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瑾璟
所謂歷史,即時間流變勾勒出的過往社會活動,包括政治、人文、生活等方方面面,而文本作為過往的承載物,記錄那已發(fā)生的故事,或實錄或虛構,總之二者間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而新歷史主義的出現(xiàn)猶如利刃一般,打破原先一勞永逸的把控程式,解構著“萬變不離其宗”的本質,在發(fā)掘文本具有拼貼性質的同時,便意識到人在認識歷史與語言表達時是有局限的,便割裂了文本能代表歷史原貌的論點,讓原先關注的一個中心發(fā)生量變,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 穿梭在歷史長河里,在釋義重構的過程中,將已知的文本符號化,注重“形象”在當下的存在,強調文本與歷史的關系問題,是在有機地重建解釋中的歷史。 【滿庭芳】作為眾多代表性詞牌之一,興于宋,盛于宋,歷經(jīng)千年的磨礪,流變幻化出了各式作品,在內(nèi)容上關乎景色、愛情、仕途、生活等,是歷史之于文本的多樣呈現(xiàn)。 然惜于曲調的流失,無從感受那年那時詞樂展現(xiàn)出的精美盛況,只能從字里行間,咬文嚼字地去品析那精煉的情愫,試譯出感受中的音樂。 而這一詞牌的變化與發(fā)展,又是歷史與文本間碰撞出的火花,契合新歷史主義的主張,在還原歷史的同時書寫著歷史。 我們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揣測解讀,即對【滿庭芳】所訴說故事的復述,是對詞意的承接;而貼合詞意境用自己的理解譯譜時,雖多為依詞填樂,卻也創(chuàng)新性地書寫著各自時代的新聲,這份理解在主觀中又透露著順其自然的恣意瀟灑與自由歡愉。
新歷史主義的“新”,體現(xiàn)在觀念上,它以反叛傳統(tǒng)的態(tài)度,駁斥著舊有的思維模式,在文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全新的思潮。 這是基于解構主義的哲學理論,在沖擊歷史流變的同時,重構文本在當下的釋義。
首先,文本是不確定的存在物,它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品,不歸屬于個人。 ??垄倜仔獱枴じ?拢?926—1984):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對文學評論及理論、哲學、批判理論、歷史學、批評教育學等有很大影響,著有《詞與物》《瘋癲與文明》《規(guī)訓與懲罰》《知識考古學》等。在繼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大膽提出“人死了”。 這便指出人作為主體的中心位置已然失去,引申至文學中出現(xiàn)的“作者死了”。 這種表述旨在強調,作者在創(chuàng)作完成后,主體地位便被那已成作品占據(jù)了。 這文本的呈現(xiàn),即象征性的符號,代表著當時的成果。 就如印刻在典籍中的詩詞,告知著我們那時的詩情畫意,雖不能復刻文豪們的心境、婉轉的曲調,但我們所認知的歷史是從那字里行間中感知的。
其次,歷史實際上包含了各種斷層,是由各種論述性碎片拼湊而成的,因此“‘歷史’是解釋中的歷史”②宋瑾:《西方現(xiàn)代音樂美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第228~229 頁。。??乱? 種認識型將中世紀以后的歷史進行了重新劃分,從文藝復興的相似性認識,認為文本和歷史是統(tǒng)一的;到古典時期差異性認識,意識到文本只表現(xiàn)歷史的局部;再到19 世紀以后,歷史只是參與其中的要素,人的主體性愈發(fā)凸顯。 在與各式文本互動中,新思想便自然而然迸發(fā)。 將此劃分對應到我國詩詞的流變中,亦是合情合理。 就如詞牌的出現(xiàn),是因格式的日益規(guī)范,為了方便記憶,它們有了各自的調名,即詞牌,在對應關系中文本與歷史達成統(tǒng)一;因格式的變換,差異性日益凸顯,為了方便填詞,有了后朝各代收錄成冊的詞譜;因文字的記載過于局限,為了理解詩詞音樂,至近代出現(xiàn)了大量譯譜,這便是基于文本的再創(chuàng)作,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書寫著所感知的歷史。
