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紅河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是我國人口超過百萬的18個少數(shù)民族之一,其跨國而居,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與中南半島的越南、老撾、泰國和緬甸。在中國和越南稱為哈尼族,在老撾、緬甸、泰國則稱為“阿卡”。歷史上哈尼族沒有本民族傳統(tǒng)文字,直到1957年以云南綠春縣大寨哈尼話為標準音,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哈尼文字方案》。哈尼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是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根和魂?!肮嶙逯袧B透出來的獨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特征,對我們認識哈尼族的昨天和今天,有著一定得幫助?!盵1]“哈尼族祖先遷徙史方面如《哈尼阿培聰坡坡》在尋回逝去的足跡中所展現(xiàn)的哈尼族勤勞善良、百折不撓的優(yōu)秀品質和與其他民族和睦相處、樂于助人的精神風貌,仍啟示著當今的人們?!盵2]正是哈尼族民間文學所蘊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千百年來滋養(yǎng)著世代哈尼族,讓堅韌、勇敢、隱忍、智慧的哈尼族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和飛速發(fā)展,各民族相互交往越來越頻繁,世代生活在閉塞的大山深處的哈尼族早已走出了大山,看到山外更為廣闊的天地,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現(xiàn)在哈尼族鄉(xiāng)村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哈尼族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有的離開家鄉(xiāng)到城里打工,只有過年過節(jié)時才會回到家鄉(xiāng),有的甚至舉家搬離家鄉(xiāng),導致哈尼族鄉(xiāng)村日漸冷清。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正在漸漸失去它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而深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間文學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積極做好哈尼族民間文學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讓其文化的精髓得以持續(xù)傳承和發(fā)展。
哈尼族民間文學源遠流長,主要依靠哈尼族“莫批”(祭司)和民間歌手代代相傳得以延續(xù)。紅河縣地處紅河上游南岸,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境內居住著哈尼、彝、傣、瑤等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5%。紅河縣哈尼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資源,目前搜集整理出版的有《十二奴局》《普嘎納嘎》《斯批黑遮》《四季生產調》以及豐富的傳說故事。面對社會的變遷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面臨怎樣的困境?能否找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對策措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紅河縣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進行調查。
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包括個人傳承和群體傳承兩種方式。個人傳承主要是“莫批”(祭司)、歌手對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千百年來,通過宗教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宗教祭詞是哈尼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莫批”(祭司)是哈尼族民間文學的主要傳承人。群體傳承包括居家生活中長輩教小孩唱兒歌、給小孩講故事;勞動生產中長輩給晚輩傳授一些關于梯田農耕文化方面的歌謠和諺語;休閑娛樂時民眾即興編作的山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的情歌對唱;結婚時歌手演唱的《出嫁歌》、新娘哭唱的《哭嫁歌》,都是以群體傳承的方式傳承他們的民間文學。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現(xiàn)在哈尼族鄉(xiāng)村各種宗教祭祀活動有減無增,但一些重要的宗教祭祀和節(jié)日慶典活動依然存在,如“昂瑪突”(祭寨神)、“扎勒特”(十月年)、“矻扎扎”(六月年)等,只是祭儀及祭詞較之以往簡單化、形式化而言。哈尼族鄉(xiāng)村青壯年幾乎都外出務工,少數(shù)留在村寨中的男女青年也不再以唱情歌的形式談情說愛,婚禮中的《出嫁歌》《哭嫁歌》也漸漸退出了社會生活舞臺,人們?yōu)榱诵蓍e娛樂而在田間地頭高唱的山歌也越來越少,茶余飯后長輩們在火塘邊給小孩講故事、教小孩唱兒歌,以及“莫批”(祭司)在傳統(tǒng)葬禮中吟唱的殯葬祭詞越來越形式化。但一些熱心哈尼族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學愛好者自覺組織“紅河縣哈尼族為文化協(xié)會”,對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主動與縣文化館、縣文聯(lián)、縣民宗局合作進行搜集和整理哈尼族民間文學。
“隨著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式的解構,哈尼族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和社會教育對青年一代的文化影響越來越小。”[3]在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學校調查中發(fā)現(xiàn),為保護與傳承哈尼梯田文化精髓,打造“歌舞之鄉(xiāng)”文化品牌而成立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學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85人,年招生規(guī)模穩(wěn)定在50人以上,現(xiàn)已開設了民族音樂與舞蹈、民族樂器修造、民族工藝品制作、導游服務以及高星級酒店運營與管理等五門課程。學校積極推進現(xiàn)代學徒制試點,聘請國家級、省級文化傳承人到校授課,帶著學生系統(tǒng)學習,實現(xiàn)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在哈尼族長街宴間組織學生參加“云上撒瑪壩·純情哈尼人”系列演出活動,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評。