事會理事),再由片區(qū)理事選舉產生片區(qū)自治理事會常務理事三名,村民委員會根據(jù)得票結果確定理事會主任。片區(qū)自治理事會作為村級工作的一個管理層級,在村黨總支和村民委員會領導下,依法對本片區(qū)進行自治管理。

        這種片區(qū)自治在實踐中展現(xiàn)出顯著的正向作用。例如,西山片區(qū)理事會利用片區(qū)成立便于調度的有利時機,發(fā)動片區(qū)村民對新壩主次渠道進行清淤疏通,解決了幾年來村組之間互相扯皮的問題。該片區(qū)還發(fā)動村民籌資籌勞和動員社會組織出資對新壩及泉塘進行全面整修,以舊貌換新顏,保障了水源,提升了水質,得到片區(qū)村民的肯定。東山片區(qū)理事會在東山公路提質改造過程中,引導沿線村民抓住機遇,讓出地坪、臺階等,拓寬全線路寬;提質完成后,又通過收集片區(qū)村民的意見及時出臺了保護路面的措施。上街片區(qū)理事會積極配合“楊花書院”建設,為楊花村“教育強村,文化興村”的戰(zhàn)略行動提供了積極幫助。

        (二)村民理事會的個性:不同的數(shù)量與身份

        對比兩個試點單位的村民理事會建設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村民自治下沉的組織化工具,村民理事會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正向作用逐漸顯現(xiàn)。然而,正向作用的共性特征并不意味著實際運作過程的同一性,事實上,村民理事會的建設與運作在不同試點單位又彰顯出個性特征。這種個性特征體現(xiàn)于與村民理事會相關的組織數(shù)量的設定與組織身份的確認等方面。

        1.組織數(shù)量的不同設定村民委員會下沉到村民小組之后,英德市西牛鎮(zhèn)在新的行政村組建了數(shù)量等同的村民理事會。換言之,村民理事會與調整后數(shù)量激增的行政村(原村民小組)相對應,這也導致村民理事會的總體數(shù)量和規(guī)模過于龐大,對村民理事會本身的組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小灣村和花塘村的村民理事會成員以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并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這些成員一般是當?shù)刈谧逯休^有名望的人,具有較為深厚的社會資本存量,可以利用本土傳統(tǒng)資源來履行自治活動。這也是華南農村的特性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是一種連接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自治的努力。[12]問題在于,當力量有限的傳統(tǒng)鄉(xiāng)村精英遭遇新型村治組織對于組織成員的規(guī)?;枨髸r,組織能力必然面臨巨大考驗。一方面,推選出來的理事會、監(jiān)事成員年齡偏大、能力偏低,很難甚至無法接受許多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13]傳統(tǒng)鄉(xiāng)村精英主導下的村治活動主要局限于糾紛調解層面,活動方式較為單一,其組織能力在不斷涌現(xiàn)的鄉(xiāng)村治理新問題面前捉襟見肘。

        另一方面,片區(qū)范圍內村民理事會數(shù)量過多,加大了人員更替的難度。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轉移到城鎮(zhèn),其中包括大量的鄉(xiāng)村精英。歷年全國年度統(tǒng)計公報的數(shù)據(jù)表明,即使農村人口逐年遞減,但全國農民工和外出農民工數(shù)量一直遞增,2016 年農民工占農村人口的47.8%,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的60%以上。農村精英流失的直接后果便是村級治理的人才資源短缺,留守于村中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14]當前,鄉(xiāng)村社會始終處于流動之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早已使得當?shù)啬贻p人不再關心村莊公共事務,走向外出務工的道路。再加上農村集體資產薄弱,且沒有財政補貼,如何吸引有能力的鄉(xiāng)村精英參與村治工作并保障有效地履職,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村民自治下移至村民小組無法解決年輕人參與不足、長遠發(fā)展動力不足的時代性困境。小灣村和花塘村目前農村外出人口多,大批青壯年涌向城市后,各村民小組自治推選出的理事會和監(jiān)事會成員思想素質和能力素質普遍有待提高,服務意識薄弱,示范作用遲滯,自治能力嚴重不足。