最后,釋義在文本與歷史間拉開帷幕,“作者的終結”便意味著“閱讀的開始”③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第33 頁。,注重當下的理解,從3 個維度進行解讀。一是從文本之間的關系出發(fā)。拿詞來說,同一詞牌,存在著相同和相異的格式,了解這種差異,究其然及所以然,便是在理解和解釋。二是從文本與歷史的關系著手。各歷史階段的文本存有不同的風韻,包含古今、中西等方面,例如近現(xiàn)代的古詩詞譯譜中,有結合西方的記譜與作曲理論等。 三是多元互動造就下讀者的解讀,更注重當下的理解與感受。 這3 個維度的釋義,即新歷史主義所提出的互文性,不去進行過多的價值評判,不去給定具體的發(fā)展方向,僅是在釋義中賦予每一作品新生。
由此可見,新歷史主義觀念認知下的歷史總是片面的,因為文本作為歷史承載物,對于歷史的記載總是帶有一定局限。 不過,文本在反映著歷史本身的同時,亦是在通過這一方式,與“現(xiàn)在”進行對話。 由此,在歷史與文本的關系中,更加關注人們在“當下”的理解與釋義,考量這“重構的歷史”是否貼合事實原貌、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能夠承擔起對一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詞又稱長短句,是一種文學體裁,興于南朝,盛于宋代,配上曲調便可歌可吟。 【滿庭芳】是宋以來著名的、典型的雙調詞牌,因傳播廣,被填制的次數(shù)亦是頗多,有六百余首。 至元代,更是發(fā)展成為曲牌,今可考的最早戲文見于《張協(xié)狀元》。 因該調名喜慶,民國時期仍有文人以此詞牌再填新詞,延續(xù)其在宋就有的功用——祝壽。 同時,在今蘇南地區(qū)(蘇州、吳縣、常熟、無錫等地)以道士為主的吹打曲里,《滿庭芳》是一首代表曲目。 由此可見,在歷史衍變過程中,每個時代對于這個詞牌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在各自的理解中將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揚、傳承。
【滿庭芳】又名【鎖陽臺】 【滿庭花】 【滿庭霜】 【瀟湘夜雨】等,關于調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源于吳融的“滿庭芳草易黃昏”①馬興榮等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591 頁。,另一是源于柳宗元的“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②趙傳仁主編《詩詞曲名句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第228 頁。。 但因吳融的詞在流傳中將“滿庭荒草”記為“滿庭芳草”,存有誤傳,因此后者的來源更令人信服。 關于各類異名,有因句得名,也有名作效應、想要復盤內(nèi)容等因素,但總歸在詞調的格律上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緷M庭芳】詞調體制有正體和變體之分,加之是雙調,又在押韻上有著平、仄之分,通常以晏幾道的《滿庭芳·南苑吹花》③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第253 頁。為正體,其他變體通?;诖嗽~,再做填字、減字、轉調等。
雙調95 字,每片各十句,四平韻正體南苑吹花,西樓題葉,故園歡事重重。憑闌秋思,閑記舊相逢。幾處歌云夢雨,可憐便、流水西東。 別來久,淺情未有,錦字系征鴻。 年光還少味,開殘檻菊,落盡溪桐。 漫留得,尊前淡月西風。 此恨誰堪共說,清愁付、綠酒杯中。 佳期在,歸時待把,香袖看啼紅。押韻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仄平平。 中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仄中中,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仄平平。 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發(fā)展必然帶來改變,有依本體格式做改變的,但更多的變化體現(xiàn)在題材內(nèi)容上。從【滿庭芳】千年以來的填制情況來看,北宋是該詞牌發(fā)展的盛期,涉及題材廣泛,有隱逸、宗教、愛情、寫景、詠物、詠懷等,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時,在填制的數(shù)量上到達巔峰。