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英 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天地中有一種美,叫做天然。
陶瓷中有一種技藝,叫做絞胎。
在文化與審美高度自信、包容的唐代,單一的青瓷與白瓷已無法表達其富麗堂皇與繁華盛世的主旋律,三彩、花釉、釉下彩等裝飾技藝也應用而生,其中最為獨特的裝飾技藝當屬獨步天下的絞胎技藝,它將文人所追求的表里如一、和而不同進行了完美演繹,制作出大理石紋、云紋、木紋般的陶瓷紋理。到了宋代,更是將這種技藝發(fā)揮到超凡脫俗、美不勝收的境界,創(chuàng)造出羽毛紋(圖1)、席編紋等絞胎紋理。一件件精美的絞胎器物,透射出時代的多元文化交融色彩,充滿著詩意與浪漫色彩。
圖1 羽毛紋絞胎碗 北宋至金 美國西雅圖博物館藏
絞胎陶瓷器物從唐代創(chuàng)燒到宋代的興盛發(fā)展僅有短暫的幾百年,金元后受戰(zhàn)亂影響而技藝失傳,給世人留下了諸多的追憶與遐想。
絞胎工藝之美,美在自然真實,美在巧奪天工,美在表里如一。古代絞胎陶瓷器物裝飾主要有通體絞胎(全絞胎)和貼面絞胎(半絞胎)兩種。絞胎器形成于唐代中期,從鞏縣黃冶唐三彩窯遺址出土的部分絞胎標本來看,當時對不同色泥的燒成溫度尚處于實驗探索階段,絞胎紋理發(fā)色模糊不明顯,絞胎色泥層與單色泥層之間的收縮率不一致而局部多有開裂、變形、流釉、剝釉等缺陷;到盛唐時期絞胎色泥之間的肌理對比和火候已能完全控制,胎釉結合致密,圖像清晰自然;至宋代時,隨著鞏義被作為宋陵所在地,鞏義窯火也停燒,位于云臺山附近的當陽峪窯迅速崛起,絞胎器也成為其窯口的特色產(chǎn)品而得到興盛發(fā)展,在絞胎制作工藝上吸收唐代的裝飾技法,結合宋人的審美進行了抽象演繹。在燒成方法上,采用先素燒后釉燒的二次燒成。唐宋絞胎瓷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也傳達出當時多元文化交融碰撞過程中,人們對表里如一的誠信品行修為的向往。
誠信是這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追求。絞胎陶藝在當代的復興,是誠信品質(zhì)追求下的心物交融的產(chǎn)物,是工業(yè)陶瓷制品批量復制時代,人們對手工技藝下的陶瓷制品所承載的時代文化精神的價值體現(xiàn)。
當代江蘇、河北、河南等地的陶藝家在傳統(tǒng)絞胎技藝的基礎上,將絞胎技藝用于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燒成后肌理如行云流水,極具動感。還可將瓷粉泥與不同的著色劑混合揉煉,形成多樣的色泥,然后絞揉泥料使之混合,通過泥條盤筑、泥板粘接、拉坯或印坯成型等工藝,制作出不同的絞胎肌理紋樣,再進行組合構成。如美國陶藝家托瑪斯·霍德利的花飾(圖2),采用多種絞胎手法先進行色泥片制作,然后再進行組合粘結,將色泥絞胎圖案與現(xiàn)代構成相結合,成為極具時代審美氣息的藝術品。
圖2 花飾 托瑪斯·霍德利 美國 色泥絞胎
絞胎肌理是陶瓷裝飾肌理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普通陶瓷器物裝飾多是在其胎體表面穿一層外衣,而絞胎裝飾則是由內(nèi)到外通體都是色泥肌理組成全或者色泥層入泥三分。而且絞胎陶瓷的創(chuàng)作過程,往往是造型與裝飾表現(xiàn)同時完成,既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工藝技術,又檢驗其美學修養(yǎng)和整體駕馭能力,做到意在筆先,根據(jù)絞泥圖像形態(tài)進行靈活發(fā)揮,對單片絞胎色泥肌理和多片組合式色泥肌理圖樣的適合部位進行合理經(jīng)營位置。絞胎肌理制作過程也是極具創(chuàng)造性和偶然性,如大理石紋、流云紋全絞胎肌理,通過多層色泥片壓印組合后分塊切割,借助模具貼壓成型,其不同色泥肌理在貼壓成型過程中相互擠壓變形,形成大理石般的自然花紋,如流云般自由,朝霞般絢麗??芍^是一氣呵成、自然天成。而采用貼面絞胎制作成的團花紋、朵云紋、席編紋等圖案類裝飾肌理,有的如花朵在自然開放,有的如水墨般相互交融,花面極具動感。由于絞胎肌理的偶然性、唯一性也導致了其極難仿制性,每件絞胎器物上的肌理都是獨特的存在和時代的見證,沒有重復的美,也使絞胎陶瓷技藝得以在眾多名瓷名窯中脫穎而出,以其胎變肌理而獨步一時。
