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岳
摘要 利用陳巴爾虎旗1981—2020年的氣溫觀測數(shù)據(jù),以氣候學標準劃分四季,得出陳巴爾虎旗四季的常年起始日期和四季季長的常年值,獲得陳巴爾虎旗各區(qū)域四季季長分布特征。利用陳巴爾虎旗1970—2020年的日平均氣溫統(tǒng)計,分析得出陳巴爾虎旗51年的四季季長,以Mann-Kendall突變方法證明了陳巴爾虎旗四季季長的突變事實。結果表明:(1)陳巴爾虎旗春季、秋季季長呈現(xiàn)經(jīng)向分布,夏季、冬季季長呈現(xiàn)緯向分布,該分布特征與植被覆蓋類型等地形因素有關。(2)陳巴爾虎旗春季季長、秋季季長有減少的變化趨勢。陳巴爾虎旗夏季季長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增加,自80年代初期這種變化趨勢更加顯著。陳巴爾虎旗冬季季長以90年代前期為節(jié)點,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關鍵詞 陳巴爾虎旗;氣候季節(jié);季長分布;Mann-Kendall突變檢驗
中圖分類號:P4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9–0070–02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fā),全國各地的氣候特征都有所變化。呼倫貝爾草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極為明顯,近幾十年來,除氣溫、降水等氣象因子年際變化的影響,呼倫貝爾草甸草原退化面積達40%[1-3]。本文主要研究陳巴爾虎旗的四季分布型態(tài),以揭示呼倫貝爾草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程度。依照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翌年2月為冬季的常規(guī)季節(jié)劃分方法,并不能準確地分析陳巴爾虎旗四季的分布和變化特征,所以本文以氣候季節(jié)標準劃分陳巴爾虎旗的四季,分析該地區(qū)氣候季節(jié)分布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為呼倫貝爾市自然科學相關研究提供氣候季節(jié)背景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選取呼倫貝爾市(47°N~ 54°N,115°E~127°E)16個氣象站1970年1月—2020年1月的02:00、08:00、14:00、20:00共4次日平均氣溫資料(資料來源于呼倫貝爾市氣象局),由于陳巴爾虎旗區(qū)域站資料不全,所以本文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出呼倫貝爾市四季季長分布,以該分布特征截取陳巴爾虎旗區(qū)域為研究內容[4]。
本文在陳巴爾虎旗四季季長及其變化的研究中,以陳巴爾虎旗國家氣象觀測站為代表站,選取該站點197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逐日平均氣溫(℃)資料。依據(jù)《內蒙古自治區(qū)地方標準氣候季節(jié)劃分》為參考標準劃分四季,即在上半年,5日滑動平均氣溫≥5 ℃且<20 ℃為春季,5日滑動平均氣溫≥20 ℃為夏季;在下半年,5日滑動平均氣溫≥5 ℃且<20 ℃為秋季,5天滑動平均氣溫<5 ℃為冬季[5]。在陳巴爾虎旗四季季長及年平均氣溫的突變研究中,本文主要利用Mann-Kendall法進行突變研究,該方法的優(yōu)點是不需要樣本遵循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且檢驗結果不受少量異常值的干擾[6]。
2 陳巴爾虎旗的氣候季節(jié)特征
2.1 陳巴爾虎旗的地理特征和氣候類型
陳巴爾虎旗緯度較高,與俄羅斯、蒙古國相交,海拔在500 m以上,以蒙古高平原地形為主,屬于中溫帶半濕潤和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陳巴爾虎旗處于呼倫貝爾草原北部,除東部區(qū)域有少量森林外,其余地區(qū)基本以草甸草原為主要植被覆蓋類型。上述氣候和地形因素形成了陳巴爾虎旗獨特的四季特征,陳巴爾虎旗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易發(fā)生沙塵、大風等天氣,夏季水汽較為充足,晝夜溫差較大且對流性天氣頻繁,秋季較為干旱,但干旱程度優(yōu)于春季;冬季季長占全年一半以上,且易發(fā)生低于-40 ℃的極寒天氣。
2.2 陳巴爾虎旗四季常年季長分布特征
