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敏,秦玉玲,李星宇,王大慶,沈志斌
(1.川北醫(yī)學院眼視光學系,四川 南充 637000;2.達州市中心醫(yī)院眼科,四川 達州 635000;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4.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眼科,四川 南充 637000)
目前近視人口已占全球總人口的近25%,預計2050 年全球近視患病率將升至50%左右,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分析,近視已經被列入全球發(fā)病率最高的疾患目錄中[1]。研究表明在睫狀肌麻痹下檢測到亞洲近視患病率為60%,明顯高于歐洲近視患病率(40%)[2]。近視嚴重影響到眼部健康,并伴隨著眼球后段組織的改變,如脈絡膜的厚度、脈絡膜的血流情況等。由于普通時域及頻域OCT 難以達到相應測量深度,且脈絡膜鞏膜界面難以準確測量[3],近年來國內外大多采用增強深部成像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EDI-OCT)技術測量CT;也有研究者使用SS-OCT進行測量,由于儀器測量寬度的限制,以及近視患者眼軸增長給儀器帶來測量深度的挑戰(zhàn),目前測量最大范圍多為以黃斑中心凹為圓心,直徑6 mm 各區(qū)域的CT[4]。中心波長在1050 nm 左右的高速掃描源SS-OCTA 成像可以在不使用EDI 的情況下在大范圍內提供良好的脈絡膜厚度、血管可視化[5],本研究使用該成像系統(tǒng)對近視患者進行脈絡膜厚度及脈絡膜血流情況的測量,并分析其與不同屈光度之間的關系,旨在發(fā)現近視患者更大范圍CT 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為臨床指導近視發(fā)生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 年1 月~8 月在達州市中心醫(yī)院眼科準分子激光中心行近視術前檢查的患者共82 例,其中男性42 例,女性40 例,年齡18~26 歲,平均年齡(19.42±2.01)歲。根據等效球鏡分為低度近視組(-0.50D~-3.00D)24 例,男12 例,女12 例;年齡18~26 歲,平均年齡(19.51±2.14)歲;平均屈光度(-2.22±0.86)D。中度近視組(-3.00D~-6.00D)38例,男20 例,女18 例;年齡18~25 歲,平均年齡(19.33±1.97),平均屈光度(-4.60±0.83)D。高度近視組(≥-6.00D)20 例,男10 例,女10 例;年齡19~26歲,平均年齡(19.42±2.03),平均屈光度(-7.23±0.88)D。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單純近視性屈光不正;③年齡18~26 歲;④最佳矯正視力≥1.0;⑤屈光介質透明;⑥眼底除視盤旁近視弧改變,豹紋狀改變外無其他異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干眼不能配合者;②有視網膜疾患、視神經疾患、葡萄膜炎、眼外傷、內眼手術史、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者;③有顱腦外傷或病變、高血壓、糖尿病等可致眼部改變的全身性疾患。本研究經達州市中心醫(yī)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受檢者或其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圖1 脈絡膜12 mm×12 mm 厚度眼底圖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不同部位CT、屈光度脈絡膜厚度。觀察部位以黃斑中心凹為圓心直徑分別為1、3、6、9、12 mm 圓形的S、T、I、N 扇形區(qū)域CT,分別 使 用C;S1,2,3,4;T1,2,3,4;I1,2,3,4;N1,2,3,4表示。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 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應用Kolmogorov-Smirnov 檢驗數據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各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采用LSD法進行兩兩比較,方差不齊者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進行組間差異比較。
1.2 屈光度和生物測量參數 使用TOPCON CT-800非接觸眼壓計測量眼壓,TOPCON RM-8900 測量并記錄初步電腦驗光屈光度,TOPCON cv-500 綜合驗光儀行主覺驗光,最終獲得被檢查者真實屈光度。間隔5 min 滴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規(guī)格:1 ml∶托吡卡胺5 mg 與鹽酸去氧腎上腺素5 mg;參天制藥<中國>有限公司)1~2 滴,誘導睫狀肌麻痹,所有受試者均獲得睫狀肌麻痹屈光度。使用SS-OCTA 測量以黃斑中心凹為圓心直徑分別為1、3、6、9、12 mm 圓形的上方(S)顳側(T)、下方(I)、鼻側(N)脈絡膜厚度(CT),分別使用C;S1,2,3,4;T1,2,3,4;I1,2,3,4;N1,2,3,4表示。使用人工智能分層技術,自動識別脈絡膜層(對分層錯誤的進行手動分層),并提供量化后的脈絡膜的厚度。
1.3 SS-OCTA SS-OCTA(VG200D,視微影像)使用中心波長為1050 nm 的可調諧激光器作為光源,組織的軸向分辨率為5.5 μm,橫向分辨率為13 μm。SS-OCTA 用于評估睫狀肌麻痹后近視眼脈絡膜厚度以及血流情況。由同1 名熟練的檢查者進行操作,每次操作均由檢查者指導被檢查者體位、以及儀器調整定位。操作在上午10 時~下午3 時進行[6]。每個被檢查者連續(xù)重復掃描方案3 次,并在每次檢查完畢后設備重新調整歸位,選取清晰且信號強度大于等于8(滿分10 分)的圖像進行分析。將提前設計的網格放置在相應的位置,并通過內置軟件計算網格中各扇區(qū)的平均脈絡膜厚度,見圖1、圖2。
圖2 脈絡膜厚度斷層圖