相較于前朝,更加注重詞的功用性,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例如家國情懷、祝頌、唱和一類的詞在數(shù)量上激增,詞人們在各自作品中帶入個人情感,但面對現(xiàn)實,縱有萬腔熱血也抵不過國勢節(jié)節(jié)退敗的景象,只得將無奈掩于心中,營造出快樂的生活氛圍以麻痹自己。 由此,南宋的【滿庭芳】漸呈浮華詞藻,出現(xiàn)了千篇一律的祝壽詞,這類倉促之作中也難選出拔尖的佳作。自南宋滅亡后,【滿庭芳】在金元兩朝亦有延續(xù),創(chuàng)作在數(shù)量上與兩宋相當,但在質量與成就上已大不如前朝,不過依舊帶有時代的烙印。 例如道教在金元時期尤為興盛,為了教義的傳播,【滿庭芳】這一詞牌中也有融入道教相關的文化。 大量道士加入詞的填制隊伍,讓道教相關的教義、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得到傳播。除此以外,還有對教派及具有代表性的祖師進行贊頌的,在傳教的同時亦是一種社交的方式。 此類詞作雖是特色,但廣為人熟知的也僅是集中在馬鈺、王喆等人的作品中,不過此類形式的發(fā)展也為蘇南吹打曲中的【滿庭芳】埋下了伏筆。 同時,道教的詞解構了原先雅樂和燕樂那清僻、典雅的風韻,讓詞的發(fā)展開始走向市民化、通俗化,這也使得詞樂衰退,曲子逐漸興盛,而【滿庭芳】這一詞牌也就順勢發(fā)展成曲牌,在南曲、北曲中仍有延續(xù)。
關于《滿庭芳》的曲調記載,最早可考于《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譜例1)。 根據(jù)劉崇德的譯譜,可感受到北曲中《滿庭芳》那依字行腔一字一音的特色,樂曲旋律進行平穩(wěn),在一個八度以內(nèi),以級進為主,帶有較強的敘事、吟誦風格。
除去譜例1,《九宮大成》還有8 首有關該曲牌輯錄,選取其中5 首的末句進行對比,可窺見每首作品在調式、音階、節(jié)奏等方面都有較明顯的差異(譜例2)。這些音樂要素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聲情的傳達。與此同時,隨理解心境的不同,會注重情感的傳達,亦逐步由簡單的依詞填樂發(fā)展為倚聲行腔。
因每首作品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尤其在詞格上極為不統(tǒng)一,有的甚至還加有襯詞,但由于詞譜中并未詳細記載流行地區(qū),便只能推測存在同名異曲的可能。
譜例1 《九宮大成》刊載的第一首《滿庭芳》①選自《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第662~663 頁。
在近代,楊蔭瀏曾對蘇南吹打曲做采錄收集,至20 世紀90 年代,謝建平因參加江蘇省“民器”集成的編撰工作,對于蘇南道家吹打又有了進一步了解,對此領域做有補足。 他指出,《滿庭芳》雖是蘇南吹打中一代表性的曲目,但就現(xiàn)留存的抄本來看,只有無錫這一地區(qū)的流傳曲目中有《滿庭芳》,不過該曲在蘇州、吳縣、常熟等地還是有流傳的,使用的是《滿洲偷詩》一名,應屬同名異曲。 雖存于清嘉慶以來流傳下的抄本中,也有唱詞,但對于整套與散套間的差異,更多的是在關注“鼓段”的演奏,只能說這是【滿庭芳】在歷史演進過程中裂變的又一新形式,與最初的詞樂已有較大差異。 因此,對于這種器樂合奏形式在此不再贅述。
譜例2 《九宮大成》中刊載的五首《滿庭芳》末句對比
縱觀【滿庭芳】這一詞牌從興至盛,再到世代以來的傳承發(fā)展,歷經(jīng)了從雅至俗的質變,這是文化隨時間發(fā)展的結果。從新歷史主義視閾論【滿庭芳】歷代傳承,是解釋中的“歷史”“文本”,是“當代人”與“歷史文本”的解讀與對話,是“現(xiàn)在”對“歷史”的重構。即在各朝代文化背景的催生下,衍生出了各種不盡相同但又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文本??梢?,該詞牌有著強勁的生命力與再生力,是以文本記錄的方式,告知我們歷史的樣貌。 雖然我們所攝取的歷史只是片面的碎片式記載,卻也能將各個時代【滿庭芳】的風采領略一二,并與之對話產(chǎn)生情感共鳴。 至于再譯譜創(chuàng)新時,也許各時期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情感和音樂大相徑庭,卻總還是貼合詞意境、聲韻、語調等的再創(chuàng)新聲,并統(tǒng)一歸于《滿庭芳》這一詞牌的管轄下,從而構筑了【滿庭芳】“歷史語言的自我意識”(文學文本)與“音樂語言的自我意識”(音樂文本)的表達。 