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遇到自己不想面對的事情,逃避是本能的反應(yīng)。
一個朋友告訴我,說她的一個女學(xué)生還沒上初中,不僅疑似焦慮引起了暴飲暴食過度肥胖,還有情不自禁拔眉毛的習慣。女學(xué)生的家長是個醫(yī)生,肯花錢請家教補課但是不愿意管理女兒的健康問題。
我也認識一個前輩,他兒子的意識出了問題,經(jīng)常胡言亂語,甚至跟父母動手,后來對這個孩子的診斷的確是精神分裂癥。但是之前家長就是不愿意面對,非說他是受了刺激一時犯糊涂,從而延誤了治療時間。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們會說這種事情怎么能夠逃避呢,身為高級知識分子,這不是太簡單的道理。
然而一旦我們自己遇到了這樣的事,很難保證第一時間就能面對。為什么?因為我們認為自己不會碰上這樣的問題,一個高學(xué)歷家庭怎么可能出現(xiàn)這種低分學(xué)渣或者一個精神分裂癥患者,內(nèi)心深處的羞恥感就是過不去的一道坎。
所以,千千萬萬雞娃的另一面是一些沉默的身體已經(jīng)報警的孩子。
不過我還要說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朋友有個胖女兒,他就下定決心暫時放下手中的部分工作,每天早上設(shè)鬧鐘起床拉女兒一起跑步。直到女兒瘦下來有了減肥的信心、也嘗到瘦下來的各種好處才算罷休。
你看,只要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情況就會向好的方面轉(zhuǎn)化。各種埋怨有什么用呢?就是應(yīng)該用行動表態(tài):來吧,我們一起面對!
(摘自《新民晚報》 張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