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亮
廈門中平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570100
城市景觀道路重點擋土墻結構形式較多,可以根據擋土墻不同的結構特點、不同的使用位置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對其進行類型劃分。根據不同的結構特點可以將擋土墻分成加筋型、重力型、懸臂型、扶壁型以及衡重型等[1]。而根據不同的使用位置則可以將擋土墻分成路塹型、路肩型以及路堤型等。在設計實踐中應結合城市道路工程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擋土墻的結構形式,確保擋土墻能夠適應道路工程的具體要求。同時,在傳統的城市道路擋土墻設計中,設計人員常將設計重點集中在擋土墻的結構可靠性以及使用功能的實現上,對擋土墻外觀形象較為忽視,導致擋土墻外觀嚴重缺乏美觀性,無法與周邊區(qū)域的城市景觀有機融合,影響了城市道路的景觀效果。
城市景觀道路的擋土墻具有減少水土流失、避免出現滑坡等功能,對保證城市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城市景觀道路的安全暢通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設計人員在城市景觀道路擋土墻的設計中,應嚴格遵守相關設計規(guī)范要求,并根據工程區(qū)域的實際地質結構、坡度等各種因素合理選擇擋土墻結構形式,科學計算確定各項設計參數,延長其使用壽命。
設計人員應根據城市景觀道路工程區(qū)域自然景觀以及城市景觀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設計手法提高擋土墻造型外觀的美觀性,使城市居民能夠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在城市景觀道路擋土墻的設計中,可以通過合理選擇建筑材料、與美學設計方式相互結合,全面提高擋土墻的景觀呈現效果,達到美化城市環(huán)境的目的。
大部分城市景觀道路的擋土墻呈帶狀分布的特點,是連接并處理山體與平地高差的重要手段。設計人員還應高度重視擋土墻在生態(tài)功能方面的作用,合理應用設計手段使城市景觀道路擋土墻具備廊道、通道、過濾或障礙等自然生態(tài)功能,從而為提高城市景觀道路整體的生態(tài)性以及打造現代宜居型城市奠定基礎[2]。
某城市景觀道路長度約1300 m,是兼具城市干道交通以及休閑景觀功能的濱江道路。該景觀道路相距約100m 處有山林存在,其山體坡度較大。同時該道路局部線型復雜,且工程區(qū)域主要為淤泥質粘土。在該景觀道路擋土墻的設計中考慮其在防洪、抗震等方面的要求,應盡量降低填挖方工程量,以減少對山體以及植被的擾動。因此,在該道路設計中,將路基設計為上下分離且緊靠上體的不等高形式,為提高道路景觀效果,需要對擋土墻進行部分景觀設計。
為了適應山體較陡的坡度以及局部復雜線型要求,在設計中應合理選擇擋土墻的設置位置,且對道路與周邊區(qū)域地表高差、上下幅斷面高差等問題進行合理處理。在設計實踐中,選擇路堤式擋土墻來解決上下幅坡度問題,且墻身標高應比地表高約3m;而對坡度較陡的上下幅路中間區(qū)域選擇路肩式擋土墻結構形式,將墻身高程控制為約4m,以便為后續(xù)的擋土墻綠化景觀設計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在傳統的城市景觀道路擋土墻景觀設計中多采用大量的綠色植物進行簡單的綠化處理,這使景觀道理擋土墻的景觀效果較單一,缺乏美觀性,難以呈現多元化的景觀效果。該設計靈活使用多種彩葉植物對長路行道樹景觀加以補充,從而使道路景觀更加豐富多彩且富于變化,有效提高城市景觀道路的美觀性。
在城市景觀道路擋土墻的設計實踐中應結合景觀道路所在城市的地理以及氣候特點,盡量選擇本土植物類型,且應注意植物的色彩以及季相差異。結合景觀構圖要求以及地域特點選擇色彩鮮艷且具有較好景觀效果的龍船花、紫荊以及大紅花等植物種類,在選擇品種時應注意觀花植物和常綠植物的合理配置,以提升城市道路的景觀呈現效果。設計中采用了大葉葒草與黃連翹等色彩較為植物種類進行造景設計。同時可以在景觀道路周圍種植成型快的高大喬木,以提高城市道路景觀造景效率[3]。本次設計結合放坡形式特點,靈活采用加大喬木種植密度等多種方式對擋土墻進行美化遮擋,并在部分路段結合使用花生藤等能夠垂直緊貼于擋土墻表面的植物進行綠化處理。
在城市景觀道路的擋土墻設計中,設計人員應積極學習并運用先進的設計理念,不斷總結設計實踐經驗,合理借鑒城市景觀道路設計成功案例。在保證擋土墻結構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設計手段的靈活應用提高擋土墻的美觀性,使其能夠與城市景觀道路以及周邊環(huán)境有機融合,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美觀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并促進我國城市景觀道路設計水平和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