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宣傳動員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在成都戰(zhàn)役期間對國共雙方部隊官兵,對工人、農民、學生,以及對袍哥、軍閥等地方勢力的宣傳動員內容及其特點,以期能總結凝練我黨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宣傳動員工作的歷史經驗,為新時代有效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解放戰(zhàn)爭;成都戰(zhàn)役;宣傳動員
一、問題的提出
成都戰(zhàn)役作為解放戰(zhàn)爭后期大西南戰(zhàn)役的收官之戰(zhàn),徹底粉碎蔣介石企圖背靠康滇、割據西南的妄想,標志著國民黨統(tǒng)治在大陸的徹底結束,也為解放四川、解放大西南乃至解決西藏問題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戰(zhàn)役期間,我黨將宣傳動員的有關理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為推動宣傳動員工作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進行了生動而卓有成效的實踐,也為新時代的宣傳動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二、宣傳動員理論及成都戰(zhàn)役
(一)宣傳動員理論
“宣傳”是通過傳播媒介將觀念、主張向群眾表達出來,從而促成受眾的思想或行為發(fā)生改變的一種社會活動,包含對受眾的鼓動,促其發(fā)生改變之意,含有動員的因素;“動員”最初為軍事用語,后來泛指為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而開展的宣傳、號召、發(fā)動和組織工作,天然包含對受眾的宣傳發(fā)動。本文將兩者作為整體概念使用,指中國共產黨作為宣傳動員工作發(fā)起者,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動員工作,促使轉變態(tài)度思想,從而跟隨行動,完成革命時期特定工作內容的社會活動。宣傳動員工作是我黨一項重要的政治優(yōu)勢,是在長期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法寶之一。
(二)成都戰(zhàn)役歷史背景
1949年4月渡江戰(zhàn)役后,蔣介石將殘存的45萬正規(guī)部隊撤至以四川為中心的西南地區(qū),企圖建立所謂西南反共基地。對此,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的戰(zhàn)略部署。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11、12、16、18軍等部隊,將胡宗南主力第五兵團5萬余人分割包圍于新津、蒲江、邛崍、大邑菱形地區(qū),經三天激戰(zhàn),全殲敵軍,標志著成都戰(zhàn)役勝利結束,成都迎來和平解放。
三、成都戰(zhàn)役宣傳動員工作的內容及特點
(一)成都戰(zhàn)役中宣傳動員工作的主要內容
1.對解放軍部隊官兵的宣傳動員
面對進軍西南的戰(zhàn)略部署,二野部分兵團出現一些思想情緒,比如認為二野特苦特出力就要求特別待遇的“大干部”驕傲傾向,對此,二野首長要求主要領導干部首先要解決思想問題,在全黨全軍開展加強國家觀念、愛護人民財產、反對本位主義,反對叫苦和功臣驕傲思想的宣傳教育活動。對于一些畏難、怕苦、保守思想,鄧小平政委強調運用黨內民主、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方法,逐步克服這些錯誤思想和不良傾向,克服官僚主義和本位主義,讓極大多數認識到進軍西南的重要意義,并感到愉快和榮譽。
2.對地方群眾、工人、學生的宣傳動員
一是積極開展農運斗爭,加強對地方群眾的宣傳動員。黨組織紛紛派共產黨員深入農村,以小型、分散的武工隊為主要形式開展武裝斗爭,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抗丁、抗糧、抗稅斗爭,維持地方治安,積極配合解放軍進軍和接管。
二是組織開展學運工作,利用學生團體進行全社會宣傳動員。華西協合大學利用學校特點,在城鄉(xiāng)廣泛開展醫(yī)療服務活動的同時,向群眾宣傳解放戰(zhàn)爭的大好形勢,宣傳中國人民解放軍頒布的《約法八章》,甚至舉辦工人夜校,動員組織工人群眾保護工廠等,為迎接成都解放奠定了廣泛而堅實的思想基礎。在中共地下組織的指示下,川大、華大、成華大學等校“民協”會員廣泛調查收集國民黨電臺、空軍倉庫等敵情信息,為解放軍接管成都準備了充足資料。
三是組織發(fā)動工運斗爭,加強對城市工廠工人的組織動員。針對蔣介石破壞城市的“應變計劃”,黨組織開展以“保護工廠,保護檔案材料,防止敵人破壞”為中心的群眾運動,動員啟明電廠、大昌紗廠等城市工人開展護廠放哨、站崗巡邏,保護工廠設備設施,為成都解放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社會、物質基礎。
3.對國民黨地方政權和黨政要員的宣傳統(tǒng)戰(zhàn)
一方面,加強對地方實力派的宣傳動員。黨組織利用劉文輝在雅安設立的秘密電臺,向他傳送中共中央的統(tǒng)戰(zhàn)方針政策、新華社電訊等,并通過張瀾、李鐵夫等民主人士向劉文輝、鄧錫侯轉達中央望其把握時機、實行起義的期望。通過發(fā)動各方面關系,耐心宣傳講解共產黨“既往不咎”的政策,勸說地方實力派解除疑慮,最終促成劉鄧潘通電起義,打亂了蔣介石“川西決戰(zhàn)”部署,加速了成都解放進程。