除此之外,學校多次參加縣委、縣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文藝活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傳承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受到當?shù)厝嗣袢罕姷馁澴u。雖然這是一個以民族歌舞傳承為主的哈尼族梯田文化傳承學校,并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了民族文化和哈尼古歌課程,這無疑為哈尼族民間文學的傳承起到了促進作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該校的生源幾乎都來自紅河縣,使得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民間文學傳承受到一定的極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并提出文化理念和文化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痹趪艺叩闹笇?,面對哈尼族民間文學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保護與傳承的困境,地方政府部門始終堅持積極作為,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對哈尼族民間文學進行保護與傳承。
1.傳承人的保護。千百年來,世代哈尼族民眾都是哈尼族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其中主要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乃是“莫批”(祭司)和民間歌手,他們在一些重要的村社宗教祭祀活動中演唱哈尼族民間文學,并很多優(yōu)秀作品就是由他們創(chuàng)作或者修改完善而成的,所以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傳承人。因此,紅河縣黨委和政府持續(xù)加大對哈尼族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力度。目前,全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名、省級非遺傳承人7名、州級非遺傳承人13名,并按不同級別每年都給予固定的傳承經費補助。
2.民間文學搜集整理。新中國成立后,哈尼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曾有兩次大的高潮:一次是1958-1959年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搜集整理;另一次是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廣大哈尼族和其他民族業(yè)余愛好者相結合的搜集整理。[4]出版了大量的哈尼族民間文學作品,如《窩果策尼果》《十二奴局》《哈尼阿培聰坡坡》殯葬祭詞《斯批黒遮》《哈尼四季生產調》《哈尼族敘事長詩》《哈尼族民間故事選》等。時至今日,仍有相關作品不斷問世。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紅河縣文聯(lián)、民宗局等部門同紅河縣哈尼族文化協(xié)會合作,積極開展哈尼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如《哈尼族民間故事》等。
3.積極申遺?!皩⒚耖g文學藝術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進行保護,主要是為了促進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播傳承,維護公共利益?!盵5]為進一步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河縣積極開展申遺工作,現(xiàn)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2項、省級保護項目7項、州級保護項目13項、縣級保護項目48項,其中涉及哈尼族民間文學的國家級保護項目1項如《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縣級保護項目7項如民間音樂《唱述祖宗源流的歌》《吾處阿茨》《哈尼族十月年》《十二奴局》《四季生產調》《猴子敲石生火》《護寨神》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方式的改變,民間文學傳承人不僅年事越來越高,而且人數(shù)越來越少,很少有年輕人愿意承繼“莫批”(祭司)職能。除此,我們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哈尼族后生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文學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少,且呈后繼乏人之勢。在現(xiàn)代社會從未有過的大融合背景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使單調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變越來越豐富多彩,很多哈尼族年輕人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紛紛離開世居的家鄉(xiāng),進城務工謀生,在都市文化的耳熏目染,逐步忘卻了本民族語言和文化,又守望哈尼族鄉(xiāng)村的由于傳承場所的逐漸消失,以及對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民間文學的價值沒有足夠的認識,對本民族民間文學傳承意識較為薄弱。
在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學校調查中發(fā)現(xiàn),除了進行民族歌舞和民族樂器的教學以外,同時開設了民族文化和哈尼古歌等課程,為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對紅河縣第一中學部分哈尼族學生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對《哈尼族古歌》《哈尼族祖先遷徙史》等幾乎不了解。雖他們曾參加過哈尼族傳統(tǒng)婚禮,對哈尼族《哭嫁歌》有所了解;曾參加過哈尼族傳承葬禮,但是對哈尼族殯葬祭詞《斯批黑遮》不甚了解;或多或少知道哈尼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但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不甚了解。因而他們認為,自己獲取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民間文學的滋養(yǎng)均是從父母、爺奶等長輩中獲得的,對哈尼族民間文學的認識和了解同父輩相比令人堪憂。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哈尼族聚居地區(qū)基礎教育中嚴重缺乏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民間文學的傳承活動,目前只有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學校進行相對全面、系統(tǒng)地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民間文學傳承教育。
