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逸龍 邵雯欣 王詩琪 許哲豪 楊飄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智慧結晶,而隨著步入信息時代,在各類信息溢出的當下,如何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令傳統文化在文化融合的潮流下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的問題相當緊迫。筆者通過自身經歷,提出了通過現代科技改良后的遙控風箏,將傳統文化在當代賦予新特色與意義的方式,來探尋傳統文化在現代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傳統文化 傳承 文化觀 風箏 遙控風箏
引言
習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便始終強調著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十九大中對新形勢下弘揚傳統文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各類重要講話中引用傳統文化來弘揚治國理政的要領。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落實弘揚傳統文化的要求,筆者通過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項目進行了實踐并總結了經驗。
本文共分為三部分,首先是緒論,包括了選題緣由、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風箏作為傳統文化的歷史。第二個部分為本文重點,主要從傳統文化觀入手,以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來著重分析現代科技應該如何巧妙地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吸引更多的青年了解并繼承傳統文化。第三個部分則為對未來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展望以及通過技術手段使傳統文化獲得新生的重要性,凸顯了科技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必然性。
風箏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傳統文化載體,通過遙控風箏一例深入研究其未來發(fā)展方向,從而輻射至其他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繼承方式對于對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非常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緒論
(1)選題緣由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fā)展而來的風格、習俗、精神,筆者基于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對風箏的興趣,希望通過在創(chuàng)業(yè)項目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以及以遙控風箏為例的現代科技加持下的傳統文化,給未來探究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建設者們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下,對任何一個國家或是民族來說其都是一把雙刃劍。中國在近數個世紀的社會轉型中,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濟也高速發(fā)展,而唯獨文化自信遲遲被各類成熟的西方文化所擊潰,其各類作品通過各類渠道霸占中國的市場,其中飽含的西方價值觀正在潛移默化的侵蝕國人的思想領域。在青年人群中,一些傳統節(jié)日以及傳統習俗慢慢被遺忘,甚至被西方的節(jié)日所代替,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的創(chuàng)新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使中國傳統適應當下的新時代,也能提升社會主義的先進性,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筆者通過自身的經歷以及項目經驗,積極分享實踐中的各類經驗,力求為弘揚傳統文化在當代找到新的出路,豐富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
(2)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延續(xù)下來的、反映民族特性和形態(tài)的民族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道德秉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1]。大部分中國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其實更像是一種一種道德觀,而從孔夫子時代就存在并被認可的道德理念、中國的本土信仰道教、以及在唐朝大規(guī)模傳播的佛教共同組成了如今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文化是自然法則的外在體現方式,是人類社會區(qū)分于動物社會的一大標志,也是長久以來在民族發(fā)展中思想的總體表征。
(3)風箏的歷史
風箏的歷史悠久,相傳公元前,墨子最早用木頭制成了“木鳶”。之后,魯班又在”木鳶“的基礎上用竹子改進了風箏的材質,據傳說這個風箏在空中飛了三天都沒掉下來。到了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民間開始用紙來做風箏,也開始稱風箏為”紙鳶。[2]風箏的發(fā)明依據目前還未得到統一的說法,主流的是以下兩個觀點:
鳶旗說。古代缺乏傳訊工具,而行軍隊伍通常又長,難以傳遞信息。因此常常會用不同樣式的旗幟作為信號來傳達命令。除了行軍,古人也會將鳶旗掛在城樓上、船桅等表示起風了。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風箏是受到鳶旗的啟發(fā)也發(fā)明的。
飛鳥說。根據史料記載,古代的風箏從形狀到扎制結構都和飛禽鳥獸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甚至風箏在古時還被稱為“鳶”。
風箏的起源也有很多其他的說法,根據史料記載,劉邦的軍隊曾經就用風箏進行距離測量和軍事偵探。唐朝名將張丕在被叛軍包圍的情況下,也利用紙風箏向援軍傳達求救信息。到了明朝,戰(zhàn)士們還在風箏兩側裝上火藥,來攻擊敵營。除了軍事方面,風箏也是古人用來為親人祈福的重要工具。清明期間,人們會在祭祀古人時放風箏,除了寄托對已故親人的思念,還是為自己和其他親人祈福。風箏也是我國古人探索世界的重要一部分。在明代就有人利用風箏進行風向、風力的測試試驗,甚至還有試圖利用風箏和火藥實現飛天夢。由此看來,風箏也可以說是現代飛行器的前身。
