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蔚
圖1 吳蔚 方寸之間·山長水遠 漢白玉
雕塑的觀賞形式可以是多變的,不一定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鼓起式”雕塑,它可以是由正形形體與負空間相互轉化形成的凹視角的雕塑形態(tài)。
自古以來,“負空間”是在雕塑中一直存在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筆者的研究正是希望通過雕塑造型中正形與負空間的關系,給雕塑的觀看方式、形式語言、創(chuàng)作方法、評論角度等帶來新的思考角度,希望能從中獲得新的認知和理解。為完善負空間的理論體系提供有用的幫助。
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雕塑都是一個“鼓起式”的形體。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只有從高山上滾下來絲毫不受損壞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從奴隸雕像中就體現(xiàn)了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思想,也屬于傳統(tǒng)式的雕塑。
雕塑不同于繪畫,繪畫是在二維的平面上去表達藝術。雕塑是一個能夠占據現(xiàn)實空間的三維立體藝術,而這個被占據的空間就是雕塑的實體部分,也叫正形,而正形部分之外的空間都可稱為雕塑的“負空間”。當然,文中談及的負空間是有邊界的,并不是漫無邊際的。正形與負空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正形的存在,才能感受到負空間的作用和價值,因為負空間的存在,讓正形更加充盈。
雕塑的正形即是雕塑的形體。形,是我們眼睛觀看到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物體的外部形象;體,一個圓形在空間中旋轉360度,便形成球體,所以體的概念與空間的基本特征密不可分。在范景中翻譯貢布里希的《藝術發(fā)展史》里說:“從開始雕塑前米開朗基羅就試圖把他雕刻的人物形象想象成隱在他所雕刻的大理石之中,他給自己確立的任務只不過是把覆蓋在人物形象上的巖石去掉而已?!边@個巖石被去掉的部分,就是雕塑正形呈現(xiàn)的部分①。在胥建國《雕塑宏層說中》一書中認為“雕塑藝術是人類的精神產品,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從中可看出物化后所形成的藝術實體就是雕塑的正形。
雕塑造型中所形成的一些凹面、孔洞和正形向外的空間形成了負空間。孟沛欣譯本《藝術與視知覺》中說“在雕塑發(fā)展史中,所有的雕塑都是以向外的張力為主要特征的,雕塑被理解成為一塊向外凸起的球狀聚集物”。那么凸起的球狀聚集物就是雕塑實體部分,也就是正形部分,而雕塑凹進去的部分和雕塑正形部分之間的空隙以及實體向外的空間都可以被稱作為雕塑的負空間。理論上,一個雕塑正形以外的空間都統(tǒng)稱為“負空間”?!对煨退囆g中的形式問題》提到:“讓我們把空間想象成一個水體,我們可以把一些器皿沉入其中,由此可用水確定各個體積,而不致于破壞包圍著一切器皿的水的延續(xù)體量的觀念?!币绯龅乃词瞧髅蟮捏w積,也就是正形部分,而剩余水體的空間,稱為正形的負空間②。
雕塑不僅僅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實體。在雕塑正形中不斷地挖掉實體部分,便會呈現(xiàn)出一個凹面,如同翻制模具時,陰模的造型。而這個空間是被雕塑正形部分圍合而成,被實體所圍合而成的空間即是負空間,這也是一種強化負空間的表現(xiàn)方式。西班牙著名雕塑家蘇比拉克的代表作有《溝通交流》《人物》等,都有著強烈的凹面造型體現(xiàn)。作品《溝通交流》的左側是女性身軀的凹面造型,而右側的男性半身軀是以凸面造型呈現(xiàn)。一凸一凹,一陰一陽,呈現(xiàn)出了一種哲學思辨的態(tài)度,從該藝術家作品中,總能感受到東方哲學的影響。此藝術家的雕塑作品采用正與負、凹與凸、陰與陽、古與今、繁與簡等對比手法,充分體現(xiàn)了“對立統(tǒng)一”及“對比和諧”的哲學內涵。
在雕塑正形形體中,“孔洞”的造型變化也是負空間的一種體現(xiàn)方式。它增加了正形形體的變化,也增加了雕塑正形中在空間中的變化,使得實體雕塑被“打開”,解放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鼓起式”雕塑?!翱锥础鳖櫭剂x,指的是穿過雕塑本身的正形形體,形成孔洞的這個空間被正形所圍繞著,造成了透空、鏤空的視覺效果。由穿孔獲得的空間即是雕塑實體中的虛空間,也叫負空間。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雕塑在這方面就有比較明顯的體現(xiàn)。如《斜倚的人體》、《結構》等。試問,如果摩爾的雕塑沒有這些孔洞,或許會顯得極其笨重,擁堵不堪。但是他在雕塑正形形體中,精心布局著孔洞的大小和多少,將孔洞在他的雕塑中經營得非常精湛,減弱了雕塑的笨重之感。有意思的是,雕塑不僅沒有減少張力,反而效果更加強烈。這些孔洞和正形的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似乎有種能量場,彰顯出很強的能量。公共空間中,穿透的效果使得雕塑作品與空間相互交融,雕塑正形被穿孔后所形成的孔洞,有種無法言傳的意味,在邀請觀眾從更多角度來觀賞雕塑,走進雕塑。著名的立體主義雕塑家阿基本科曾說過:“孔洞作為雕塑的空隙……才有真正的審美價值?!雹?/p>
負空間在雕塑中的運用,使筆者對創(chuàng)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在近五年的時間里對這一方向展開研究并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其帶來的效果是:增加造型手法、增強作品意味、提升造型氣韻、改變觀看方式、拓寬思考維度。在五年前一次翻制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模具的凹面形態(tài),通過多年的創(chuàng)作才摸索出自己的一系列有關負空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方寸之間》是在三維空間中用負空間的語言來轉換二維的山水畫中的留白意境,《方寸之間·山長水遠》(圖1)則嘗試了方形的造型語言,再到后來《云·擁》系列(圖2)的探索,先做出整體凹面的造型并翻制,接著在模具中進行正形的塑造,再進行合模,灌入石膏后,得到的形體是一個大的負空間中出現(xiàn)了若干個小負空間。
文章在闡述雕塑正形與負空間概念基礎上,將雕塑的正形和負空間進行了界定,對正形產生作用的負空間進行了相關的分析,結合雕塑實例歸納出了負空間在雕塑中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及變化,即凹面變化、孔洞變化。從增加造型手法、增強作品意味、提升造型氣韻、改變觀看方式、拓寬思考維度五個方面概述了負空間給雕塑造型帶來的豐富性和積極作用。論文還在分析探討雕塑正形與負空間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將理論研究成果運用轉換于雕塑創(chuàng)作,通過藝術實踐進一步檢驗理論。
圖2 吳蔚 云擁 漢白玉
注釋
①貢布里?!端囆g發(fā)展史》,40——4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②潘耀昌譯,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35——40頁,商務印書館,2019年。
③Ralph Melcher, Kathrin Elvers-Svamberk, Alexandra Keiser.Alexander Archipenko. 120-123,Germen:Hirmer Verlag Gmb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