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代統(tǒng)一比限制度的建立及其演變*

        2021-01-12 06:18:48胡鐵球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康熙期限制度

        □ 胡鐵球

        內(nèi)容提要 比限制度為清代四大催科法之首,其歷經(jīng)了從“十限制”到“各地靈活設(shè)限”再到“上下忙兩限制”的復(fù)雜演變過程。 其中“十限制”約推行了80年(順治十年至雍正十一年),要求全國通行?!案鞯仂`活設(shè)限”推行了約81年(雍正十二年至嘉慶二十年),在這個時段,各地推行“上下忙兩限制”漸成風氣。 不過,全國強制統(tǒng)一推行“上下忙兩限制”則始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此后終清不變,時間約為90年。 但不管是“十限制”還是“上下忙兩限制”時期,到各地具體執(zhí)行時皆有所變異,其中“十限制”時期尤為普遍和復(fù)雜。 而納稅成本、防止各種弊端以及納稅便利是推動比限制度演變的核心因素,但常常顧此失彼,法久弊生,沒完沒了,但總體來看,其制度越來越趨于合理。

        比限之法,又稱“分限之法”,為清代四大催科法之一,《大清會典》 記載:“凡州縣催科以分限之法紓民力, 以輪催之法免追呼, 以印票之法征民信,以親輸之法防中飽”①。作為賦役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比限之法,梁方仲、瞿同祖兩位先生早就關(guān)注到“比限”,只不過他們不叫“比限”而叫“期限”,梁方仲先生用了約800 字來闡述“條鞭法所立的期限”②;瞿同祖用了約500 字來探討清初“十限制”的一般特點,③此后的學者,除筆者外,僅是有意無意提到它,甚至需先對“比限”一詞的概念作一說明。

        在賦役制度中,“比限”包含了“比”與“限”兩部分,“限”指“期限”,明清地方政府為了及時完納賦役, 常常以月或季為單位將一年分成若干個完納期限,且每個期限配有應(yīng)完納的固定份額(百分比), 納戶必須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完成規(guī)定的份額?!氨取眲t指“查核追比”,即地方政府通過“比簿”“比冊”“截票” 等冊籍票單來查清每限各納戶的欠納情況,若有掛欠,則進行“追比”,“追比”方式通常包括鎖拿、杖打、囚禁等等各種手段,以此來強迫各欠戶及時完納所欠稅款?!氨取焙汀跋蕖苯Y(jié)合起來,則為“比限”。

        清代與明代相比, 明代從未推行過全國統(tǒng)一的比限制度, 而清代卻一直試圖推行全國統(tǒng)一的比限制,這種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分限的數(shù)額上,清初統(tǒng)一推行“一月三限的十限制”,因其弊端十分顯現(xiàn),后不斷修正,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取消,各地開始自己靈活設(shè)限。 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依據(jù)當時各地普遍情形,要求全國統(tǒng)一推行“上下忙兩限制”。 但不管是十限制還是二限制,在地方上皆沒有真正整齊劃一地推行過, 根據(jù)各地風俗和習慣自設(shè)“分限數(shù)額”,也是清代比限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但由于清初的“十限制”和清中后期的“兩限制”被載入會典中,故成為清代比限推行最流行的兩種方式,現(xiàn)將其演變過程略述如下。

        一、清初“十限制”在全國確立推行

        清順治初年,多襲明制,各地自設(shè)比限,形式繁雜多樣, 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 不過, 到了順治八年(1651年)以后,清政府開始關(guān)注賦役交納流程的規(guī)范,規(guī)范的核心內(nèi)容是通過“冊籍”“票據(jù)”“比限”等制度來清理賦役、改造糧里制度、減少中間組織的盤剝,以期達到足額征收賦役的目的。由于江南為重賦之地,所以清政府以江南為樣板地區(qū),選擇當時江南某地方政府最有效的征收方法, 并經(jīng)中央反復(fù)斟酌完善后推向全國, 而江南在明代多推行“十限制”,這為清初江南推行“十限制”提供了歷史經(jīng)驗與基礎(chǔ),而清初江南的“十限制”又成為全國的模板,這是清初選定“十限制”為全國“期限制度”的原因之一。

        清初將“十限制”推向全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十限”與“里甲制度”的“十甲”相對應(yīng),按里甲制度最初設(shè)計,每甲十年中輪當一次里長并征收一年之賦役,而“十限制”推行后,許多地方政府推行的是每“甲”完成“一限”賦役征收,“十甲”便完成“十限”即一年的賦役征收任務(wù),起初里甲制度是按年輪當里長,現(xiàn)在變?yōu)榘聪掭啴斃镩L。因“十限制”與“里甲制度”有天然契合度,故被清初中央政府選定“十限制”為全國的“期限制度”。不過,這種制度調(diào)整能否有效地長期推行,關(guān)鍵還是看該制度在賦役征收中的效果如何。

        順治十年(1653年),白登明在江南太倉州推行截票法和十限制,史稱“十限截票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康熙《常熟縣志》載:“太倉州知州白登明,設(shè)立一月三限截票良法。 糧戶截則寧家,不截則按本月不截之數(shù)差追赴比, 法簡而民稱便”④,《清史稿》則載順治十年(1653年),白登明考最。⑤所謂“一月三限”,便是一年按月分為十大限,每月一大限,一大限又分三小限,實際推行的是年30限,如乾隆《江南通志》言:“截票之法,每戶額征計作十分,按月一分,一月又立三限”⑥。光緒《文登縣志》亦言:“舊例一月三限……每月限成數(shù)一分”⑦,又《伊江筆錄》 載:“江南征收錢糧一月三限截票法,系太倉州知州白登明始設(shè)。 糧戶完數(shù)已足,則截票安家,否則按數(shù)追比,法簡而民稱便”⑧?!稓J定大清會典則例》載:“(順治十年1653)又議準截票之法,開列地丁錢糧數(shù)目,分為限期,用印鈐蓋就,印字中截票為兩,一給納戶為憑,一留庫匱存驗,按圖各置一冊。 每逄比較,察驗有票者免催,未截者追比截票”⑨。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所載應(yīng)是指白登明創(chuàng)立截票法之事,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政府開始將白登明的“十限截票法”推向全國,《欽定皇朝通典》載:“(順治十三年1656)行一條鞭法,頒易知由單……此外又有截票、印簿、循環(huán)簿、糧冊、奏銷冊。截票之法,開列實征地丁錢糧數(shù)目,分為十限,每月限完一分,截票其票,用印鈐蓋就,印字中分為兩,半給納戶執(zhí)憑,半留庫柜存驗,即所謂串票也”⑩。

