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倩
進入青春期后,我們無論是在身體還是在心理上,都在發(fā)生著一場巨變。這場巨變的核心實際上就是一場關(guān)于自我、關(guān)于生命的探索之旅。在這場探索之旅中,我們有很多新鮮的體驗,也會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碰撞,比如會和家長之間有很多“為什么要這樣”的爭論,會對異性有新的情感體驗……無論怎樣,有一個主題始終貫穿這場探索之旅,那就是“愛”。我們要在這場跌跌撞撞的旅程中,練習(xí)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以及親密之愛。那究競什么是愛呢?我們又該如何去愛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愛。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大、很抽象,那我再來問兩個小問題:愛是與生俱來的嗎?愛需要學(xué)習(xí)嗎?
我們常常會陷入這樣一種思維定勢,覺得愛是一種天生的能力,能否獲得愛是和運氣掛鉤的,跟我是否有幸遇到那個“對”的人有關(guān)。心理學(xué)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里提出,愛不是一種運氣的產(chǎn)物,它是生命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是一種能力,更是一門藝術(shù),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當(dāng)我們以“能力”和“藝術(shù)”的視角去理解愛時,我們?nèi)圩约?、愛他人、愛生活就變成了一種積極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而不再是被動的等待和接受。我國臺灣漫畫家?guī)酌自凇段业男闹忻刻扉_出一朵花》里有這樣一段話:“回家唯一的路,被昨夜粗心的流星撞落了,我無法尋回失落的那一段,還好月亮還在,還好想象還在,還好天使還在,我每天重新打造一條美麗的小路,并且偷偷微笑?!鄙罾锟偸怯写中牡牧餍?,有很多的不按常理出牌,“還好想象還在,還好天使還在”就是一種愛的藝術(shù),它消解了生命的失落。
同樣,當(dāng)我們以“能力”的視角去理解愛時,我們?nèi)ソ邮芩说膼垡矔僖恍┛霖?zé)、多一些理解。最為典型的就是孩子看待父母的愛,我們有時會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本能。當(dāng)然,我們不否定本能的部分,但是對于父母而言,在如何更好地愛孩子這條路上,他們也是一直在學(xué)習(xí)和摸索。這里,我想分享一位二年級小朋友的一段話:“我的媽媽她今年8歲了。我之所以說她8歲了,是因為生下我之后,她才是我的媽媽。我今年8歲了,所以我的媽媽也8歲了。我8歲的媽媽,有時也不夠好,做事有點追求完美,偶爾還愛發(fā)脾氣,難過時會哭鼻子,生姐姐和我的氣時,竟然懲罰自己不吃飯,一直拖地做衛(wèi)生。但是,我很愛她。因為,8歲的媽媽和8歲的我一樣都不夠好,但都很努力。”當(dāng)我們以“能力”的視角去理解愛時,愛便是流動的,是一場雙向奔赴。
我們該如何去愛呢?弗洛姆認為愛包含4個元素:關(guān)心、尊重、責(zé)任和了解,這4個元素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融合的。今天在這里,我想和大家重點分享“了解”這個元素,我認為一切愛的開始都源于了解。如果你還不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你就宣稱自己很愛Ta,我想你的愛是危險的,這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幻想和自我滿足。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人的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探求和了解的過程,在雅典德爾斐神廟里刻有這樣一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币蚨?,愛自己的開端就是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并非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日本著名設(shè)計師山本耀司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要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蔽覈枷爰彝蹶柮饕苍f“人須在事上磨”。我們需要在各種活動中去覺察自己,去了解自己。這里的活動既包括看得見的活動,比如學(xué)習(xí)和校園里的各種活動;也包括看不見的心理活動,比如你喜歡的小說、喜歡的明星,為什么你喜歡這個而不是那個,這些都像鏡子一樣,我們要透過這些喜歡去看到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需要。
生命是一場奇跡,也充滿秘密與失落。愛是修復(fù)那些失落、打通秘密的魔法,它滋養(yǎng)和豐富著每一個獨特的生命。當(dāng)然,愛也需要學(xué)習(xí)與修煉,讓愛成為我們成長的課題,每天在心中開出一朵花。(特約編輯:孫曉明)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