本文選取陳巴爾虎旗1991—2020年日平均氣溫來統(tǒng)計最近3個年代的日平均氣溫常年值,統(tǒng)計四季季長后得到陳巴爾虎旗常年四季季長分布形態(tài)(圖1),可以看出,陳巴爾虎旗春季、秋季的季長呈現(xiàn)西少東多的經(jīng)向分布特征,夏季以陳巴爾虎旗西南部為夏季季長大值區(qū),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區(qū)域存在小部分無夏季區(qū),該區(qū)域全年日平均氣溫的常年值低于20 ℃,與春季與秋季相連,陳巴爾虎旗冬季較為長,常年冬季季長分布形態(tài)與夏季相反,陳巴爾虎旗西南部冬季日數(shù)低于東北部。上述特征主要受地形、植被覆蓋等因素影響,陳巴爾虎旗東部為大興安嶺山脈,森林為主的植被覆蓋類型具有保溫作用,形成了春季升溫緩慢、秋季降溫滯后的局地小氣候類型。陳巴爾虎旗夏季和冬季季長分布主要呈現(xiàn)緯向分布,陳巴爾虎旗中部和西部以草甸草原為主,對降溫和回暖的響應程度較好,因此上述區(qū)域夏季緯度越低,日數(shù)越多;冬季該區(qū)域緯度越高,日數(shù)越多。
2.3 陳巴爾虎旗四季季長突變特征
對陳巴爾虎旗1970—2020年日平均氣溫的常年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陳巴爾虎旗常年氣候季節(jié)起始日和平均季長。本研究得出,春季起始日在4月21日,常年春季日數(shù)為60 d;夏季起始日為6月20日,常年夏季日數(shù)為48 d;秋季起始日在8月7日,常年秋季日數(shù)為60 d;冬季起始日在10月6日,常年冬季日數(shù)為197 d(閏年為198 d)。
利用Mann-Kendall檢驗方法對陳巴爾虎旗四季季長進行突變檢驗,春季季長M-K曲線(圖2a),整體UF線基本處于0線下方,呈現(xiàn)春季季長減少的變化趨勢,UF與UB曲線交點在1970—1972年,表明春季季長突變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夏季季長M-K曲線(圖2b),UF線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趨勢,夏季季長在1975年前后呈現(xiàn)由減少到增加的變化趨勢,UF線在1975年后值>0,UF與UB曲線在1980年產(chǎn)生交點,且交點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U0.05=±1.96),甚至在21世紀00年代初期該UF值通過0.001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陳巴爾虎旗夏季季長在1975年后有增加的趨勢,在1980年前后發(fā)生突變,陳巴爾虎旗夏季季長顯著增加。秋季季長M-K曲線(圖2c),秋季M-K突變檢驗UF曲線整體處于0線以下,UF與UB交點位于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UF曲線超過-1.96臨界值,上述特征表明陳巴爾虎旗秋季季長呈減少的變化趨勢,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21世紀00年代中期、21世紀10年代后期呈現(xiàn)的趨勢十分顯著。在陳巴爾虎旗冬季M-K突變檢驗中,UF曲線呈波動下降的趨勢,UF與UB曲線的交點在21世紀00年代末期~10年代初期,圖2d整體表現(xiàn)為陳巴爾虎旗冬季季長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呈增加趨勢(20世紀80年代前期這種變化更加顯著),之后呈減少趨勢,21世紀00年代中期發(fā)生了突變。
3 結束語
陳巴爾虎旗獨特的地形和氣候類型決定了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程度,夏季季長的增加,春季、秋季、冬季的季長不同程度地減少,都直觀地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氣候的暖干化對呼倫貝爾草原生態(tài)資源有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本文以陳巴爾虎旗呼倫貝爾草原為研究對象,研究近年來該地區(qū)的季節(jié)變化,為氣象、農牧、環(huán)保、旅游等部門提供氣候背景資料,以提高呼倫貝爾市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響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志莉.呼倫貝爾草原草地退化的影響因素的統(tǒng)計分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1(6):608-614.
[2] 王海梅,劉昊,桑婧,等.呼倫貝爾植被覆蓋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氣候的相關性分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51(5):539-547.
[3] 張惜偉,汪季,高永,等.近15年呼倫貝爾沙質草原植被覆蓋變化對氣候因子的響應[J].草地學報,2018,26(1):62-69.
[4] 趙靜學,郭枝蝦,和鑫磊,等.黑河流域氣溫和降水再分析數(shù)據(jù)的不確定性評估[J].干旱氣象,2019,37(4):529-539.
[5] 魏鳳英.現(xiàn)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6] 雷·額爾德尼.內蒙古生態(tài)歷程[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