一、傳統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1.1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觀的時代背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滿足,國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二十一世紀初呈現了急劇增長的態(tài)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通過各種渠道,以及其相對成熟的體系滲透著人們的頭腦,而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國人的文化觀則遭到了侵蝕。必須要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并且對青年人群中不正確的文化觀進行指導和改造。
1.2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科學態(tài)度
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從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走來,經久不衰,縱觀世界歷史,這是極為罕見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馬克思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中華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體系之上,受到時代、歷史條件、經濟體制的限制,其成分難免良莠不齊,且時至今日已經不全然適應時代。在進入工業(yè)時代之后,傳統文化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相矛盾的例子時有發(fā)生。習近平同志對中國傳統文化采用了批判地繼承原則,他明確指出“在傳統文化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必定會受到所處時代人民的生產力水平、道德認知水平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因而當時所產生的一些思想文化也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我們稱之為腐朽落后的文化。”[3]根據黨中央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所下達的指示,其中明確指出人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應該樹立客觀、科學、禮敬的態(tài)度。而其中“科學”兩個字,即要辯證地看待、繼承傳統文化,并且要賦予傳統文化更加符合時代的表達方式,更體現了傳統文化需要有時代性,要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手段,提升傳統文化積極意義。
1.3遙控風箏案例分析
在筆者的切身實踐與相關社會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中發(fā)現,運動風箏憑其強大的可操縱性與觀賞性、娛樂性在年輕人群體中廣受好評,以2020年11月的廈門風箏節(jié)為例,除去大量各式各樣的普通風箏以及大型風箏之外,運動風箏(特技風箏)的展演是全國各地風箏愛好者角逐、表演的舞臺,同時也最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但由于其多為雙線、四線操控,對操縱者的要求較高;運動風箏在起飛降落時也相對普通風箏較為困難,故采用其框架常常更為堅韌的材料,使得風箏本身成本也相比普通風箏要昂貴不少。這些客觀因素使得運動風箏的入門門檻較高,令一些對風箏有興趣,卻又不滿足于普通風箏的相關愛好者望而卻步。
至此,遙控風箏的主要靈感來源于筆者在專業(yè)課程中對無動力飛行器的探究,以及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fā)展方向,這兩者的有機結合。風箏不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歷史源遠流長,但從其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現代風箏除了在材料上有所提升之外,其核心操作方式(除運動風箏)與數千年前幾乎無異。由此為切入點,遙控風箏的想法應運而生,筆者開始探索如何在設計出一款既有強大操縱性,又能夠簡單上手的風箏。遙控風箏的初期的想法是通過用舵面來對風箏的姿態(tài)進行控制,將現代的科技元素融入到風箏當中,優(yōu)化其操作方式,降低運動風箏的技術門檻,為風箏在現代賦予新的積極意義。
因此在項目進行的早期,筆者團隊將風箏的大致模型設計為扁平的機翼狀,利用外側一組副翼反方向升降來完成轉向的目的,內側一組副翼的同向升降來調整迎角。但在實踐中很快便發(fā)現,風箏作為一個無動力飛行器,首先其升力并不足以支撐電機的重量,若為了加強風箏的操控性而苛求風箏放飛所需要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話,則與本項目遙控風箏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了。其次,傳統風箏的氣動外形與機翼相差甚遠。飛機的飛行原理主要通過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從而形成升力,而風箏則完全不同,通俗來說,風箏通過自身的柔性材質與自然風形成一定角度,從而“兜住”風,利用自然風對風箏產生的阻力來抵消自身重力,并飛上天空,其飛行原理其實與降落傘相似。因此,通過在風箏尾部設置升降舵與副翼來操控風箏的理念并不可行。
在經過討論和對市面上的風箏進行詳細的調研后,筆者團隊認為,遙控風箏的主體框架是基于運動風箏的結構下進行改進。
運動風箏又稱為特技風箏,其主要的操作方式與傳統風箏有著較大的區(qū)別,操縱者通過兩根或四根鋼絲的牽引,從而改變風箏在空中的姿態(tài),亦改變其迎風角度,以做到各類傳統風箏很難或無法做到的各類動作,觀賞性極佳。
如果在原本運動風箏主要操控的兩根鋼索上加裝兩個遙控的收放裝置,并連接至一起,匯編成一根繩索,則可以使遙控風箏在使用時,和普通風箏一樣,為單線操作,手動收放一根繩索僅僅調整風箏的高度。而飛行姿態(tài)則通過遙控裝置遙控鋼索的收放實現。如此不僅可以提升風箏在空中的可操縱性,極大地提升了其娛樂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其操作難度,使其受眾更為寬泛,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遙控風箏在實踐中還較難真正放飛,且飛行姿態(tài)的調整還存在延遲、信號接收不良,遙控的部分尚未與風箏繩索收納部分集成,需要一人操作遙控器,一人放風箏等諸多問題,還有待后續(xù)研究的優(yōu)化。但這并不妨礙遙控風箏仍然在對傳統文化的革新上提供的開放性思路,為后續(xù)其他傳統文化煥發(fā)新生打下了基礎。
二、弘揚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意義
2.1生態(tài)文明建設層面
