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貴斌,胡道貴
(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大葉香樟(CinnamomumseptentrionaleHand.-Mazz.)[1],也稱銀木, 為樟科樟屬中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喬木,在適生區(qū)被廣泛用于道路和園林綠地栽植。在行道樹應用中該樹種一般采用大苗截干栽植,由于定植后其萌芽成枝力較強,即使按照行道樹的相關標準[2]加以定干留枝,成年樹木也不易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樹形。在一般道路綠地中,該樹種往往表現(xiàn)出幾種生長樹形,樹形雜亂不但破壞道路景觀,也不利于發(fā)揮行道樹的美化作用。因此,園林實踐中需要對該樹種的樹形問題加強探討,目前,對該樹種在行道樹應用中樹形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報道較少。本項研究參照一些果樹類樹木研究中關于不同樹形與生長結實關系的研究方法[3~6],以定植于城市道路25年生以上的一批大葉香樟為研究對象,對其在道路綠地中生長表現(xiàn)的主干形、兩大枝形和三大枝形3種主要樹形,分別隨機抽取不同樹形的樹木對其胸徑、冠幅和枝下高進行測定研究。通過不同樹形對生長影響的探討,揭示不同樹形與生長關系的一般規(guī)律,為該樹種行道樹的實踐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調查研究設在位于陜西漢中市漢臺區(qū)的蓮湖路進行,該路段是二十世紀90年代漢中市新規(guī)劃建設的一條東西走向城區(qū)道路。該路段地處東徑107°03′,北緯33°07′,年平均氣溫14.5℃,極端最低氣溫-10.1℃,年均降水量855.3 mm,年平均無霜期234 d,年均日照時數(shù)1 478.4 h。
根據(jù)對漢中市園林管理處的調查,蓮湖路行道樹栽植時間為1996年,栽植時選用5~8cm的香樟大苗,分別用大葉香樟和小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 Presl)分段栽植[7],大葉香樟主要栽植于該路段東段。本次觀察樣地主要選在大葉香樟栽植相對集中的蓮湖路東段,對有部分該樹種分布的蓮湖路中段,也選擇樣地進行了抽樣觀測,見表1。為了保證所選材料的一致性,考慮道路南北兩側樹木受光照等環(huán)境因子影響而存在的生長差異,本次觀測統(tǒng)一選擇栽植于道路北側的樹木,該批樹木樹齡25 a生以上,栽植株距6 m,樹木長勢良好,株間樹冠郁閉。
觀測路段的大葉香樟,其生長現(xiàn)狀表現(xiàn)出幾種樹形,在同一路段既有主干明顯的單干形樹木,還有主干在一定高度處分生成幾大枝的分枝樹形。觀察分枝的數(shù)量,多數(shù)為兩大枝和三大枝,還有極少數(shù)分生成四大枝及以上分枝樹形,因此,本項研究中設3個樣本組,以單干形樹木為對照組(CK),再以兩大枝(T1)和三大枝(T2)分枝特點的樹木為2個觀察組,各組隨機重復抽取15株具有相應分枝特點的樹木進行胸徑、冠幅和枝下高的測定,共計抽取樣本樹45株。3種樹形的特點說明如下,見表2。
表1 大葉香樟觀測樣點分布
表2 大葉香樟不同樹形生長特點
(1)胸徑。對選定的樣本樹木用圍尺(精度0.1 mm)在距樹木根頸1.3m高處測量其直徑,記錄結果并作統(tǒng)計分析。
(2)冠幅。以冠徑作為冠幅生長的指標。由于東西方向為株間方向,株間已郁閉,故只對樣本樹木用鋼卷尺(精度0.1 cm)測定南北方向的冠徑,記錄并作統(tǒng)計分析。
(3)枝下高。以樹木根頸處距主干最低分枝處的高度為枝下高,每樣本單株用鋼卷尺測定其高度,記錄并作統(tǒng)計分析。
用Excel2007統(tǒng)計測量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對各生長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并進行多重比較和ANOVA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取“均值±標準差”。