        白登明的“十限截票法”,到地方上后,屢屢得到改善,如康熙六年(1667年),李復(fù)興為婁縣縣令,其在實行均田均役法時,在白登明的“十限截票法”的基礎(chǔ)上推出“版串法”,其內(nèi)容是:“業(yè)戶額銀分作十分,一月之中,又分三限,柜書編定串單,其式一單存查,即為串根,寫明某區(qū)圖某甲戶首限銀若干,二、三限若干,前連三單謂之甲戶免比單,業(yè)戶悉照串額,將銀自封投柜,截串歸農(nóng),倘有存留不截之串,立時差拘,著令完截,斷不可預(yù)行差押。 秋糧,亦分三限,以一月為一限,編定串單,照前征輸”?。據(jù)此,李復(fù)興將折色銀分30 限,本色糧分三限,折色與本色分別立限,這便成為其他地方模仿的對象,如浙江便是如此,據(jù)康熙《嘉興府志》記載,浙江在順治年間,非每月設(shè)限,也沒有制造各戶的板串,致使不能及時完稅。 康熙初年,浙江模仿江南華婁的做法,一年分十限,每月一限,每限完納10%,一月又分3 小限,每限完納3.33%。依據(jù)限期,以戶為單位,每限設(shè)四聯(lián)版串,即四張相連的串票, 除作串根一張外, 每一小限一張串票,每月3 張。 一年十限,每戶共40 張串票,稱為“四十連板串”。納戶可以按每月三限,一限一限如數(shù)完納,也可以一次把一月三限的應(yīng)納稅額全完??傊?,模仿江南征稅以后,效果很好,以前各種弊端杜絕了,稅額得到及時完納。?

        康熙十年(1671年),趙昕為嘉定縣令,將“掛比”融入“十限截票法”,又將農(nóng)忙與農(nóng)閑的征收比例進行區(qū)別對待,農(nóng)閑時的份數(shù)加半,農(nóng)忙時的份數(shù)減半,使得這個征收法更加可行,康熙《嘉定縣志》載:

        康熙十年(1671)間,遵奉布政司條議,舉行截票,將額征之數(shù),以十個月為期,一月為一截, 一月之內(nèi)又分三限, 完如限者截票付之,即行免比,民皆遵守。第其法,當與掛比之法相表里,蓋掛比止較完而不較欠,前卯不完或后卯如數(shù), 亦可免責。 截票止較欠而不較完,前卯有欠,下卯即完本限而前欠之責仍不能免,一時窮民反不免生捱比受責之心矣。趙侯行截票而仍寓掛比之法,實為兩得。至農(nóng)忙荒月, 則寬其五六七月之半加于八九十月之中,舊糧臨比,許令續(xù)完,遲一日即寬一日之民力,尤稱便民。?

        總之,“十限截票法”, 即 “一月三限的十限制”,在當時似乎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康熙十一年(1672年), 劉培陽為沾化知縣,“催科十日一限,邑民不擾”?等等,因此不斷得到申明,要求切實推行,如康熙十三年(1674年),戶部“申明截票之法,時以江南有隱占、詭寄、包攬諸弊,吏胥豪猾積習相沿,特令通計該州縣田地總額與里甲之數(shù),均分辦糧當差,不許多占隱匿,苦累小民。 ”?截票法推行以后, 戶部認為取得很好的效果:“時江南有隱占、詭寄、包攬諸弊,積習相沿,百姓苦累,至是申明截票之法,諸弊悉除。 ”?在“一月三限的十限制”一片叫好的情況下,當時的江南總督于成龍要求江南各地切實推行, 其言:“州縣錢糧務(wù)要遵照禁革里排, 頒發(fā)限串, 令花戶自封投柜, 截票歸農(nóng)。 ”?在戶部、督撫大員極力推動下,十限制與各類票單捆綁推行成為賦役征收的軸心, 似乎效果很好,如康熙《常熟縣志》載:“查江南各屬田地山蕩灘涂等項名色煩多,科糧有至六七十則不等,是以刊布由單,款目冗細,鄉(xiāng)愚全不知曉。 臣經(jīng)詳明督撫,設(shè)立征收截票之法,計算每戶實征糧銀,分作十限清造截票,按月限完一分。于開征日預(yù)給便民限單,悉照由單編派數(shù)目刊列填寫明白,俾民曉然自知本名應(yīng)輸錢糧若干,依限完納,截票寧家,印官止將未截者摘比,事省而不致濫差,數(shù)清而不擾糧戶。第恐法久弊生,恭請勅行永遵者也……至康熙十三年(1674),奉旨畫一遵行。止摘催不截欠戶,不濫僉差,完欠井然,民無紛擾。 ”?

        “十限截票法”不僅不斷推廣,而且還在不斷完善,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政府出臺了較為完善的十限三聯(lián)串票:“(康熙) 二十八年(1689),申定截票之法。截票始于順治十三年(1656),一票而中分之,一給納戶,一存庫柜,每逢比較,察驗有票者免催,未截者追比,行之既久,奸胥或藉磨對為名, 將納戶所繳之票強留不給, 遂有已完作未完,多征作少征者。今定三聯(lián)印票,一存州縣,一付差役應(yīng)比,一付花戶執(zhí)照。征收數(shù)目,每票填寫,如州縣勒令不許填寫及無票付執(zhí)者,許小民告發(fā),以監(jiān)守自盜律科罪。”?又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令截票分別注明漕項地丁數(shù)目,毋許朦混征比?!?三聯(lián)截票是清代通行的票據(jù)制度, 雖然中間曾出現(xiàn)過二聯(lián)截票與四聯(lián)截票,但最終統(tǒng)一定為三聯(lián)截票,該票單制度一直沿襲到民國而未變。不管是二聯(lián)還是三聯(lián)以至于四聯(lián)截票,在清初,截票法始終與“十限制”同步推行。

        “十限制” 推廣還表現(xiàn)在滾單法推行之中,并不斷明確一年分為十個期限,一月又分三個小限。清代的滾單法,據(jù)筆者所知,在清代首創(chuàng)于順治八年(1651年),比截票法早兩年,順治八年(1651年),“蘇松巡撫秦世楨疏言八事:催科不許濫差衙役,設(shè)立滾單,以次追比。 ”此后地方官亦在不斷推行中,如“董鼐,奉天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武定州,除里長之役,更首先奉行滾單,州民最為頂戴。 ”又如“王育良,正黃旗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東阿縣,革單頭包攬之弊,創(chuàng)行滾單。 ”等等,例證也是很多,到康熙曾一度在全國推廣。“(康熙)三十九年(1700)設(shè)立滾單:滾單之法,或五戶或十戶用一單,于納戶名下注明田畝若干,該銀米若干,春應(yīng)還若干,秋應(yīng)還若干,分作十限,每限應(yīng)完若干。 給甲內(nèi)首名挨次滾催, 令民自行投柜,不許里長銀匠柜役稱收,一限若完,二限挨次滾催,如有一戶沉單不完不繳,察出究處?!薄皾L催之后,應(yīng)用摘比之法,錢糧以十分為率,大抵一月完一分,十日一限,務(wù)在先一日完銀,將本甲原催單填明完數(shù)同串繳署對明,戳用免比字樣,留其比串,只將原單次早發(fā)出,完不及者懸牌示比。 ”