風箏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類分支,同時也體現著中國的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作為傳統文化與環(huán)保意識的結合體,風箏能夠有效地提高兩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從而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環(huán)保意識更能時刻充溢我們的生活。
風箏本身就是一個“生態(tài)玩具”。它的應用環(huán)境十分簡單——大自然。而且它不用借用任何驅動裝置,只要利用好大自然中的風就可以飛起來。
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風箏逐漸登上戶外運動的舞臺。相比于其他需要耗費能源的娛樂項目來說,風箏自身的環(huán)保優(yōu)勢可以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風箏不僅是一項低碳運動,不用消耗任何能源,而且在未來,風箏的原材料也將不斷地更迭,例如運用綠色環(huán)保材料制作風箏、風箏廢棄后能夠被二次利用等。
但是傳統風箏在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傳統風箏的使用壽命較短,可控性能較差,遇到惡劣天氣易損壞等。然而,遙控風箏大大地優(yōu)化了這些問題。它還可以提高傳統風箏的可控性,使傳統風箏的損壞程度和損壞率大幅度下降。在循環(huán)利用方面,遙控風箏的可使用次數也是遠超于傳統風箏的。而且,遙控風箏利用的是新型能源,將環(huán)保落實到實處。
2.2經濟發(fā)展層面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以及提升國家軟實力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風箏為例,不僅風箏本身作為商品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各類風箏賽會等風箏文化相關的產業(yè)使旅游、餐飲、文藝活動、風箏的交流會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旅游與文化相結合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而節(jié)會是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4]
然而,普通放風箏的趣味性偏低,相關賽事、節(jié)會的知名度不高;特技風箏、運動風箏等觀賞性強的風箏卻因為入門門檻較高,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因此其活躍玩家逐年呈減少態(tài)勢。因此通過遙控風箏的方式可為目前的風箏市場注入新的血液,讓更多的青年人可以享受到風箏運動的樂趣和魅力,讓風箏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同時,也促進日益衰減的風箏產業(yè)。
2.3政治及社會治理方面
風箏所承載地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無不體現者其豐厚的社會價值。每當有人放風箏時,對于中國人來說,都象征著晴朗、風和日麗等正面情緒。往深層次探究,在風箏誕生數千年之后的當下,仍有著炎黃子孫通過風箏來譜寫中國的故事,也別樣浪漫。除了相對抽象的主觀感受之外,其所帶來的政治、經濟上的收益可是不容小覷。
以濰坊風箏為例。小小的風箏竟然成為了濰坊的代名詞,為濰坊的文化自信與經濟實力打了一劑強心針。濰坊制作的風箏甚至將濰坊的名氣推向了國外,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影響力,鞏固了濰坊“世界風箏之都”的地位。最重要的是,這使濰坊能夠吸引優(yōu)質資本進駐,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人來到濰坊,而他們的到來帶來了資金、科技的優(yōu)勢互補,共建起了一座資源、信息平臺,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物質文化和民俗藝術的發(fā)展,是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并在無數的交流與傳播中得到發(fā)展的。而遙控風箏作為對傳統文化的“二次創(chuàng)作”,不僅為大家提供了方便的運動娛樂方式,更有助于傳統文化能在現代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xù)傳承,對其他在當代被時代局限的相關傳統文化指出了一條新的出路。
結論
遙控風箏作為筆者參與的一例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案例,在許多方面都對未來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有著參考價值。風箏作為一種家喻戶曉、老少皆宜的運動,如果能夠通過新穎的科技手段,使其能被當代中國的各類不同年齡的人群所接受,這對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而這種融合本身,也可以激發(fā)更多人去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傳承方式,間接提高了為更多的傳統文化帶去新生的可能性。
中華傳統文化誕生于數千年前的古代,存在著時代所帶來的局限性,通過自身實踐,筆者認為,突破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局限性,以及提升先進性的重要輔助方式即使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正如習近平同志在重要講話中:“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盵6]。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本質,其實是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以現代的方式去體現傳統文化的內涵,僅有如此才可以促進傳統文化在當代取得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主推國家治理現代化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年第10期P24-25.
[2]程庸,若隱編著. 中國元素.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9.01.
[3]李燦.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4]陳舒. 當代風箏運動發(fā)展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1.
[5]郭建寧.《核心價值觀:社會共識“最大公約數”》[J].人民論壇,2014年35期P24-26
[6]《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7]董根洪.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