地方政府部門對于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力度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方面,雖紅河縣文化館、民宗局、文聯(lián)等單位積極開展哈尼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但存在不夠系統(tǒng)、全面等現(xiàn)象。二是傳承人的保護方面,雖當?shù)卣磕臧磭壹?、省級、州級等不同級別給予相應的傳承經費補助,但因高級別的傳承人畢竟很少,大多傳承人級別都很低,相應的傳承經費補貼也相對較少,未能完全解決部分傳承人的后顧之憂,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傳承人保護與傳承就是哈尼族民間文學的保護與傳承,但面對傳承人不能安心傳承和年事越來越高的困境,當?shù)卣块T應制定出臺一些能夠真正滿足傳承人需求的政策,如為傳承人提供足夠的傳承經費保障,以解決傳承人的后顧之憂,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在傳承經費保證的前提上,對傳承人進行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及重要性的教育,讓傳承人甘于奉獻,以傳承為榮,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民間文學創(chuàng)新性傳承。
哈尼族民間文學是歷代哈尼族口耳相傳而傳承下來的。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不斷融合、變遷,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哈尼族民間文學賴以傳承的傳承環(huán)境逐漸消失,只有通過人為的方式來創(chuàng)新性傳承。第一,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施實中關注哈尼族村社公共活動場所——公房和磨秋場的規(guī)劃建設,讓茶余飯后哈尼族群眾有一個休閑娛樂場所,唯有如此,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才有創(chuàng)新性傳承的可能。第二,由文化等有關部門在一些哈尼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適當組織場景再現(xiàn)式的文化活動,讓哈尼族后生在文化藝術氛圍中得到滋養(yǎng)和熏陶。第三,在寶華撒瑪壩萬畝梯田景區(qū)、甲寅作夫民族旅游持色村、甲寅他撒十二龍泉景區(qū)等以情景再現(xiàn)的形式定時現(xiàn)場展演《十二奴局》《哈四季生產調》等中的精彩部分及傳統(tǒng)情歌對唱,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傳承哈尼族民間文學。
學校教育“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課程采取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體制,允許在學校課程體系中設置一定比例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盵6]所以哈尼族聚居地區(qū)可以考慮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如《哈尼族文學史》《十二奴局》《哈尼阿培聰坡坡》《斯批黒遮》等納入現(xiàn)代基礎教育,讓哈尼族后生通過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方式習得本民族文化滋養(yǎng),同時可以在學校中開展哈尼語誦讀哈尼族文學作品比賽,讓深厚的哈尼族精神和氣質借助民間文學得以傳承,從而培養(yǎng)哈尼族后生保護與傳承本民族文化意識。
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對于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我們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手寫、筆記等搜集整理顯然是不夠的,因而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應積極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引進掌握網絡技術、視頻編輯技術等人才充實到哈尼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來;二是用音頻、視頻等方式把哈尼族民間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來,讓哈尼族民間文學在新時代得以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傳承。
哈尼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經歷了幾次高潮,但因散居在紅河(元江)、把邊江、瀾滄江流域及哀牢山、無量山脈之中,不同居住地域、不同支系的民間文學均有所差異,但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因而目前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第一,組織相關人員以地域和支系為主對哈尼族民間文學做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搜集和整理,讓哈尼族民間文學持續(xù)傳承下來。第二,同地方高校對接,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對現(xiàn)有的哈尼族民間文學作品作進一步深入研究,把蘊藏于民間文學作品中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挖掘出來,傳承下來。
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和飛速發(fā)展,伴隨著大眾傳媒的急劇擴張,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民間文學賴以生存的土壤日漸貧瘠,使哈尼族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面臨困境,因而我們只有積極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對策,才能把承載著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根和魂的民間文學保護與傳承下去,使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發(fā)展,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