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旦頓珠
摘 ? ?要:青稞是我國高原地區(qū)的特色作物之一,為禾本科、大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適宜生長在溫度低、濕度適宜的地區(qū),具有較強的耐寒性、適應性,且生長周期較短、產量較高。青稞作為我國藏區(qū)人民主要的食糧、牲畜飼料,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文章以青稞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為研究焦點,在對青稞高產及無公害種植技術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分析其常見的病蟲害及預防與治理措施,積極擴大青稞種植規(guī)模,同時在青稞種植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為青稞種植技術應用及推廣提供思路與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青稞;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23-009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3;S435.123 ? ? ? 文獻標志碼:B
青稞作為我國高原地區(qū)的特色作物,為高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糧食及牲畜飼料。近年來,隨著我國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高原地區(qū)青稞種植規(guī)模顯著提升,科學合理、高效高產的青稞種植技術推廣與普及程度也明顯提高,有效增加了高原人民的收入,改善了高原地區(qū)的人居環(huán)境,并促進高原地區(qū)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如今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高質量、無公害、綠色化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因此探索青稞種植新技術、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預防并治理青稞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切實保證青稞產量與品質已經成為青稞種植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
1 ? 青稞種植技術
青稞適宜種植在清涼的高原地區(qū),具有較強的耐寒性與適應性,對土壤無特殊嚴格要求,采用科學種植技術能夠顯著提升青稞抗性、提高青稞產量與品質。
1.1 ? 選地整地技術
選地、整地是青稞種植栽培的前端環(huán)節(jié)。青稞種植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條件等都會直接影響青稞的長勢、產量與品質。要想從源頭上擴大青稞產量、保證青稞質量,應全面調查青稞種植區(qū)域地質條件、氣候環(huán)境等,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青稞的生長習性等選擇適宜青稞的種植環(huán)境,并切實做好整地工作。
1.1.1 ? 選地階段
應綜合考慮青稞生長所需的光照強度及時間、土壤內營養(yǎng)物質類別及含量、土壤有效水含量等因素。適宜選擇海拔4 200 m以下,日照時間長,雨熱同季,晝夜溫差較大的區(qū)域作為青稞種植地。與此同時,根據種植低氣候環(huán)境、降水量等選擇抗性好、適應性強的青稞品種,如“藏青2 000” “喜馬拉22號” “藏青320” “喜馬拉19號”等青稞品種,能保證青稞穩(wěn)產、高產,有效提升青稞抗病蟲害的能力。
1.1.2 ? 整地階段
了解該區(qū)域的種植作物類型,選擇合理的整地方式。如果之前該地播種過小麥等作物,需要采用深耕整地方法。適宜采用“扎扭”方法減少田間雜草。在整地的同時做好除草工作,保證青稞種植地土壤疏松、肥沃,如果種植地為干旱地區(qū)需及時澆透土壤并施加底肥[1]。
1.2 ? 播種技術
受地理環(huán)境、自然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高原地區(qū)作物多為一年一熟,因此青稞種植可以選擇連年連作、隔年輪作等種植方式。同時結合青稞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及種植條件等科學選擇播種方法。青稞播種時間會直接影響其產量與質量,播種過早會導致植株矮小、發(fā)育不完全;播種過晚則會降低青稞種植的成活率,影響青稞的收獲。因此,春季氣溫7~8 ℃時為春青稞的最佳播種期。拉薩、山南一帶的播種時間以4月中下旬為宜;日喀則及周邊地區(qū)的播種時間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宜;林芝等低海拔地區(qū)的播種時間以3月下旬為宜。機械播種深度5~7 cm,大田播種量14~15 kg/667 m2,在出苗后及時查苗,如有缺苗、斷壟現(xiàn)象應及時補種,保證青稞的產量[2]。
1.3 ? 田間管理技術
青稞種植的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在于控制植株密度、把握好肥水管理,主要采取前促后控、促控結合方式方法,灌水重點抓好頭水、拔節(jié)、灌漿3次水。
其一,青稞出苗后及時、定期查看其出苗情況,如果植株密度過小需要采取重播措施,密度過大需要間苗,以保證植株長勢;其二,在青稞苗期灌足水分,在青稞生長期間把控好灌水量,保證青稞生長所需水分充足即可。如果遇暴雨天氣應及時排出田間多余水分,避免青稞根部腐爛、滋生病害;其三,在青稞種植的整地、播種階段應施足底肥,例如腐熟農家肥、雞糞肥等,同時適當增施有機肥[3]。在青稞種子出芽且生長出葉片后合理施加尿素,施肥量控制在7.5 kg/667 m2。
