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 潘俊亮 苗文云 高磊 丁玉潔
(1 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山東 日照 276800; 2 日照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
目前我國民眾首要致死原因是腦卒中,其中急性腦梗死占各種腦卒中的70%~80%,具有高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的特點[1],且呈年輕化趨勢。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針刺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神經損傷癥狀,具有快捷性、有效性、安全性等特點[2],但相關報道相對較少,治療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觀察針刺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及對血清P物質(SP)水平的影響,以探討針刺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住院治療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2.1±8.8)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1.5.±9.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患者意識清楚、首次發(fā)病并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患者或家屬同意參入本研究。排除標準:既往有腦血管病史或其他疾病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無法接受針刺治療及針刺治療容易導致出血的患者;依從性差的患者;接受其他理療、康復等治療的患者。
兩組均給予如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斑塊、活血化瘀、營養(yǎng)神經、抗自由基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顱壓高者給予脫水降顱壓及對癥治療,以10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 腧穴定位以《經穴部位》(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GB12346-90)國家標準為準。主穴為水溝、百會、內關穴;配穴上肢為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穴,下肢為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穴??诮峭嵝奔佑妙a車、地倉穴。吞咽障礙加用廉泉穴。舌強、失語加用金津、玉液穴。尿失禁、尿潴留者加用中極、關元穴。每次主穴全取,配穴則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取。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根據部位采用適當角度進針到一定深度,針刺得氣后,施以捻轉瀉法強刺激,以患者流淚或眼睛濕潤為度。百會穴采用捻轉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穴采用捻轉補法,余穴均采用提插瀉法。低頻脈沖電針治療儀的一組導線連接臂臑、曲池穴,另一組導線連接足三里、太沖穴,選擇斷續(xù)波,留針30 min。刺激量以患者的耐受度為限。
1.3.1療效比較 治療前后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狀態(tài),以日常生活量表(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時參考相關文獻標準[4-5]評定患者的臨床療效。根據NIHSS評分減分率進行療效評定:痊愈≥90%,45%≤顯效<90%,15%≤有效<45%,無效<15%。
1.3.2血清中SP含量檢測 兩組患者均分別在確診急性腦梗死和治療1療程(10 d)后相同時間采集肘靜脈血4 mL,置于普通試管中,半小時內4 ℃下離心分離出血清后置-20 ℃低溫冰箱保存,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測定患者血清中SP含量。
治療前兩組間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79、-7.94,P<0.05);治療后兩組間NIHSS評分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2,P<0.05)。
治療前兩組間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9、12.48,P<0.05);治療后兩組間Barthel指數評分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8,P<0.05)。結果見表1。
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4,P<0.05)。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χ/%)]
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清SP含量分別為(20.362±11.36)、(38.012±8.75)μg/L,對照組分別為(21.071±10.65)、(30.069±7.68)μg/L,對治療前兩組血清中SP含量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中SP含量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9、-4.33,P<0.05);兩組間治療前后血清中SP差值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31,P<0.05)。
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醫(yī)學中風范疇,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致殘率較高,針刺治療該病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與西藥同用可更有效控制病情的發(fā)展,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說明針刺的重要。研究表明早期針刺治療對改善急性腦梗死的多種神經損傷癥狀均能發(fā)揮積極作用[6]。針刺配合西藥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較好,易被患者接受,還可加快血液循環(huán),活化細胞代謝[7-8]。本研究針刺治療取穴以督脈、陽明經腧穴為主[9],水溝、百會穴均屬督脈,二穴合用可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穴均屬手陽明大腸經,取之可行氣活血,促進局部經絡氣血恢復;內關穴可調節(jié)心氣,推動血脈運行;血海穴、陰陵泉穴為行血活血之要穴[10];足三里穴能調補脾胃,疏通活絡[11];太沖穴為肝經原穴,既可疏通下肢經絡,又可通督醒竅;余配穴多為局部選穴,意為促進局部筋脈氣血恢復。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臨床療效均優(yōu)于常規(guī)藥物治療,說明常規(guī)藥物加針刺治療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
SP是一種神經遞質,主要分布于中樞、周圍神經系統的細神經纖維內,是調節(jié)機體反應、傳遞信息的重要物質,在神經保護、抗缺血、免疫調節(jié)、痛覺調節(jié)、胃腸運動調節(jié)及內分泌、呼吸等方面均發(fā)揮重要作用[12-15]。當中樞神經系統、脊髓背根、腸道神經系統等細神經纖維末梢部位中的SP受到初級傳入纖維的刺激時,SP即可被釋放出,并與受體結合發(fā)揮生理作用[16]。針刺治療能促進SP的釋放,從而使更多的SP與受體結合發(fā)揮生理作用[17]。研究顯示針刺產生的經脈現象是由于SP引起肥大細胞脫顆粒,導致C類纖維產生興奮從而傳遞信息[18]。因此推測,SP參入了針刺的效應調節(jié),是針刺效應產生的重要生物遞質之一。SP在電針治療大鼠局灶性腦缺血的過程中,起到了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缺血面積、保護腦細胞的作用,給予大鼠側腦室注射SP,能增強電針治療腦缺血的療效[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血清SP含量均高于治療前,但觀察組SP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針刺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可能與針刺后血清中SP升高有關。
另有研究顯示,針刺對急性腦梗死不僅近期療效顯著、安全性高,而且遠期隨訪結果顯示,針刺更能減少患者的殘障程度、恢復神經功能缺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運動功能,且無升高患者病死率的風險[21]。針刺臨床應用方便、安全,除少數因手法不當、操作不熟練可引起患者皮下淤血、疼痛、暈針外,患者并無嚴重不良反應??傊槾讨委熌苷{節(jié)血清SP的含量,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值得在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