        相比而言,楊花村的片區(qū)自治模式是在片區(qū)一級而不是在村民小組一級成立村民理事會。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型村治組織在組織人員供給方面的壓力。換言之,對村民理事會的總量加以控制有利于消解組織本身對于鄉(xiāng)村精英的強大需求。楊花村的具體做法是,由幾個村民小組共同構成的片區(qū)選舉村民代表擔任片區(qū)理事會理事,以應對理事會成員“選不出人”的難題。因此,在理事會成員更替的問題上,楊花村面臨的壓力遠遠低于小灣村和花塘村。從這點來看,村民自治試點不應是組織數(shù)量或規(guī)模的簡單展示,而要著眼于以組織能力為基礎的組織功能的實際發(fā)揮,顯然,龐大的組織規(guī)模必然對組織能力形成掣肘。因此,考慮到村民理事會的長遠發(fā)展,適度的數(shù)量與規(guī)模是影響村民自治成效的關鍵因素。

        2.組織身份的不同確認就村民理事會組織身份而言,瀏陽市楊花村對于村民理事會的組織定位其實代表了全國大多數(shù)試點單位的做法,即將村民理事會界定為村民委員會之下的一種村民自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無疑處于村民自治序列的末端。因此,村民理事會無法替代村民委員會的所有工作,而只需扮演好作為協(xié)助者的角色,成為聯(lián)結村民與村民委員會的紐帶和橋梁。村民理事會自身協(xié)助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便于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內部形成一種基于利益關系網絡或聯(lián)結紐帶的社會關聯(lián),即便是在原子化的村莊,這種社會關聯(lián)雖已弱化但依然存在;[15]便于村民自治下沉以更貼近村民,調動村落精英和社會資源,塑造村莊公共性,銜接“鄉(xiāng)政”和“村治”,實現(xiàn)基層治理的民主化;[16]便于村民委員會行政和自治功能的相對分離,村民理事會作為協(xié)助者有效承接了村民委員會的自治事務,使村民委員會的定位更加明晰,即“承擔行政任務和對接上級資源”,[17]這種職能分離也進一步理順了村莊內部各組織間的關系。

        反觀以英德市小灣村和花塘村為代表的清遠市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一方面,清遠改革的初衷是使村民委員會下沉至村民小組,成為純粹的自治性組織,使其不再承擔行政事務、擺脫行政束縛,進而逆轉村民自治在實際運行中產生的行政化傾向。另一方面,新組建后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理事會都是通過本村民小組的村民或村民代表直選產生的自治組織,選舉方式的同一性以及二者在組織關系方面的并行結構難免導致其自治功能的交叉或疊合,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村民理事會替代村民委員會提供了可能性。村民理事會是純粹的自治性村治主體,其運行動力主要源自村落內部村民的需求,無需接受政府的行政事務,也游離于政府考核體系之外,這種充分的自治性是村民理事會相比于村民委員會的顯著優(yōu)勢。[18]可以說,當村民委員會的行政性功能被片區(qū)公共服務站所汲取、自治性功能又與村民理事會疊合之時,村民委員會極有可能被村民理事會所替代。

        四、從替代到協(xié)助:反思村民理事會的實踐轉向

        由前文可知,關于村民自治試點的《方案》特別強調了“保持現(xiàn)有村民委員會設置格局的前提”。然而,清遠的村民自治改革無疑打破和重塑了鄉(xiāng)村社會的原有組織結構,尤其是村民委員會的既有格局。由此看來,圍繞村民理事會與村民委員會的關系,清遠改革反映出其對村民自治試點工作中的認知誤區(qū)。

        其一,將村民自治的實現(xiàn)簡單化約為村民委員會的組建。清遠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是基于清遠改革的既有成果而開展的,因而政策文件中所強調的“保持現(xiàn)有村民委員會設置格局”已然是改革后的設置格局,村民委員會組織下沉到村民小組之后,其數(shù)量和規(guī)模已發(fā)生急劇變動。在村民小組這個層次設立村民委員會,似乎完成了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實現(xiàn)形式的組織優(yōu)化工作,但其實質是將村民自治的實現(xiàn)與村民委員會的組建相等同。清遠的改革不僅遭遇了體制上的障礙,還需解決黨建、財政、人事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這使得村民自治的效果大打折扣。況且,不能將村民自治與村委會的組織和活動直接、簡單地畫等號。不是說在村民小組這個層次只有成立村委會,才能把村民自治落到實處,村民自治的組織和活動是多樣的。[19]

