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某一年冬奧會迷上了冰壺比賽的轉播。一位運動員(主將)要在冰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將一個大約二十公斤重的冰壺推出去。另兩位運動員(刷冰員)則要在冰壺滑行的過程中,不斷在它前方用冰刷摩擦冰面,刷出極小的冰粒,有冰粒的地方阻力會更小一些。這樣冰壺就微微調整方向,走出一個很小的曲度,從而抵達四十五米之外的圓心位置,或者撞開對方停留在那里的冰壺。這是一項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充滿玄機與刺激的比賽。
冰壺比賽像極了一些父母的育兒方式:父母就是運動員,孩子則是那只冰壺。父母盡其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條完美路線,避開各種障礙,讓孩子直達目標。而對孩子而言,那條路線一定是摩擦力最小的。那些孩子們終其一生只是一只硬邦邦的冰壺,他們靜靜地躺著,等待著另一些不可預料的撞擊,來再次改變其位置和速度。冰壺從沒有自己的動力。學者們也意識到父母過于“賣力”的副作用:“父母們正在不遺余力,為他們的孩子拔除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釘子。然而,父母的過度關注,只會讓孩子們變得更脆弱?!?/p>
而在自然界存在一種截然相反的育兒方式。著名的英國野生動物研究者大衛(wèi)·愛登堡在紀錄片《生命故事》中介紹過一種叫作白頰黑雁的動物。為了避免捕食者的偷襲,它們將自己的蛋產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雛鳥從蛋中孵出后,立刻就面對一個嚴峻挑戰(zhàn):由于懸崖上缺乏水源,雛鳥需要從懸崖上縱身一躍跳到谷底,然后和父母一起去喝水。雛鳥的翅膀沒有長成,它們跳崖的時候幾乎是在做自由落體運動,差不多完全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地心引力,稍有不慎就會重重地撞到峭壁上……經此一跳,一窩蛋孵出來的雛鳥大致只能活下一兩只。
人類的父母絕不可能像白頰黑雁那般決絕,然而要不要養(yǎng)一個“冰壺”,卻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給孩子們最好的,不是給他們最容易的。
【原載《報刊文摘》】
插圖 / 有些父母和孩子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