絞胎陶瓷器物的裝飾肌理組合形態(tài)多樣,色澤也可進行多變,絞胎器在當時能與唐三彩、唐青花同窯燒造,不但說明了鞏義窯在當時的皇家直屬地位,也反映了當時窯口集結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在彩瓷尚未發(fā)展的年代,三彩與絞胎裝飾一表一里,生動描繪了大唐盛世的包容與開放,唐三彩的釉色肌理是外在的、流動的美,折射出唐文化的繁華氣象,絞胎器的肌理是內(nèi)在的精神之美,反映出文人雅士之品行修為。唐代鞏義窯曇花一現(xiàn)的青花瓷,譜寫了古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同地域文化交融創(chuàng)新。唐代流行的團花紋肌理多受當時織錦工藝影響,有朵花紋、如意云紋、菱花紋等多種組合形態(tài),多作為裝飾紋樣出現(xiàn)在枕、罐等主體部位,寓意花開富貴,平安吉祥。宋代流行的羽毛紋絞胎肌理,排列整齊有序,繁而不亂,充滿節(jié)奏韻律感,反映出理學思想下的文化內(nèi)省和自然美學境界。整個器物上,絞胎肌理滿布全身,如行云流水,席編紋源于生活卻超然逼真。絞胎肌理雖然為人工肌理,但與木紋、云紋、石紋等天然紋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現(xiàn)代陶藝作品中,絞胎裝飾技法也不斷得到創(chuàng)新突破,如作品《霓裳》(圖3),采用陶瓷色泥絞胎后印坯成型,畫面多色坯層交相輝映,這種絞胎裝飾采用通景構圖,突破唐宋絞胎紋樣的圖案式色塊拼合,絞胎肌理畫面更加渾然一體、清疏爽朗。作品《聽海尋香》(圖4)采用青白兩色泥條絞揉后盤繞于模具內(nèi)擠壓成型,其肌理圖像猶如大海的漩渦,在三維立體空間上塑造出四維空間。
圖3 霓裳 色泥絞胎 郝建英
圖4 聽海尋香 色泥絞胎 郝建英
和諧是當代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內(nèi)容之一。在百度百科中和諧一詞主要指和睦協(xié)調(diào),配合得當之意。從傳統(tǒng)文化理念來看,佛家講究順其自然,道家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儒家崇尚中庸與和諧。當代社會提倡的“和諧價值觀”正是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的“返本”與“開新”。絞胎陶瓷器物的創(chuàng)作過程,充分反映了不同色泥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絞胎與唐三彩、花秞等新裝飾工藝在唐代同一時期出現(xiàn),也反映了在當時和諧包容、開放的社會背景下,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絞胎陶瓷藝術所折射出的是多元文化的交融與變通,絞胎肌理是動態(tài)的美而不是靜態(tài)的美,體現(xiàn)出的是陶工們“同中求變”、“和而不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使器物在材料、造型、裝飾、燒成等方面達到自然和諧,并借絞胎肌理來傳達出人們所追求和諧共處之社會道德風氣。如陶藝家彼得·威爾遜的絞胎作品(圖5),將自然界中的山川地貌進行抽象演繹,并高度濃縮在不規(guī)則的器物上,賦予作品獨特的審美意境。
圖5 地衣 彼得·威爾遜 美國 色泥絞胎
絞胎陶藝的意境美體現(xiàn)在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和主觀世界的抽象表達。一方面是陶工們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的勞動智慧結晶,從而使器物絞胎裝飾肌理實現(xiàn)情與景交匯、意與象相涌的意境;另一方面,絞胎肌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器物的意境表現(xiàn)力與藝術感染力。如絞胎碗上的羽毛紋肌理本身傳達出一種節(jié)奏美感,碗中盛水后羽毛紋理在水波蕩漾下顯得更加活靈活現(xiàn)、生動逼真。宋代絞胎器中的絞胎裝飾肌理,多傳達出一種充滿情趣詩意的意境。絞胎紋樣裝飾中采用圖案構成形式或抽象寫意形式,使作品具有極大的藝術表現(xiàn)空間。菱形紋、三角形紋、連珠紋等幾何形絞胎裝飾表現(xiàn)富麗堂皇的織錦圖案,也是當時金銀器、衣服上流行的紋飾;云紋、大理石紋等抽象絞胎肌理則傳達出時代的極度自信與浪漫意境。羽毛紋、席編紋、麥穗紋則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境,反映了豐衣足食的社會繁榮氣象。絞胎陶藝與各種顏色釉相比,其由表及里的裝飾真實自然,極具親和力和本質(zhì)美,無需雕琢,也沒有流光溢彩,一切都是美的自然從容。欣賞絞胎器,如同從現(xiàn)實世界中得到精神超脫。
美,貴乎自然真實。做人講究表里如一、言行合一。幾千年來,人類在不斷追求著美的真諦,在追求中不斷創(chuàng)造著美,也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享受著美。在工作之余,品評絞胎陶藝作品,能使人在生活中進行悟道與修行,潛移默化,陶冶心境,實現(xiàn)一種空靈、幽靜與心物交融的和諧美。品評絞胎陶藝,其實也是在品味多味人生。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絞胎陶藝作品都能給人們平淡的生活帶來一份天然的浪漫色彩和超然自我的審美心境。也許,這就是大自然對我們最好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