        為了詳細了解“十限”制的具體內(nèi)容,現(xiàn)以黃六鴻和潘月山為例略加說明??滴醭跄?,“年十限,月三限”為國家法定制度,但黃六鴻在執(zhí)行過程中略有改動,其把“十限”變?yōu)椤熬畔蕖?,把月三限變?yōu)樵聝上蓿淅碛扇缦拢?/p>

        按定例夏稅不逾六月,秋糧不逾十月,至于開征, 早亦必得仲春, 而四月又值青黃不接,此民力甚絀之際也。 五月正當收麥插秧,六月天方炎暑,苦于刑撻,此又民時之所當念也。以定例,計之半,宜弛征停比之日。若必仰副考成,其在分別多寡,以并限乎錢糧。開征,每月上下二限共作一分,以十個月計之,上下二十限,共作十分,始于二月,終于十月,其間以二月找征正月二限一分; 五月止征上半月一限半分;六月止征下半月一限半分;而以五月下半月一限,并于七月共征一分半;以六月上半月一限,并于八月共征一分半;合之十月十分,止作十六限全完。

        接著黃六鴻又在其頒發(fā)的“比簿式”上開列期限如下:

        第一限,二月二分;第二限,三月一分;第三限,四月一分;第四限,五月半分;第五限,六月半分;第六限,七月分半;第七限,八月分半;第八限,九月一分;第九限,十月一分。

        根據(jù)上述史料我們知道黃六鴻第一步便是把一年的征收期限分為九限:自二月依次到十月,每月一個期限,其每限征收比額分配如下:二月20%(二分);三月10%(一分);四月10%(一分);五月5%(半分);六月5%(半分) ;七月15%(一分半);八月15%(一分半);九月10%(一分);十月10%(一分)。第二步便是把一個期限分為上下兩限,即一月兩限, 黃六鴻規(guī)定:“其限以初一至十五日為上限,十六日至二十日查拿,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比責。以十六日至三十日為下限,初一日至初五日查拿, 初六日至初十日比責。 ”在一月兩限中,上限交納的時間為初一到十五日, 下限交納的時間為十六日到三十日,每一限又分交納、查拿、比責三個步驟,其中上限的查拿、比責在下限中推行,而下限的查拿、比責則在上限中推行,循環(huán)往復(fù)。

        稍早于黃六鴻的潘月山, 則把清政府規(guī)定的“十限”變通為“八限”,月三限變?yōu)樵聝上?。其理由如下?/p>

        五月為插蒔之際,若不乘時勸課,必誤秋成。 今除詞訟照例停忙外,即丁田額賦,亦停五月。 但奉欽部有十月全完之限, 凡征收票簿,已于正月齊備。 遵例于二月開征,應(yīng)并正月共征二分,四月征銀分半,六月征銀分半,補足五月一分,以合十月全完之限。

        潘月山所定每限征收賦役比額如下: 二月20%、三月10%、四月15%、六月15%、七月10%、八月10%、九月10%、十月10%,共為8 個期限,一月一限。每月又分兩限,推行方式與黃六鴻所行完全一致,即“一分之中,再分上下兩限,排年依限行催,花戶依限上納。催納如限,截票免比。其限以初一至十五日為上限,十六日至二十日查拏,廿一日至廿五日比責。以十六日至三十日為下限,初一至初五日查拏, 初六至初十日比責。 其有已經(jīng)查拏,方始補納者,算入下限,本限不準免比。 ”

        二、從“十截版串”到“上下忙兩限制”的推行

        清代所立比限,是按類設(shè)限的,根據(jù)各地征收的賦役類別,主要有條銀、漕糧、南米、兵米四類以及各類雜項,因此出現(xiàn)了五花八門的串票,其中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政府統(tǒng)一所定的“年十限,月三限”,僅是針對條銀而言,而漕糧、南米、兵米等本色征收的串票,是另設(shè)期限征收。根據(jù)清初國家制度規(guī)定,條銀征收為年30 限,加之漕串、南米串、兵米串等,每納戶年交納期限往往達到40限以上,出現(xiàn)了“一年四十卯”和“三日一卯”的現(xiàn)象,所謂的“卯”,就是指交納的期限,而期限設(shè)置過密,會大大增加了納戶的輸納成本,納戶按限交納,每限輸納都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交納費用,期限越多,費用就會越大,其費用主要由比費、火耗費、封費、運輸、盤纏、守候、誤工等構(gòu)成。

        就比費而言,每一限皆有“交納、查核、比責”三個步驟, 每個步驟都要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完成,這些費用皆由納戶負擔,不僅如此,在這些步驟中都會產(chǎn)生勒索或固定潛規(guī)則費用, 這在清初地方官員的奏折中有大量的反映, 現(xiàn)以浙江為例,略加說明。如康熙二年,浙江總督趙廷臣言“比費”的類別有6 種,即“有坐管經(jīng)承之費,有坐差摘追之費,有奔走赴比之費,有守候應(yīng)比之費,有轉(zhuǎn)限寬比之費,有倩人代比之費”;康熙十年,閩浙總督劉兆麒言浙江的“比費”主要產(chǎn)生于書役、皂隸與押差三類人中:“書役要卯錢,皂隸要打錢,科索不休。 復(fù)增押差一項,到里詐酒詐銀,費輒計兩計十,押牌未了,復(fù)有押簽,押簽之外,復(fù)拿違限。凡責差人皆是見年出銀雇倩, 若無數(shù)兩不能支持一卯,此乃官比,役詐之累?!笨傊?,每限的“比費”驚人,出現(xiàn)了“非二三兩不能過一卯”或謂“非三四兩不能過一卯”的普遍現(xiàn)象,故期限越密,比費就越多,甚至出現(xiàn)“少完亦責,多完亦責”等弊端。