        其二,片面強調村民委員會的自治性而忽視其行政性。實際上就是過分依賴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身份,而刻意無視其“協(xié)助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五條規(guī)定)的行政化職能。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同時也是國家在農村的治理單元,承擔著國家對農村基層社會的組織、管理和服務任務,帶有強烈的行政性、政治性、規(guī)范性和國家主導性。[20]“治理”概念本身就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它是“一種管理方法”,[21]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22]或是“行政力量介入社會生活的過程”。[23]村民委員會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急劇變動必然導致國家基層治理單元的變動甚至是失衡,影響著國家和地方公共財政投入、公共設施建設以及諸多惠農政策的實施。因此,要保證國家治理單元的穩(wěn)定性,就應恪守“保持現(xiàn)有村民委員會設置格局的前提”。顯然,清遠的做法與這一“前提”相悖,或者說,“前提”的提出是對清遠改革的一種回應。

        其三,將村民理事會視為村民委員會的替代者而非協(xié)助者。清遠的改革將自治基本單元化小并下沉到距離家戶更近的單元,即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自然生成單元,回歸自治的本質屬性,[24]但這種化小的自治基本單元同樣具有再行政化的可能性。一方面,人為劃定固定地域或空間作為自治單元的做法本身就存在被行政力量吸納和消解的風險。[25]另一方面,在新的組織結構中,片區(qū)黨政公共服務平臺負責承接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村民委員會負責村級公共事務。片區(qū)黨政公共服務站的組建增加了政府層級,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新增的政府部門應被賦予相應職權并撥付專項經費,這無疑是對政府財政的施壓。改革前的行政村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基本由村集體經濟承擔,村民小組長在村級事務中履職的務工補貼也基本上是在村民小組內部解決。由此,政府財政能否負擔得起組織調整所產生的治理成本,是村民自治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如若財政支付無法及時跟進,那么大量的行政事務又會下移到新組建的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的村民自治就很容易陷入再行政化的危險之中。此外,片區(qū)村民委員會之間存在考核和補貼機制,與村民委員會的工作掛鉤,這意味著村民小組自治單元又被納入行政體系之中,加劇了村民委員會再行政化的風險。廣東清遠在村民自治的持續(xù)探索中似乎也意識到了這種風險,在新一輪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啟動之后,亟需尋求村民委員會在自治層面的協(xié)助者,這時村民理事會應運而生。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并行結構下的村民理事會又消解了村民委員會的自治功能,這使得村民理事會不再是村民委員會的內部組織,而是與村民委員會并列的自治性組織,具有逐漸替代村民委員會的趨勢。

        再看以湖南瀏陽市為代表的其他村民自治試點單位的試點工作,都沒有涉及村民委員會組織的調整,保持既有的村民委員會設置格局穩(wěn)定不變。在這些試點單位,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主要體現(xiàn)于以村民理事會為代表的多元自治組織的順利組建和高效運作。這凸顯出村民自治改革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到村治實踐層面對清遠改革的反思與自我升級。從替代走向協(xié)助,意味著村民理事會的身份和功能在村民自治試點的不斷探索中逐漸清晰起來。作為村民委員會的協(xié)助者,村民理事會應當更有效地彌補村民委員會這一“自治單元”的固有缺陷,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組織整合功能,成為村民自治力量的有益補充。

        猜你喜歡
        自然村理事會片區(qū)
        山東:2025年底硬化路鋪到每個自然村
        2025年山西垃圾收運覆蓋90%以上自然村
        片區(qū)綜合開發(fā)的投資模式探討
        展望臨港新片區(qū)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青島新片區(qū)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36
        白塔寺片區(qū)地圖
        世界建筑(2019年7期)2019-08-07 07:57:52
        第六屆第二次理事會會議
        腐植酸(2018年1期)2018-03-05 08:50:00
        河南所有貧困自然村 實現(xiàn)4G網絡全覆蓋
        河南安排部署貧困自然村寬帶網絡全覆蓋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理事會
        丰满人妻猛进入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AV人片久久网站|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大片| 少妇被爽到自拍高潮在线观看| 侵犯了美丽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 亚洲av中文aⅴ无码av不卡| 国产优质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舔尻av网站|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丝袜美腿精品91在线看| 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 Jizz国产一区二区| 区一区二区三免费观看视频| 美女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91一区二这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男男受被攻做哭娇喘声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少妇人妻偷人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 品色永久免费|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不卡 |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成人性做爰aaa片免费看| 大屁股少妇一区二区无码| 96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 | 国产毛女同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