另一方面,加強對國民黨地方政權和黨政要員的宣傳動員。戰(zhàn)役激戰(zhàn)時刻,成都市區(qū)處于國民黨部隊逃離、解放軍尚未入城的權力“真空”中,中共成都各區(qū)委負責人積極動員統(tǒng)戰(zhàn)國民黨有關人員維持社會秩序。市長冷寅東、國民黨聯勤第四補給區(qū)副司令曾慶集等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成立成都城防司令部,維護秩序,保衛(wèi)國家資財,為恢復成都的生產建設奠定重要基礎。
4.對起義部隊、殘余匪特的動員改造工作
戰(zhàn)后改造起義投誠和俘虜的國民黨部隊時,西南局從劉文輝、鄧錫侯等較早起義者開始做工作,利用他們聲譽和威望影響其他國民黨部隊起義將士,逐漸啟發(fā)其階級覺悟。賀龍同志多次接見起義將領,向他們講解我黨對起義將領的政策,并征求他們對西南工作的意見,讓他們對我黨的政策心悅誠服,保證了我軍在短期內完成對舊軍隊的改造任務。
在清剿殘存匪特時,我軍通過各種形式,揭露匪特的謠言和罪行,支持廣大群眾開展減租退押、土地改革等運動,并組織部隊參加生產、救災、筑路、興修水利等民生工程,逐步擴大了我黨的政治影響,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覺悟,最終取得殲匪百余萬人的偉大勝利。
(二)成都戰(zhàn)役中宣傳動員工作的特點
第一、宣傳動員對象的多樣性和策略的精準性相結合。在成都解放前,我黨地下工作者深入農村,發(fā)動群眾開展抗糧、抗稅斗爭,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深入學校,動員學?!懊駞f”組織走向社會開展宣傳動員,如華大利用基督教青年會和學生工會組織暑假醫(yī)藥服務團,通過開展醫(yī)療服務向貧苦群眾宣傳時政局勢和人民解放軍的各項方針政策;還深入工廠,組織工人開展護廠斗爭,做好迎接解放的各項工作。
戰(zhàn)后對起義投誠部隊的改造處理采用了“宜集不宜散,宜養(yǎng)不宜趕;集中整編,認真改造;分別對象,逐步處理”的方針,向那些對國民黨反動派存有幻想的人,進行耐心說服;對企圖利用自己勢力向我黨討價還價的人,則提出嚴正忠告,使其認識到只有服從領導、認真改造才是唯一出路;針對起義部隊的下層軍官和廣大士兵,則通過開展訴苦運動等形式,啟發(fā)其階級覺悟。采用不同的宣傳動員方式或方法,最終完成對國民黨部隊的改造。
第二、宣傳動員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在戰(zhàn)役期間,充分利用顯赫人物的地位、聲望影響和發(fā)動群眾,利用商會、袍哥會、同鄉(xiāng)會等組織作掩體普遍開展革命宣傳動員工作,采取了“兩面”武裝開展革命運動,即表面上是袍哥武裝、煙幫武裝,實際是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農民武裝。十二橋烈士之一——王伯高利用其袍哥組織“信義社”宣傳進步思想,教育廣大群眾,團結吸收進步人士,積極幫助、掩護地下黨同志開展革命工作。
第三,宣傳動員的政治性和實效性相結合。成都地下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后,及時改變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再搞大規(guī)模游行、起義等激烈斗爭,轉而積蓄力量,做好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等迎接解放、配合接管的工作。為了保衛(wèi)工廠、城市,黨組織結合工廠職工的生活狀況,提出“保住工廠就是保住了飯碗”的口號,有理有利有節(jié)開展斗爭,不拿群眾赤手空拳去對抗敵人的刺刀槍炮。
四、成都戰(zhàn)役宣傳動員工作的經驗啟示
1.堅持黨對宣傳動員工作的領導。解放大西南期間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動員工作均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領導下進行的。在成都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后,中共中央要求地下組織和外圍組織要十分注意策略問題,工作任務轉為組織、教育群眾,共同迎接解放,配合城市接管,斗爭的方式也從武裝斗爭轉為發(fā)動群眾運動,向農村、城市工廠、學校輸送了許多骨干黨員,扎根于群眾之中,領導黨的外圍組織和進步社團發(fā)動以學生為先鋒,各行業(yè)工人及各階級人民參加的群眾運動,并不斷調整發(fā)展新的斗爭,確保黨對各級各類群眾運動的統(tǒng)一領導。
2.堅持群眾工作路線。有效的宣傳動員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走群眾工作路線。我黨在成都戰(zhàn)役期間的宣傳動員工作充分發(fā)動群眾,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特別是在組織開展農運、學運、工運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促成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地方實力派起義過程中,我黨同樣堅持走群眾路線,通過深入調查摸底,精準把握主要負責同志的心理,結合統(tǒng)戰(zhàn)對象所關注的合理利益進行因勢利導,使他們從心里感到溫暖,受到感召。
參考文獻:
1.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成都歷史(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2.吳林泉 主編.向西北西南進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劉統(tǒng).決戰(zhàn) 中原西南解放戰(zhàn)爭1945-1951[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韓冬梅,女,漢,1983年11月生,四川邛崍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