2 ? 青稞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由于青稞種植區(qū)域氣候環(huán)境特殊,病蟲害的發(fā)生與當地降水量、空氣溫濕度、自然氣候條件等息息相關。因此需掌握青稞種植中的常見病蟲害類型,根據病蟲特征及暴發(fā)規(guī)律采取針對性、精準化的預防及治理措施,以保障青稞長勢,降低病蟲害對青稞種植的影響。
2.1 ? 黑穗病
黑穗病主要為害青稞穗部,主要傳播給帶病種子。在青稞播種前需要選擇規(guī)范的種子購買渠道,為進一步降低黑穗病的暴發(fā)概率,需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以此消殺種子內殘留的裸黑粉菌。在防治黑穗病時可將1瓶撲力猛倒入盆中,如果需要殺蟲可同時倒入一瓶亮猛并灌入1 kg水攪勻制成藥漿,將50 kg種子平鋪在長為2 m的塑料布上,擺動塑料布使種子不斷翻動,然后均勻地將藥漿撒在種子上不停抖動塑料布并翻動種子5 min,直到藥劑均勻包裹在種子表面,然后散開種子晾曬20 min后裝入塑料袋備用播種。包衣后的種子應存放在冷涼干燥通風的室內保存,保證青稞種植的安全性。
2.2 ? 條銹病
感染條銹病的青稞葉片會呈橢圓形黃色斑塊,隨著時間推移病癥加重,黃色斑塊變?yōu)榉鄱?,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青稞條銹病的防治以農業(yè)防治措施為主,盡量采用輪換播種的青稞種植技術,同時盡早施加氮肥并嚴格控制施用量。在青稞的生長過程中,如果植株葉片出現(xiàn)大面積黃色斑塊,噴施濃度為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100 g/667 m2能顯著提升青稞條銹病的防治效果。
2.3 ? 黃矮病
黃矮病一般由蚜蟲傳播,感染黃矮病的青稞植株葉片上出現(xiàn)黃綠相間的條紋狀斑點并沿著葉脈縱橫方向延伸。傳播黃矮病的蚜蟲畏光、喜干旱,當前青稞的種植密度加大、光照強度變弱,再加上高原地區(qū)特殊的氣候條件,導致可傳播黃矮病的蚜蟲基數明顯增加,加大了青稞感染黃矮病的可能性。黃矮病是由蚜蟲傳播的病毒性病害,綜合采取噴灑調節(jié)劑的防治措施提升青稞植株抵御病毒侵襲的能力,亦可起到良好的黃矮病防治效果[4]。
2.4 ? 蚜蟲
蚜蟲不僅會吸食青稞植株的葉片、嫩苗的汁液,而且是多種致病菌、微生物的攜帶體,感染蚜蟲的青稞植株葉片會呈黃色斑點,破壞葉片的光合作用,使葉片無法產生供植株生長的必備要素,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枯萎、死亡。蚜蟲的滋生與繁衍會誘發(fā)條紋病、網斑病等,降低青稞產量并損害其品質。
雖然蚜蟲對青稞生長的為害較大,但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能有效消殺蚜蟲。如果發(fā)現(xiàn)青稞植株感染蚜蟲且癥狀較輕,可以在患處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3%啶蟲脒乳油2 000倍液、25%抗蚜威300倍液。如果蚜蟲情況較為嚴重,可以每日噴施兩次上述藥物,每間隔10 d噴施1次[5]。
2.5 ? 西藏飛蝗
西藏飛蝗在暴發(fā)年份極易導致作物顆粒無收。因此,需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采取農業(yè)防治與藥劑防治措施。
農業(yè)防治:在蝗蟲卵孵化出土盛期至3齡前夕可進行人工捕殺。藥劑防治: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 mL/667 m2兌水20~25 kg噴霧,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50 mL/667 m2兌水25~40 kg噴霧,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 mL/667 m2兌水15~20 kg噴霧,或2%天燦微囊懸浮劑15~25 mL/667 m2兌水25~30 kg噴霧。
2.6 ? 蠐螬
蠐螬主要防治措施為通過秋耕破壞其越冬場所,使其曬死、干死;人工誘捕,利用其假死性、趨光性等進行人工捕殺。利用白僵菌、綠僵菌、乳狀菌防治蠐螬可取得良好效果。還可選用3%辛硫磷顆粒土壤殺蟲顆粒劑1.5~2 kg/667 m2拌細土15~20 kg,均勻撒于作物根部進行中耕漫灌[6-7]。
3 ? 結束語
青稞具有較高的經濟開發(fā)價值與食用價值。隨著青稞種植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其種植技術水平也邁上了更高的臺階。當前,青稞種植選地、整地科學性顯著提升,播種方式多種多樣,高效的田間管理技術可保證青稞高產穩(wěn)產。但在青稞種植中依然會發(fā)生黑穗病、條銹病、黃矮病、西藏飛蝗、蠐螬等常見病蟲害,應把握各類病蟲害特征、發(fā)生規(guī)律,綜合采取化學、農業(yè)及生物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對青稞正常生長的為害,以此提升青稞產量與品質。
參考文獻:
[1]索朗曲珍.西藏青稞種子田間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11):39-40.
[2]李通,溫佳雪,王慧娟,等.西藏青稞種子萌發(fā)與幼苗生長特性對增溫的響應[J].耕作與栽培,2021,41(2):27-33.
[3]次卓嘎.西藏地區(qū)青稞增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1(3):150-151.
[4]鄧洪英.淺析西藏綠色青稞種植技術方法[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1(4):170-171.
[5]拉巴窮達.西藏綠色青稞種植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yè),2021,15(6):32-33.
[6]扎桑,旺姆,徐齊君.西藏青稞種質資源苗期耐低氮鑒定與篩選[J].西藏農業(yè)科技,2021,43(2):11-17.
[7]五四.分析青稞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21(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