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維 鐘文祥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惠州 516001)
脊髓損傷是臨床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骨質疏松是脊髓損傷后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年來,隨著老年人口數(shù)量以及交通、工程等事故的不斷增加,脊髓損傷的發(fā)病率有了明顯上升,臨床對其繼發(fā)骨質疏松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藥物治療是脊髓損傷激發(fā)骨質疏松治療的重要手段,羅蓋全作為常見的治療藥物,在臨床上有著較為廣泛地應用,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單一用藥的效果不理想[1]。有研究認為,機械應力被認為是促進機體骨形成的重要因素,機械應力是刺激骨形成和改造的關鍵性因素[2]。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是施加機械力的主要方式,針對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效果如何,是近來臨床研究的重點。本研究納入100例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患者至樣本,通過對早期康復訓練聯(lián)合羅蓋全的治療效果展開分析,取得了理想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癥的患者進行研究,均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6.32±5.47)歲;脊髓損傷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02±0.25)個月;Frankel指數(shù)分級A級31例,B級19例。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6.19±5.35)歲;脊髓損傷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05±0.27)個月;Frankel指數(shù)分級A級29例,B級21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對照組和觀察組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腦部MR或CT診斷明確為脊髓損傷;(2)Frankel指數(shù)分級[3]A-B級;(3)簽署知情同意書;(4)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2)合并老年性骨質疏松、營養(yǎng)不良、其他慢性病等其他惡性腫瘤等導致骨質丟失疾??;(3)合并妊娠期或哺乳期者;(4)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存在認知障礙者;(5)依從性不高者;(6)基本資料不全者。
2 方法:對照組單純采用羅蓋全治療:口服羅蓋全,1次/d,每次1粒。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早期運動康復訓練。(1)擺放體位:正確、合理地對體位進行擺放。早期階段,以仰臥位為主,仰臥時背部墊厚海綿床墊。定期翻身,減少壓瘡,翻身動作輕、慢,絕對避免骨折部位旋轉、側彎、屈、過伸情況發(fā)生。合理地擺放四肢,做到屈、伸位交替擺放,尤其踝關節(jié)夜間穿T 型鞋,保持踝關節(jié)90°功能位。(2)呼吸系統(tǒng)感染預防:對患者的肺背區(qū)域輕輕叩打,鼓勵患者盡量咳嗽。堅持“深度吸氣-緩慢呼氣”的原則,進行深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3)感覺刺激輸入鍛煉:使用軟毛刷,對癱側肢體或損傷平面以下皮膚進行刺激,30min/次,2次/d。(4)癱瘓肢體主被動運動:患者四肢均進行主被動運動,尤其是對于肌力殘存患者,要鼓勵進行主動運動。加強健、癱肢體的肌力、運動功能訓練。每天訓練≥2 次,視患者具體情況控制好訓練的量,一旦患者感到疲勞,立即休息。
3 觀察指標:比較2組Frankel指數(shù)、骨密度(BMD)以及骨堿性磷酸酶(BALP)、血鈣(Ca)、血磷(P)等骨生化指標。(1)采用改良的Frankel指數(shù)(ASIA脊髓損傷分級)評價脊髓損傷程度:完全性損害表示A級;不完全損害,損害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感覺功能存在,運動功能缺失表示B級;不完全性損害,在損傷平面以下存在感覺和運動功能,但大部分關鍵肌力在3級以下表示C級;不完全損害,損傷平面以下存在感覺和運動,且大部分關鍵肌力≥3級表示D級;功能正常表示E級。(2)骨質疏松評價及代謝指標: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Prodigy 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腰3/4椎體、股骨頸、股骨下段、脛骨上段、脛骨中段、跟骨等部位的BMD進行測定,計算骨密度平均值。于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當天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患者5ml靜脈血,離心處理后保存,及時送檢。BALA采用ELISA法測定,Ca、血P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全部試劑盒統(tǒng)一由上海撫生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5 結果
5.1 2組Frankel指數(shù)分布比較:觀察組E級占比高于對照組,A級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級、C級和D級占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5.2 2組骨密度和生化指標比較: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BMD,BALP,Ca,P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BMD,Ca,P水平均高于治療前,BAL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BMD水平高于治療前,BALP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它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BMD,Ca,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BAL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骨密度和生化指標比較
脊髓損傷的并發(fā)癥比較多,骨質疏松癥便是其中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病情程度,還會加重對恢復的影響。相較于廢用性所致骨質疏松,脊髓損傷后的骨質疏松具有較為明顯的特點,集中表現(xiàn)為以下2個方面:(1)破骨反應增強,骨吸收增強。(2)骨質疏松發(fā)生的部位以髖關節(jié)、股骨遠端、脛骨近端等[4]。藥物治療是預防和治療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癥主要方法,羅蓋全是骨質疏松癥的常見藥物,尤其適用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治療,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但單一用藥的效果仍舊受到質疑。
研究表明,針對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施加外部“用力”至關重要,是刺激骨形成和改造的關鍵性因素[5]?,F(xiàn)代運動學認為,對于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癥的治療,除了相應的用藥治療外,早期科學地實施康復性運動至關重要[6]。本研究嘗試在羅蓋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實施早期運動康復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Frankel指數(shù)有了明顯改善,其中A級占比低于對照組,而E級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早期運動康復的實施,有利于脊髓損傷程度的減輕。另外在BMD,BALP,Ca,P等指標方面,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BMD,Ca,P水平低于對照組,而BALP水平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了早期康復運動對骨質疏松癥的改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早期運動康復時,可對肌肉形成刺激,促使肌肉收縮時發(fā)生骨應激反應,進而維持骨礦鹽含量正常,而肢體運動的開展,有利于抗關節(jié)攣縮,這正是抗骨質疏松的關鍵。
綜上所述,脊髓損傷繼發(fā)骨質疏松癥,采取早期運動康復聯(lián)合羅蓋全的治療方式,不僅有利于脊髓損傷程度的減輕,還有利于骨密度的恢復,以及各骨生化指標的改善,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