        就火耗費、封費而言,在明清兩朝,納戶納銀之前, 皆要提純銀色, 以符合國家稅銀的銀色標準,而提純銀色的工作,是由各州縣設(shè)立的銀匠來完成,故納戶投銀入柜之前,需到銀鋪估色提純,再由銀鋪秤銀入封,每戶一封,并在封面上“鈐用私記”,納戶不得私自拆開,然后以封入柜。這個交納程序,使得每戶納銀時,其銀兩皆要過爐提純,產(chǎn)生火耗費,若不過爐,則需“估折”,即按折率交納,不僅如此,官吏利用銀匠封銀這一環(huán)節(jié),開始與銀匠聯(lián)合作弊,致使“銀色恣意估折加耗……封封重勒,戶戶私加”,康熙中期,張?zhí)┙辉H自觀察了紹興等府納戶赴銀鋪秤封的過程, 發(fā)現(xiàn)銀鋪在給予納戶“封令”時,常常利用“封令”之權(quán)進行勒索,而王又槐則說出了用錢代銀交納時的弊端更多,即“向來銀匠不過多索火工,克估銀色,今則收銀核錢,收錢復(fù)核銀,高下其手……多收票錢,家人等從中分用,層層剝削,愈取愈多”??傊?,期限越多,納戶過爐提純銀色的次數(shù)越多,所需封銀的“封”越多,“過爐”、“封數(shù)”與期限的多寡一一對應(yīng)。 期限越多,火耗費、封費越多。

        就運輸、守候、盤纏、誤工等費而言,在清代,各類賦役皆是“按戶按限設(shè)串”,每設(shè)一限,納戶便需進城或到倉交納一次, 在這個過程必然產(chǎn)生運輸、盤纏、守候、誤工等費用,尤其在本色交納過程中,這種情況更為普遍。就漕糧而言,中央規(guī)定“三限”納完,一月一限,但到地方上,情況比較復(fù)雜,在清初時候,常常會加倍增加限期,如潘月山等規(guī)定漕糧分6 限納完,兩月完成,一月三限,每限設(shè)一串票。至于條銀,在清初,中央統(tǒng)一為年30 限,加上南米、兵米及各類雜項的征收,便出現(xiàn)了“一月六卯,限勤期廹,四鄉(xiāng)之民仆仆道路,公私咸誤”的普遍情形。總之,在清初,將各類賦役交納期限加總,按制度規(guī)定,納戶每月需6 次進城納銀或到倉納米,每五天需交納一次賦役,離城近者,或許可以應(yīng)對,離城遠者,就苦不堪言了,進城、交納、返回非數(shù)天不可,因交納時人數(shù)眾多,加之收役書吏刁難勒索,往往需排隊等候數(shù)天,才能將銀米上納。如此一來,納戶整年整月整天除了辦理交納賦役之事,干不了其它任何事,要么在交納賦役的路上,要么在城里辦理完納賦役的手續(xù),在這期間,納戶需要支出運輸、住宿、飯食等費是巨大的,尤其是誤工費,更是難以估算,甚至會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上述情況,通過歇家等專業(yè)包攬人進行納稅便在所不免。

        總之,期限越多,若納戶不經(jīng)過中間包攬而親身輸納,會產(chǎn)生自身無法負擔的費用,納稅成本會是稅額的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 于是減少限期和減少“票的張數(shù)”成為后來賦役征收改革的重點,這集中反映在“十截串”的推行與兩限制三聯(lián)串票的確立過程。

        對于上述期限過密造成的問題, 地方官員完全清楚,早在康熙初期,莫大勛為嘉善縣令時,就采取了靈活的設(shè)限方法來應(yīng)對僵硬的統(tǒng)一制度。莫大勛,江蘇宜興人,康熙八年(1669年)始任嘉善縣知縣,康熙十四年(1675年)卸任,《嘉善縣清賦平役新書》載莫大勛做法如下:

        錢糧皆屬民膏,多科少派積弊,屬民且淳頑各異,完欠不齊, 必設(shè)立清單,畫一輸納方為民便,擬凡三兩以上者,應(yīng)分為三十限,十個月,每月三限。 三兩以下者,應(yīng)分為十限,十個月,每月一限。不及一兩者,應(yīng)分為四限,每季一限。 并應(yīng)限定日數(shù),每日兩區(qū),如本縣第一區(qū)下保東、第二區(qū)下保西定于初一日、十一日、廿一日來完。 第十九區(qū)奉四北、第二十區(qū)胥五定于初十日、二十日、三十日來完。 如月小無三十改同廿九日,完糧者于是日至,柜書、圖差俱以是日至。 一月僅三日,十個月僅三十日耳。

        據(jù)上述史料,莫大勛依據(jù)納銀額分別設(shè)限,年納銀超過3 兩的人戶,分30 限交納;年納銀一兩以上三兩以下的人戶,分十限交納;年納銀1 兩以下的人戶,分4 限交納。 而且在比較時,采取的是定限分區(qū)的方法征稅,使得比限顯得有序。又康熙二十年(1681年),浙江臺州太平縣在推行均田均役時,實行“每月一比”而非“一月三限”,效果很好,即“由是審圖編甲,立戶以三千三百畝為一圖,一圖凡十甲,一甲凡十戶,仍每年輪出一甲為管催記串之役,每甲十戶,每戶約該銀二兩,分作十限全完,每月一比,各戶投柜充滿二錢者,即寧家免比,自是糧皆于本年報完。”山東齊東縣,“征收舊例,一月分為三限,一限僅有十日,甚至五日一比,里長、單頭疲于奔命”,針對上述問題,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時,知縣余為霖“改為一月兩限。 ”再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海州知州王帝臣推行的是三限制,即“設(shè)板串,每戶根串后有連三執(zhí)照,銀數(shù)分作三限,令民依限輸納,經(jīng)胥照數(shù)截照。 ”這與當時全國統(tǒng)一推行的“一月三限”相差甚遠。

        總之,以江南年30 限制為樣板的十限制(每1 大限含3 小限),推之全國,問題日益嚴重,早在康熙初期,許多地方督撫大臣,就開始質(zhì)疑該制度的合理性,如康熙十八年(1679年),江南巡撫慕天顏言:“凡州縣比較,大率十日一限,舊欠拘比之里甲,即新征赴限之糧戶也。 假使每日輪比,一年則十日中止一日空閑而九日應(yīng)比矣。 鄉(xiāng)城躑躅接踵匍匐公堂,將何日寧家力農(nóng)乎”??滴醵辏?684年),江南巡撫湯斌亦言:“州縣比較,大率十日一限,假使每日輪比,一年(旬)則十日,僅三日空閑,而七日赴比矣。近城附郭,猶得稍息,其窮鄉(xiāng)僻壤,奔走道途,匍匐公庭,欲求盡力農(nóng)桑不可得已。 ”