2.1 不同屈光度組不同部位CT 比較 不同屈光度組在相同范圍內比較,除T4 外,隨屈光度增加,CT 變?。≒<0.05);除T3、T4 外,高度近視組分別與中度近視組、低度近視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近視組與低度近視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相同屈光度組內不同區(qū)域CT 比較 除低度近視外,中度近視組、高度近視組1~3、3~6、6~9、9~12 mm區(qū)域內鼻側脈CT 最薄,下方次之(P<0.05),上方和顳側CT 變薄發(fā)生先后順序暫不能確定,見表2。
表1 不同屈光度組不同部位CT 比較()
表1 不同屈光度組不同部位CT 比較()
注:與低度近視組比較,aP<0.05;與中度近視組比較,bP<0.05
表2 脈絡膜厚度與屈光度的比較()
表2 脈絡膜厚度與屈光度的比較()
注:與上方(S)比較,aP<0.05;與顳側(T)比較,bP<0.05;與下方(I)比較,cP<0.05
脈絡膜是葡萄膜的后部,前起于鋸齒緣,向后終止于視乳頭周圍,位于視網膜和鞏膜之間,借Bruch膜向內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相連接,向外依次為毛細血管層,中血管層,大血管層,外側借脈絡膜上腔與鞏膜相連接。脈絡膜由血管、黑素細胞、成纖維細胞、免疫細胞以及膠原纖維和彈性結締組織組成。作為體內血管化程度最高的組織之一,其主要功能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向外層視網膜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在無血管視網膜的物種中,也向內層視網膜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其他可能的功能包括光吸收(在有色素脈絡膜的物種中),通過散熱調節(jié)體溫,以及通過血管運動控制血流來調節(jié)眼壓(IOP)。脈絡膜也通過葡萄膜鞏膜通路在前房房水排出中發(fā)揮重要作用[7]。
OCT 自引入時[8]起,以一種非侵入性的成像方式首先應用眼科領域,目前仍然占主導地位,使視網膜成像和診斷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9]。光頻域原理[10]的引入引起了OCT 技術的轉變。其改進的靈敏度[11]使現代商用OCT 掃描儀能夠以超過20kA-line/s 的成像速度運行,在800 nm 波長范圍內工作,軸向分辨率達到5 μm 量級,提供從內界膜到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的高質量視網膜圖像。SS-OCT 使用中心波長為1050 nm 的可調諧激光器作為光源,組織的軸向分辨率為5.5 μm,橫向分辨率為13 μm,提供更加清晰的圖像質量,更廣的成像視野,更深的成像深度,更精確的血流成像(去偽影)以及更廣的血流成像范圍,最大范圍可達15 mm×12 mm。
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近視性黃斑病變、老年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等會引起脈絡膜變薄,特發(fā)性黃斑裂孔脈絡膜變薄可能與脈絡膜血流灌注相關[12]。因此,本研究納入的82 例患者均按納入與排除標準嚴格入組,以保證數據測量的準確性。為避免脈絡膜厚度可能存在的24 小時波動,本研究測量均在統(tǒng)一時段進行(上午10 時~下午3 時)[6]。
本研究測得以黃斑中心凹為圓心,不同直徑范圍內CT,分析數據發(fā)現隨屈光度增加CT 變?。═4 除外),不同分組兩兩比較,高度近視變薄最為明顯(P<0.05),同Jin P 等[13]研究結果一致,且該研究還測得脈絡膜厚度和年齡、眼軸長度相關,隨年齡的增長,眼軸的增長脈絡膜變薄。本研究招募志愿者為18~26歲的青年患者,年齡段固定且近視度數趨于穩(wěn)定,故未分析年齡因素對CT 的影響。正常人脈絡膜不同位置的厚度并非一致,黃斑中心凹厚度約272~448 μm。距離黃斑中心凹6 mm 范圍,脈絡膜厚度由上方、中心凹、顳側、下方、鼻側依次遞減[14]。本研究對脈絡膜17 個位點進行測量發(fā)現,1~3 mm(除低度近視外)、3~6 mm、6~9 mm、9~12 mm 區(qū)域內鼻側脈絡膜厚度最薄,下方次之(P<0.05),與正常CT 分布規(guī)律明顯不一致,猜測可能是因為各區(qū)域神經纖維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數據提示近視患者不僅僅會發(fā)生CT 的變化,且范圍較廣,變薄的區(qū)域與正常CT 分布范圍具有不一致性,推測近視患者脈絡膜變薄可能最先出現在視盤下方,視盤下方脈絡膜對近視度數增加存在易感性,近視度數的改變較先影響到視盤下方[15]。Xiong S 等[16]認為,在等效球鏡≤-2.00D 的兒童中,年齡與脈絡膜厚度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提示在近視程度低于-2.00D 的兒童中,生理性脈絡膜隨年齡增長對快速眼軸伸長的保護作用消失,而眼軸增長成為脈絡膜厚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本研究發(fā)現高度近視患者脈絡膜厚度同低、中度近視患者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低度近視與中度近視CT 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而得知高度近視會給眼底帶來一系列不可逆轉的損害,同時也為下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即脈絡膜變薄到一定程度會導致眼底病理性改變,這個臨界值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使用國內超廣角SS-OCTA 對青年近視脈絡膜進行掃描,分析總結了不同近視程度脈絡膜厚度變化情況,旨在對近視疾患的早期診斷和臨床處置干預提供信息,可能有助于指導近視預防。同時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沒有正常對照組;雖然SSOCTA 在時域、頻域OCT 基礎上得到改進,可以自動識別脈絡膜層,但高度近視患者的分層仍然存在不準確,需要采用手動分層彌補造成誤差。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為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本研究僅分析了不同屈光度分組對脈絡膜厚度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