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曦 章咪佳 陳偉斌
圖/新華社
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長五”送“嫦五”有哪些看點?我們通過幾組數字,來感受一下此次發(fā)射的震撼。
這是一組關于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fā)射窗口的數字,由于地月相對位置以及軌道設計等因素的限制,此次發(fā)射是一次接近于“零窗口”的發(fā)射,11月24日的火箭發(fā)射窗口只有50分鐘。
為了確保火箭在窗口前沿準時發(fā)射,研制團隊采取了變射向、變滑行時間的多軌道奔月發(fā)射方案,應用“窄窗口多軌道”技術,針對50分鐘的發(fā)射窗口分別設計了5條發(fā)射軌道,在發(fā)射窗口期內,可根據發(fā)射時間通過軟件自動選擇發(fā)射軌道。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fā)射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重達8.2噸,是我國目前發(fā)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也是今年中國航天發(fā)射的最重的載荷。
今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fā)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重約5噸;此前,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重量都是4噸左右。
目前,在長征火箭家族中,只有長征五號火箭的運載能力可以將8噸的載荷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這是一組關于地月轉移軌道的數字。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約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410 000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
地月轉移軌道是一個大橢圓軌道,探測器與火箭分離進入這一軌道后,探測器不需要自身加速,只要沿著地月轉移軌道飛行,就可以到達近月點附近。探測器在近月點附近實施制動減速后,進入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就可以進行后續(xù)下降、上升、返回等一系列工作。
這是一組關于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飛行的數字。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飛行需要經過起飛、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二級二次啟動、末速修正、器箭分離等10個飛行階段;從火箭點火到與探測器分離的過程中,需要執(zhí)行70個時序,每個時序都包括若干功能動作,比如分離機構解鎖等,每個動作還涉及多項關鍵產品和關鍵參數,比如控制指令、解鎖裝置等。在經過2200余秒的飛行之后,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就把嫦娥五號送入了預定軌道。
這是一組關于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質量管控的數字。
研制團隊從設計要求、技術狀態(tài)、設計特性、產品過程控制、產品驗收、質量問題歸零及舉一反三、測試方法和測試覆蓋性有效性、借用產品的有效性、全級次供應商、單點失效環(huán)節(jié)、軟件質量、殘余風險等12個方面對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產品進行了充分的分析評估和檢查確認,實施了“4+23”的質量管控措施,對火箭發(fā)動機等4個專題開展了專項工作,在產品制造、驗收及總裝測試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取23項質量控制措施,做到了產品全面覆蓋、責任壓準壓實、質量受控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