        不過,慕天顏、湯斌等人奏疏沒有起到實質(zhì)性的效果,清代不僅繼續(xù)推行“一月三限”的十限制,而且還弄出個滾單制來配套推行,為了減少限數(shù),地方官員在沒有觸動“十限制”情況下,推出了“十截版串”,以便將限數(shù)死死規(guī)定為“十限”,廢除“一月三限制”。 所謂“版串”,是相對“活串”而言,在“活串”上,人戶姓名與納銀數(shù)額是由柜書手工填寫,而“版串”是將人戶姓名與每限納銀數(shù)額以刻印方式印在串票,不能涂改,形成“呆數(shù)”,一旦納戶截走了“完票”,便表示該戶該限已經(jīng)完納,無需比對完欠, 大量節(jié)省查欠成本。 所謂的“十截版串”,就是由一張“票根”加十張“完票”而形成的一聯(lián)十一張的版串,在這種串票推行之下,一納戶可以按一月一限一分的數(shù)目交納, 也可以一次性完納兩限、三限以致十限的稅額,交納時,比較靈活,打破分限交納的痼弊,石成金言“十截版串”最終目的是:“便官吏之不分限催科耳”。

        “十截版串”與“年十限、月三限制”相比,除了節(jié)省大量的查欠成本外,其還有兩大優(yōu)勢,一是大大減少了限數(shù), 原先是年30 限, 現(xiàn)在限定為10限, 限數(shù)的減少必然大大減少納戶在交納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各種費用;二是大大減少串票的數(shù)量,制作串票是要成本的,這些成本由納戶自行承擔,在一年30 限下,若推行三聯(lián)串票,一納戶年需90 張票,而“十截版串”只需11 張,減少了89 張,若以每張5 文計算, 僅此一項就可減輕每一納戶445文的負擔。關(guān)于“十截版串”的特點與優(yōu)勢,在石成金《傳家寶全集》有詳細記載。

        “十截版串法”的目的是減少限數(shù)、減少票數(shù)以及便于查欠,有其成本優(yōu)勢,正因為如此,早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郭琇在蘇州吳江縣推行“十截版串法”,取得很好效果,同治《蘇州府志》載:“琇造十限版串,戶為一連,令民依限自輸……由是民無雜費,而銀恒得全輸”,不過郭琇的“十限版串”不僅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響應(yīng),且當時地方官也多有非議,認為“版串”限制了限數(shù),致使每限銀數(shù)煩重,如康熙二十年(1681年),袁國梓在嘉興府反對版串,提倡“一月三限制”,即“且恐設(shè)板串,則銀數(shù)煩重難完,故又分一月三限以紓其力,則輸將易便。 ”故“十截版串法”在康熙初中期沒有大規(guī)模流行。

        然而,到康熙晚期時,情況開始發(fā)生改變,很多地方督撫官員開始公開支持州縣官員靈活設(shè)限,支持減少限數(shù),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川陜總督鄂海言:“若額糧數(shù)少, 分作十限, 未免繁瑣,或一年兩限三限,隨地酌行分數(shù)一定,使百姓皆得從長設(shè)處,民力從容,拖欠者少矣。 ”而徽州休寧縣遺存一份 “康熙五十五年的欠稅催征限單”,其背景是“(康熙)四十六、七(1707、1708)并五十年(1711)未完丁地錢糧,不準蠲免,作速嚴追完報”,這份“欠稅催征限單”內(nèi)容如下:

        休寧縣正堂加一級趙□□, 上曰明白回奏事,奉布政使司張信牌開、總督部院赫、安撫都院梁憲行開,準戶部咨覆四十六、七并五十年未完丁地錢糧, 不準蠲免, 作速嚴追完報。 仍出示通行曉諭,毋再觀望違延等因。 奉此為照,節(jié)年錢糧部限本年五月初十日限滿,合行立單勒催,為□□七甲糧戶知悉,遵照本縣設(shè)立單開銀數(shù),依限完納,每逢卯日親赍限單赴縣聽候查比,如不足限,定行重責,仍□□足,決不寬恕,□單□□??滴跛氖吣攴?,二十二都九圖甲共該完銀二十兩二錢一分。

        四月十六日該完銀二兩二分,

        四月二十六日該完銀,

        五月初六日該完銀,

        五月十六日該完銀,

        五月二十六日該完銀,

        六月初六日該完銀,

        六月十六日該完銀,

        六月二十六日該完銀,

        七月初六日該完銀,

        七月十六日該完銀。

        右仰二十二都九圖準此, 康熙五拾五年

        據(jù)該單內(nèi)容, 是依據(jù)當時休寧縣催征慣例開的,即“遵照本縣設(shè)立單開銀數(shù),依限完納”,據(jù)此單, 當時休寧縣沒有按月設(shè)十限, 每月又設(shè)三小限,而是設(shè)四大限,一月二限或三限,共十限。顯然相對于按月設(shè)十限, 一月又設(shè)三小限的標準十限制而言,其將限數(shù)減少了三分之二。 康熙晚期,吳縣人顧祖鎮(zhèn)將“十截串票”推薦給康熙帝,康熙帝認為此法甚好,于是命令全國推行此法,但是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安徽巡撫徐本堅決反對此法,要求推行靈活的分限數(shù),其理由如下:

        花戶完糧,從前準科臣顧祖鎮(zhèn)條奏,用十截串票,宜行停止。 查民間納糧,向用三聯(lián)串票,征收無論多寡,聽其自便。若必限定十截,花戶不足一分之數(shù), 即不能掣票, 或一截有余,勢必將余銀扣回,花消拖欠,況分厘小戶,若概分十截則每票僅止毫忽, 奸猾之吏覺數(shù)目零碎,改換飛灑,百弊叢生,請仍用三聯(lián)串票,以杜抽換之弊。

        依據(jù)徐本所言,“十截串” 的弊端主要在于限數(shù)太多,過于死板,致使零星小戶每限納銀數(shù)額過少,數(shù)目零碎,甚至無法秤量,這些納戶為了降低交納成本,在書吏們的幫助下,將其并入大戶之中交納,出現(xiàn)了“改換飛灑”等各種弊端,這些弊端會弄亂征稅依據(jù)的實征冊等, 最終會導致政府財政虧空。由于在“十截串法”下,上述情況是普遍存在的, 故清中央政府采納了徐本的建議, 開始取消“十截串法”。 《大清會典則例》 載:“(雍正十一年1733)議準,十截串票,銀數(shù)多寡難以豫定,且拆封盤察亦難核算,徒開胥吏飛灑弊端,例應(yīng)停止,仍照舊用三聯(lián)串票征收。 ”從徐本所奏的內(nèi)容與《大清會典則例》所載的內(nèi)容來看,“十截串法”所引發(fā)問題有:納數(shù)零碎、統(tǒng)計困難、易于出現(xiàn)飛灑等弊端。