由表3反映出,在樹形與胸徑、冠幅及枝下高之間均存在極顯著的相關性(P<0.01),其中,樹形與枝下高呈極顯著負相關,與胸徑和冠幅呈極顯著正相關。從胸徑、冠幅和枝下高3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還反映出,3個變量之間存在極顯著相關性(P<0.01),其中,胸徑與冠幅的相關性最強(r=0.845**),枝下高與胸徑和冠幅呈極顯著負相關。綜合分析表明,研究樹形與胸徑、冠幅及枝下高之間的關系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大葉香樟各生長變量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shù)
為進一步明確各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時是否受到其他變量的影響,對樹形(y)、胸徑(x1)、冠幅(x2)及枝下高(x3)幾個變量之間再運用偏相關分析,探討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見表4。
表4 大葉香樟各生長變量之間偏相關分析
由表4可看出,在控制樹形變量的前提下,胸徑與冠幅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r= 0.771**);在控制胸徑變量時,樹形與枝下高呈極顯著負相關(r= -0.763**);在控制冠幅變量時,樹形與枝下高呈極顯著負相關(r= -0.816**)、與胸徑呈極顯著正相關(r= 0.483**);在控制枝下高影響時,胸徑和冠幅之間相關性極顯著(r=0.772**),而樹形與胸徑和冠幅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通過偏相關分析進一步表明,不僅樹形與枝下高之間、胸徑與冠幅之間存在極顯著相關性,而且枝下高影響樹形與胸徑和冠幅之間的相關性。在不排除枝下高影響的前提下,樹形與胸徑和冠幅之間存在極顯著相關關系。
表5 大葉香樟不同樹形的生長比較
由表5可看出,與單干形(CK)相比,兩大枝(T1)和三大枝樹形(T2)在幾個生長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胸徑生長上,三大枝和兩大枝樹形與單干形樹形存在顯著差異,且有T2>T1>CK(P<0.05);而在冠幅和枝下高的生長表現(xiàn)上,三大枝與兩大枝樹形差異不顯著,但二者與單干形樹形均有顯著差異。綜合分析說明,大葉香樟兩大枝和三大枝樹形在胸徑和冠幅生長量上要顯著大于單干形樹形,三大枝樹形在胸徑生長量上比兩大枝樹形的增長更為顯著。兩大枝和三大枝樹形的枝下高比單干形顯著降低,具有相對的低分枝特點。
本項研究結果表明,大葉香樟不同樹形與胸徑、冠幅及枝下高之間Pearson相關性極顯著,通過偏相關分析進一步表明,樹形與枝下高密切相關,樹形與胸徑和冠幅的相關性受枝下高的影響,在不排除枝下高影響時,樹形與胸徑和冠幅之間相關性極顯著,由此說明枝下高是影響樹形的關鍵生長變量,這與趙國華[8]在研究山楊干形與枝下高關系時得出的結論較為一致。本項研究中,所觀察的樣本樹木,在定植后的養(yǎng)護中沒有太多的人為干預,其現(xiàn)有分枝狀況基本是樹木的自然生長表現(xiàn),特別是從分枝高度來看,兩大枝和三大枝樹形比單干形具有顯著降低的枝下高,結合這兩種樹形在胸徑和冠幅生長量上顯著大于單干形的研究結果,說明具有相對低分枝特點的兩大枝和三大枝樹形有利于大葉香樟行道樹胸徑和冠幅的生長。
在諸多不同樹形對樹木生長的影響研究中,已有很多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樹形對樹木生長特性存在一定影響[9~11]。本研究中通過對大葉香樟不同樹形的3個生長量指標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兩大枝和三大枝樹形在胸徑和冠幅生長量上顯著增大,尤其是三大枝樹形在胸徑生長上更優(yōu)于兩大枝樹形,說明不同樹形影響胸徑和冠幅的生長。在行道樹栽植養(yǎng)護中,應不斷探索樹木生長的這種規(guī)律,把握樹木的自然生長特性,選擇有利于行道樹優(yōu)良生長特性表現(xiàn)的適宜樹形。結合本項研究結果,在大葉香樟行道樹樹形培育時,宜選留分枝形樹形,以利于其胸徑和冠幅生長。綜合考慮胸徑與冠幅的顯著相關性以及三大枝樹形在胸徑生長上的更優(yōu)表現(xiàn),同時,三大枝樹形又具有更為勻稱的冠形,因此,在大葉香樟行道樹樹形選擇中更適宜采用三大枝樹形。
已有研究表明,樹形影響樹木光能利用率及光合產物的形成與積累,進而影響樹木的生長與結實[12~13]。本項研究雖然探討了大葉香樟不同樹形與幾個生長指標的關系,但還沒有從樹形影響光合作用的機理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對此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