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亭
調查顯示,全球糖尿病發(fā)病率處于急速增長狀態(tài)。據(jù)統(tǒng)計,僅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已達4.25 億,我國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在11.2%左右,但患者知曉率僅占30%,疾病控制率較差[1]。高糖毒性指的是糖尿病患者體內血糖呈持續(xù)性增高,長期的高血糖狀態(tài)對患者胰島β 細胞產生不可逆的損傷[2]。雖然臨床常以胰島素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但對于初診患者來說該手段實施較為困難,因此選用口服降糖藥對患者血糖進行控制。本研究旨在探討西格列汀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初診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廈門市同安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患者124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以下診斷標準: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環(huán)境、經(jīng)檢測機體對葡萄糖敏感度下降、胰島素β 細胞功能出現(xiàn)損傷等高糖毒性特征;(2)初次診斷,并未服用降糖藥物治療;(3)2 型糖尿病;(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1 型糖尿?。唬?)存在認知及溝通功能障礙;(3)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4)中途出院或不能參與研究全過程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2 例。2 組年齡、性別、平均動脈壓、體質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2 組患者入院時均進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島素(FINS)、尿常規(guī)、身高、血壓、體質量檢查并完善基礎資料。對照組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83289,規(guī)格:0.5 g)治療,0.5 g/次,隨餐口服,3 次/d,連續(xù)服用2 周。研究組給予西格列?。ê贾菽硸|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40095,規(guī)格:100 mg)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其中二甲雙胍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西格列汀100 mg/次,口服,1 次/d,連續(xù)服藥2 周。
1.3 觀察指標(1)比較2 組臨床療效。其判定標準:經(jīng)治療患者血糖控制在參考范圍為顯效;經(jīng)治療患者血糖較治療前略有好轉,但未達到參考范圍為有效;經(jīng)治療患者降糖效果不明顯或波動較大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比較2 組治療前后體質量、收縮壓、24 h 尿定量及每日胰島素劑量。(3)比較2 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以動態(tài)血糖儀(美國美敦力公司,CGMS GOLD)對患者進行72 h 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及24 h 葡萄糖,并檢測FBG、2 h PG。采用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法評價患者胰島素抵抗程度,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計算公式:20×FINS/(FBG-3.5);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計算公式:FBG×FINS/22.5。(4)觀察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7%(60/62),高于對照組的87.10%(54/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6,P<0.05)。見表2。
表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體質量、收縮壓、24 h尿定量及每日胰島素劑量 治療前,2 組體質量、收縮壓、24 h 尿定量、每日胰島素劑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體質量高于對照組,收縮壓、24 h 尿定量、每日胰島素劑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體質量、收縮壓、24 h 尿定量及每日胰島素劑量比較()
2.3 血糖指標、24 h 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 治療前,2 組FBG、2 h PG、24 h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24 h 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4.84%(3/62),低于對照組的16.13%(10/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11,P<0.05)。見表5。
表5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2 型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病理原因在于胰島β 細胞功能受到損傷造成患者體內血糖大量積蓄,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初診2 型糖尿病合并高糖毒性患者屬于一類病因復雜且特殊的類型[3]。由于目前針對2 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確,主要考慮與遺傳、肥胖、生活方式改變及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有關[4]。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使人們對高蛋白及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但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鍛煉,進而造成肥胖及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研究表明,因糖尿病病因、發(fā)病機制復雜,依靠單一藥物治療常難以達到對患者血糖進行有效控制,利用多種不同機制的降糖藥物聯(lián)合治療,能夠有效調節(jié)患者血糖水平,并能夠降低單一藥物劑量過大導致的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
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 來源于腸促胰島素,依靠人體內血糖濃度產生,同時具有抑制胰高血糖素產生的作用。而二肽基肽酶-4 屬于眾多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 失活劑中一份子,其能有效減低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 的生物活性。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初診2 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 分泌明顯降低,但是其生物學功能受到破壞,因此臨床治療中可以通過增加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的含量來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5]。西格列汀屬于一種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劑,能夠降低DPP-Ⅳ活性,減少對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 的破壞,通過增加胰島素數(shù)量、促進β 細胞的再生并減少其凋亡、降低胰島血糖素濃度等方法達到降糖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表明西格列汀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初診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可改善其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以及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二甲雙胍屬于雙胍類口服降糖藥,是治療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F(xiàn)代藥代動力學研究顯示,口服后二甲雙胍吸收率較低,在血漿中幾乎不與蛋白質相結合,90%依靠尿液排泄,降糖作用持續(xù)時間為8 h[6-8]。大量調查顯示,本品常見不良反應較多,例如惡心、嘔吐、腹瀉、乏力等,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干擾較大,對患者腎功能負擔較為明顯[9-10]。
西格列汀與鹽酸二甲雙胍作用機制不同,聯(lián)合應用能夠達到互補效果,可針對2 型糖尿病患者的多個病理、生理環(huán)節(jié)進行協(xié)同降糖,增強治療效果,但不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F(xiàn)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與劉向陽等[12]研究結論相一致,提示西格列汀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初診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西格列汀聯(lián)合鹽酸二甲雙胍治療初診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數(shù)以及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降低患者因血糖升高帶來的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