        康熙晚期至乾隆初期, 順莊法開始有規(guī)模推行,而順莊法核心是“的戶納稅法”,“的戶納稅法”導致了零星小戶大量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期限不能過密,否則每戶每限所納數(shù)目過于零碎,故上述徐本所言的“十截串”的弊端,主要是講期限過密的弊端,據(jù)筆者所見文獻,清代每畝稅額甚微,在江浙不過二錢,而其它地區(qū)多在一錢之下,而清代浙江一帶的普通之家,多在10 畝左右,故普通的戶(納戶),其稅額一般不超過2 兩,這從目前遺存的易知單、滾單、串票等來看,每納戶的稅額,3兩者以上者鳳毛麟角,多數(shù)在1 兩至2 兩之間,而數(shù)錢數(shù)分者也占相當比例若一年分10 次或30次交納,確實過于零碎,難以統(tǒng)計,問題多多,交納成本過大。

        行“十截版串”與“三聯(lián)串票”之爭,其核心是圍繞堅持推行“十限制”還是變更為“各地自行靈活設(shè)限”而展開的,如上述徐本言:“三聯(lián)串票,征收無論多寡,聽其自便”,這道出其反對“十截版串”目的是要求各地靈活設(shè)限,減少限數(shù)。 而石成金在《錢糧愚見》一文,詳細論述了“十截版串”與“三聯(lián)串票”的優(yōu)劣,其最后目的是為推行“各地自行靈活設(shè)限”張本。 他認為“十截版串”弊端有三,一是制度死板、交納滯凝、統(tǒng)計稽查困難、守候成本高昂,就制度死板而言,其言:“今依十限之法行之,是額銀一兩,每限預(yù)先注定完銀一錢。 完多完少,皆難入柜?!币簿褪钦f,按此制度,必須嚴格遵守一限一分的完, 不許多也不許少, 否則無法上納。 除了制度死板外,“十截版串” 所引出的問題有:交納滯凝,守候成本高昂、統(tǒng)計稽查困難等,其言:“若依預(yù)先造定呆票, 臨完之時, 印票面十萬張,堆積如山。 雖各分圖甲出,管票之人必先逐戶細查,逐張細檢,揭至若干張,尋至本戶姓名,方才裁票給發(fā)。 略或眼鈍揭過,從頭另又查起。 完一戶錢糧,即有完二三十戶時功夫。倘遇征收正殷之際,人眾擁擠,令民守候半日、一日甚至次日,才有印票?!倍敲肯薅家馐茔y匠、柜書、衙役等盤剝,即“其間,銀匠之偷竊,雜用之耗損,煩費甚殷”,限數(shù)越多,盤剝越多。 三是串票數(shù)量過多,工本費高昂,石成金言:“預(yù)造十票之紙張,書算甚是紛繁……印官又不肯給俸銀買備以應(yīng), 勢必指稱書工紙張,藉端派民……更有零星小戶,幾錢幾分者,一例悉造十票?!毕鄬τ凇笆匕娲?,“三聯(lián)串票”核心優(yōu)勢是制度靈活, 各地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自行靈活設(shè)限,石成金言:“各圖花戶完納錢糧,隨其數(shù)之多寡,聽憑隨時交納”,又言:“譬如某戶額銀若干,有余者,即自為一次二次完納,亦不嫌其減?;蜇毞Σ蛔阏撸O(shè)措之銀,不拘多寡,即自為十余次完納,亦不厭其繁。 惟以完額為主,何必定計于其限幾次耶。 ”

        雖然在表面上,徐本、石成金等人強調(diào)的是廢除“十限制”,主張推行“各地自行靈活設(shè)限制”,實際上則是要求大幅度減少期限數(shù)量,以便與“的戶納稅法”相配套,如石成金主張“宜約分三限”:“予意于每年二月開征,二月三月為初限,各納戶于額銀約完三分之一。 其四月一個月,留為余暇,查比欠戶。 吾揚風土,五、六、七月,農(nóng)忙之際……此三個月,不論錢糧多寡,一概停征。 至八月九月為二限,約完三分之二。 至十月十一月為末限,即令十分全完。其十二月一個月,留為余暇,查比欠戶。 ”據(jù)此,石成金建議年設(shè)三限制。 又如徐本,于雍正十年(1732年)上任安徽巡撫,十一年(1733年)六月上奏要求廢除“十截串”,推行“各地自行靈活設(shè)限制”,但在得到皇帝許可后,便鼓勵安徽各地推行“上下忙兩限制”,從十限變?yōu)閮上?,?jù)徽州文書《乾隆休寧黃氏〈家用收支賬〉》記載,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到乾隆八年(1743年)這11年間,黃氏交納賦稅皆是一年分兩次交納,上限四月完納,下限十月完納,這說明,至少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起,休寧縣已經(jīng)推行了“兩限制”。徐本所設(shè)的“兩限制”,后來成為安徽的慣例,到道光時不變,陶澍言:“安徽省每年額征丁地等項正耗錢糧,例限上忙四月完半,下忙十月全完”。 不過必須指出,徐本并非是開啟“上下忙兩限制”的先行者,早在康熙九年蕭山知縣鄒勷曾推行過“兩限制”,即“各甲之花戶止令其遵依四月完半,十月全完之部限,陸續(xù)完納即便了事。 ”顯然,“上下忙兩限制”源自于戶部對各地方政府完納稅銀而設(shè)的期限。后來,“上下忙兩限制” 具體內(nèi)涵如下:“地丁銀每歲分二季征收,春二月啟征,四月完半,謂之上忙;秋八月啟征,十月全完,謂之下忙。 ”

        在徐本等人努力下,“十限制” 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取消,雍正十三年正式推行“各地自行靈活設(shè)限制”,《欽定皇朝文獻通考》載:

        (雍正)十三年(1735),寬征收錢糧之限,定例地丁錢糧二月開征,五月停忙,八月接征,十一月全完。 又以物土異,宜樹藝谷麥紡績絲布收獲成就早晚多寡,各省不同,令督撫按照地方情形酌量征收, 不必拘定四月完半之數(shù),至花戶錢糧在一兩以下者,皆系生計不足之人, 如完不足數(shù), 即緩至八月接征全完,其力能完半者聽。

        上述史料主要講了三點。 一是依據(jù)農(nóng)耕生產(chǎn)特點以及春節(jié)的特殊性,要求一月、五月、六月、七月、十二月這五個月不許征收賦役,在余下的7 個月中,地方政府可以根據(jù)各地具體情況靈活設(shè)限。二是對于一兩以下者的零星納戶, 二至四月的征收份額可緩至八月征完,征一半也可以,即鼓勵地方政府根據(jù)各戶納稅額分類制定期限。 三是將全年完稅分為上半年與下半年兩大部分,具有“上下忙兩限制”的基本精神。