從詞牌角度看【滿庭芳】是對“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在文學語言中看到種種“歷史”的具體性及其所含的意識形態(tài)的再現(xiàn),是一種歷史結構的文學想象。從曲牌視角說【滿庭芳】敘述“過去”,意味著歷史的所指與形式的能指間建立新關聯(lián)的訴求, 是對詞的歷史寓意以及歷史的故事寓意,不斷重構、解碼—編碼、再度歷史結構化的吟唱。由此,該詞牌千年來的流變發(fā)展演變是有源可溯、有韻可承、有新可創(chuàng)的,從簡單的字音相和轉為各類情感抒發(fā)的倚聲歌唱,再有吹打套曲的衍生。 可以說【滿庭芳】的發(fā)展始終順應時代審美,引領潮流,聯(lián)結古今。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①[意]貝奈戴托·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2010,第8 頁。我們在各自的時代記錄著我們所感知的歷史,這種記錄是對過去的傳承,亦是對過去的創(chuàng)新。 但所謂的創(chuàng)新于文學而言,始終逃離不了始盛終衰的規(guī)律,就如王國維所說的:“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 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雹偻鯂S:《人間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第218 頁??梢姡膶W的發(fā)展大不如前,因為終究擺脫不了前人的成就,從【滿庭芳】這一詞牌的流變中,便能感受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接受、傳承的這番歷程。
歷史之于【滿庭芳】,表現(xiàn)在文本的記載上,文本反映歷史,表現(xiàn)為詞牌對過往的寫照,并在借由音樂語匯傳承古典的同時,對話著當下的理解與體悟。 而所謂的互文性探究,即透過歷史與文本的概念,承古創(chuàng)新,釋義重構理解中的歷史。 從文本間關系出發(fā),【滿庭芳】的發(fā)展在內(nèi)容上變換出了多種花樣,縱然是有不同情緒、情感的詞句,卻總能歸于大致相同的格式(依正體填字、減字、藏頭等)中,呈現(xiàn)出良性的發(fā)展。 當然也存有趨同式的創(chuàng)作,例如那詞藻浮華的祝壽詞。 從文本與歷史間關系出發(fā),各時代【滿庭芳】的呈現(xiàn)都是文人們的智慧凝結,通過簡短的曲調,便能反映出世態(tài)萬千,如道義傳頌、詠物寫景、家國情愛等。 這前人主觀的文本記載就如細小碎片,拼貼再現(xiàn)著歷史的一隅,帶領我們感受事物的流變以及生活、喜好、審美的變遷。 在字音相和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借由多變的調式、唱腔等日益展現(xiàn)詞樂多元的形式美。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對于【滿庭芳】這一詞牌,就算厘清了它所有的變化、發(fā)展,似乎也無法給它一個詳盡的闡釋。 畢竟它再繁華,沒法親歷見證;它再衰沒,亦無力真正感同身受,只能從冰冷、單一、局限的文字記載中,感受它的變化。 作為歷史的接納者,我們無需評判是非好壞,至于具有怎樣價值與意義,也沒必要刨根深究,端正好歷史承繼人的身份,適時適當?shù)丶右詣?chuàng)造的感悟,便賦予了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重生。
不同層面的釋義、解讀,初衷皆為了將【滿庭芳】以及與此相類似的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傳承、發(fā)揚。而新歷史主義的視角能帶領我們更為客觀地認識、感知歷史,它讓我們認識到文字表達的局限性、文本的拼貼性、歷史的碎片性,卻不刻意指引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那么,我們順其自然便足矣,好好生活,隨心感知著周遭一切,以最適宜的方式傳承歷史、書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