        總之,不管是地方官員還是中央,自康熙晚期以來,減少期限數(shù)量逐漸成為了共識,其中“上下忙兩限制”開始在各地流行起來了,如同治《攸縣志》載:“乾隆四年(1739)遂詔攤地丁銀入田畝,永為例,海內(nèi)便之,計每歲上忙下忙,惟正之供,簡而不煩。 ”而到嘉慶七年(1802年)時,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載:“嘉慶七年(1802)已行板串之法,每戶應(yīng)輸之數(shù)分上下忙,刻印串票”,諸如此類,在方志記載中十分豐富。

        雖然“上下忙兩限制”在地方志中屢有記載,但通令全國推行卻是嘉慶二十年(1815年),據(jù)內(nèi)閣檔案記載,嘉慶二十年(1815年)六月,“戶部奏請,嗣后令直省督府一體督飭藩司,自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為始,于州縣每年應(yīng)征上下忙錢糧,其上忙應(yīng)四月完半者限五月底, 六月完半者限七月底,下忙俱限十二月底截清。 ”由于在此之前,各地已經(jīng)流行“上下忙兩限制”,故當此制度強制推行于全國時,很快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帝稱:“各省征收錢糧,自戶部奏明截分上下兩忙期限,各省均有成效”。 陶澍則言:“嗣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奉部議行,各省每年額征正雜錢糧,分限上下兩忙催征截清”,顯然陶澍是誤將嘉慶二十年記成了嘉慶二十二年。

        隨著嘉慶二十年(1815年)通令全國的推行“上下忙兩限制”后,各地督撫,在活串與版串之間搖擺不定,不過,從活串與版串之間爭論來看,“上下忙兩限制”在多數(shù)地方得到切實推行。如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浙江布政使伊什扎布素下令,征收錢漕一律用兩限版串。

        通飭各屬,一律改用版串,其有向用活串者,嚴行禁止。 自嘉慶二十五年(1820)春征起,于未經(jīng)開征之先,按照實征冊造具上下忙版串,將各戶名下應(yīng)完銀數(shù),分為兩票,如正耗銀一兩者,各半分,填于串票內(nèi),注明上忙應(yīng)完銀五錢,下忙應(yīng)完銀五錢。杭嘉湖三府屬漕糧定例冬完,不分上下忙,亦即按戶造定版串,銀數(shù)米數(shù)均大書刊刻,預(yù)先用印存署,糧戶完納時,由柜書按戶登簿送署截給外,如此認真妥辦,不特未完之戶易于按串摘催,即重征涂改情弊亦可不禁而自絕矣。

        參考《石倉契約》中所收錄的串票,在浙江松陽縣,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后的上下忙版串、以及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二年(1886年)、十三年(1887年)、十六年(1890年)、十七年(1891年)、十八年(1892年)、二 十二年(1896年)、二十 五年(1899年)、二十六年(1900年)、二十七年(1901年)、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一年(1905年)、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四年(1908年),甚至于民國元年(1912年)等延續(xù)時間較長的上下忙版串,浙江麗水學院畬族文化研究所所藏的同時期松陽縣的串票亦是上下忙版串??梢酝茰y,松陽縣在清末一直推行的是上下忙版串,而在其相鄰且同屬處州府的云和縣,所推行的既有版串又有活串, 隨著不同縣令的位蒞而交替使用。云和縣情況,可以代表浙江各州縣的基本情況,從我們收集到浙江串票(執(zhí)照)來看,活串、版串皆有,活串更多一些,但不管是活串還是版串,自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后,浙江省基本上執(zhí)行的是“上下忙兩限制”。 目前,我們從《石倉契約》第一、二輯中只發(fā)現(xiàn)嘉慶十八年(1813年),松陽縣闕松奎戶遺存了3 張稅銀執(zhí)照,也就是說該年松陽縣至少推行了3 限制, 而在我收藏的10 萬余件浙江契約文書中(沒有整理完),偶爾能見到某年某戶的串票達3 張以上的情況, 但為數(shù)甚少。

        三、“上下忙兩限制”的變異

        不管是文獻記載還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遺存串票(執(zhí)照), 雍正以后基本上推行的是“上下忙兩限制”,但也有一些地方并不尊崇“上下忙兩限制”,而是采取了相當靈活的比限制來催征, 其中安徽歙縣便是典型案例,目前歙縣遺存的執(zhí)照(串票)近千張,其中一戶達10 張以上的人戶有7 戶(具體見表1 的資料來源), 時間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開始至咸豐十年(1860年)為止,這對我們分析串票和限期數(shù)提供了極佳材料。一般而言,某戶某年的1 張串票便代表1 個限期, 某年某戶有7 張串票便代表該年至少是分7 限征收, 其它可以此類推,因遺存很難保存完整,故根據(jù)某年某戶遺存多少張串票來確定的期限數(shù), 顯然還是不能明確確定的,但至少可確定其最少的限數(shù)。

        上述7 戶的執(zhí)照(串票)情況,筆者已經(jīng)統(tǒng)計為表格,但此表格長達10 頁,為了節(jié)省篇幅,在此省略,依據(jù)上述7 戶執(zhí)照遺存情況,我們至少知道以下幾點。 一是歙縣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前,折色銀與本色米(南米)分別立限征納,折色銀部分的串票叫“地漕執(zhí)照”,本色米部分的串票叫“南米執(zhí)照”,至少自道光十六年(1836年)開始,折色銀與本色米合在一起立限征納,其串票叫“地漕南米執(zhí)照”。地漕、南米分幾限交納,方志中沒有任何記載,但從道光十五年(1835年)方玉文戶遺存串票來看,南米至少分為兩限。 二是咸豐初期,如咸豐二年(1852年)至咸豐四年(1854年),歙縣曾一度將地漕、南米并為1 限交納,即將原來分為2 限的交納數(shù)目并在一張串票上交納, 至于對交納數(shù)額很少的人戶而言,并為1 限交納,似乎是常態(tài),如江積通戶,全部是每年只有1 張串票,即每年納1次錢糧。 四是,縣令不同,其推行限數(shù)常常不同,尤其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這種情況非常明顯,自二限至七限不等,為了將情況說得更加明白,我將某戶某年擁有串票超過3 張的情況列為表1。

        據(jù)表1,至少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來,地漕銀交納的期限不止2 限,每張執(zhí)照(串票)代表的是一個期限,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汪興戶,其地漕執(zhí)照有4 張,而地漕、南米合并一起交納執(zhí)照有3 張, 這是以前沒有見到的奇特設(shè)限方式。 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歙縣沒有見到某戶某年超過2 張串票(執(zhí)照)的遺存,說明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以后,歙縣也開始嚴格按“上忙下忙兩限制”征收賦役。

        實際上,依據(jù)具體情況而更改“上忙下忙兩限制”的州縣,絕不止歙縣一縣,如乾隆年間,何璘說湖南:“其征比,或立五限七八限,州縣各隨時地所宜”。而將上下忙并為1 限征收的地方,也為數(shù)不少,如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大竹縣民人胡澤裕、冷希燕赴該衙門控稱,該縣知縣征收丁糧銀兩,不分上下兩忙,責令一季輸納,每兩征錢一千六百八十文”;又“咸豐九年(1859)間,商城縣知縣忽改征收定例,將上下兩忙錢糧并為一征,每屆二月初旬,糧差催比,勒令全完”;又自同治五年(1866),整個甘肅不分上下兩忙,“楊岳斌奏,甘肅歲征額糧……甘肅地方瘠苦,軍民乏食,自酌征折色而后,公私交困,儲峙一空,民賦軍糈,兩受其弊,自應(yīng)迅復(fù)舊章,以圖補救。著照該督所請,自同治五年(1866)起,額征正耗糧石,仍歸本色,并不分上下兩忙。 ”再如同治元年(1862年),在曾國藩、 沈葆楨等推動下, 江西納銀推行上下忙兩限制,納米則推行三限制,即“地丁分為二限,自開征至當年年底止,按照定價征收……漕米分三限,各就地方收成遲速, 酌定開征日期, 以一個月為一限”等等,此類史料很多,恕不一一列舉。

        表1 清代安徽歙縣遺存的執(zhí)照數(shù)額年超過2 張的人戶統(tǒng)計表

        四、結(jié)語

        自明代中期設(shè)立“比限”以來,“比限制度”便是明清州縣賦役征收的軸心, 各地方都是依據(jù)比限的督催、交納、查核、追征四個程序來組織賦役征收,每個程序都對應(yīng)著相應(yīng)的組織系統(tǒng),由此形成了督催、交納、查核、追征四大賦役征收系統(tǒng)。為了有效推行比限制度, 防止賦役征收過程各種弊端,地方政府開始建立起票單制度體系,為了明確各納戶應(yīng)納賦役數(shù)額以及防止私派、 暗加等弊而建立了“納稅通知單(由貼、由單等各類名色)系統(tǒng)”,其對應(yīng)著“督催體制”;為了迅速查核欠數(shù)以及防止侵吞、挪用等弊而建立了“截票(串票、執(zhí)照等各類名色)系統(tǒng)”,其對應(yīng)著“收納體制”;為了明確追征的對象以及防亂征、多征而建立了“追征單(滾單、火票等各類名色)系統(tǒng)”,其對應(yīng)著“追征體制”。 由于票單制度包裹于比限制度之中,因此這個系統(tǒng)的建立,強化了以“比限”為中心所構(gòu)建的賦役征收體制,即督催、收納、追征三大征收體系愈加強化,人員系統(tǒng)分工更加明確。

        在清代,比限制度的流變,典型反映了國家制度設(shè)計與地方實踐之間的沖突、調(diào)整、適應(yīng)與修改的過程,清初的“年十限、月三限”制度,僅僅是依據(jù)納稅效果而定, 而沒有考慮納稅成本以及交納的便利, 這注定了該制度很難在全國真正持久地開展起來, 各地方會依據(jù)各地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與修改。 期限設(shè)置數(shù)量深刻影響了賦役征收的成本與效果, 期限設(shè)置過密會導致納稅成本高昂等諸多問題,清代比限設(shè)置有一個從密到疏的過程。從中央規(guī)定來看,起初為年30 限制,后因推行“十截版串法”而變?yōu)槟?0 限制,再從年10 限制變?yōu)椤案鞯刈孕徐`活設(shè)限制”, 雖然該階段各地期限數(shù)目不一,但基本都少于年十限制,其中“上下忙兩限制”開始流行起來,并于嘉慶二十年定為法定比限制度。 雖然多數(shù)地方推行的是中央所規(guī)定的制度,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州縣,根據(jù)賦役征收中的利弊得失而不斷修正中央制度, 甚至對不合理的中央制度進行拋棄,如康熙九年,浙江蕭山縣就曾推行兩限制,顯然是對年30 限制的否定行為,但演變到最后,卻成為全國通行的制度。

        注釋:

        ①《欽定大清會典》卷一一《戶部·權(quán)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 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126 頁。

        ②梁方仲:《梁方仲文集》,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 頁。

        ③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21 頁。

        ④?康熙《常熟縣志》卷九《徭役》,《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1 冊,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第158、158~159 頁。

        ⑤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四七六《白登明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968 頁。

        ⑥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八《食貨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9 冊,第4 頁。

        ⑦光緒《文登縣志》卷七下《名宦一》,《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368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31 頁。

        ⑧吳熊光:《伊江筆錄》下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7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 頁。

        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三六《戶部·田賦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1 冊,第120 頁。

        ?乾隆《金山縣志》卷六《田賦二》,《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05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 頁。

        ?康熙《嘉定縣志》卷七《賦役上·條編征比》,《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第7 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567 頁下。

        ?咸豐《武定府志》卷一九《宦跡志·劉培陽》,《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21 冊,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 頁上。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田賦考二·田賦之制》,《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 冊,第32 頁上。

        ?《欽定皇朝通志》卷八三《食貨略三·賦役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5 冊,第215 頁下。

        ?于成龍:《于清端政書》 卷七 《兩江書·興利除弊條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8 冊,第740 頁上。

        猜你喜歡
        康熙期限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康熙:陽剛雄健
        中華詩詞(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8
        婚姻期限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35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gòu)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wǎng)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企業(yè)會計檔案保管期限延長之我見
        我們的約定沒有期限
        勞動合同期限有幾種?
        亚洲男人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av免费在线| 免费一级国产大片| 国语自产啪在线观看对白| 国产91精品高潮白浆喷水|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米奇小说|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日本少妇被爽到高潮的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a级毛片又大又粗又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男男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内a∨免费播放|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国产91成人自拍视频| 人妻av有码中文字幕| 痉挛高潮喷水av无码免费| 国产免费一级高清淫日本片| 久久夜色精品亚洲天堂| av大全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综合| 亚洲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成人av影院|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97久久久一区二区少妇|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不卡|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成人黄色片久久久大全|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日本黄色影院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成人a在线观看| 久久这黄色精品免费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