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葉子
洞頭有“八大巧”:“水船用火烤”“駕舟靠雙腳”“紙燈水上漂”“動物滿船跑”“雞鴨桌上叫”“熟飯用粉包”“貓耳朵下水煮”“美人兒任你咬”。而我最喜歡的就是“雞鴨桌上叫”了。
這里所說的“雞鴨”可不是一桌雞鴨魚肉,而是冬至?xí)r節(jié)每家主婦制作的米塑小吃,閩南語叫“雞母狗馃”。
過去我們洞頭,養(yǎng)雞下蛋,是家庭的主要副業(yè)之一,換鹽換糖換火柴,靠的就是那些蛋。為了確保來年禽畜興旺,尤其是免受雞瘟,便在冬至?xí)r節(jié)做雞母狗馃來拜土地公、敬菩薩,求得庇護(hù)。
我的奶奶是做雞母狗馃的高手。奶奶做,我經(jīng)常在旁邊看。先將米粉搓成個圓團(tuán),再用十指擺弄一下,一個鴨子的形狀就被捏出來了。奶奶還會妙用剪刀:輕輕一橫剪,鴨子的嘴巴張開了;稍稍一豎剪,鴨子的尾巴翹起來了……再拿出山上采集來的野生植物,把里面黑豆般的果實取出來,往上一嵌,鴨子的眼睛睜開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鴨子就誕生了。除了剪刀,牙簽、叉子等都是她信手拈來的工具,不一會兒,小雞、小狗、小兔子都已經(jīng)擺在桌子上,每一個形態(tài)都不同,真像是一次動物家庭大派對。
接著把雞母狗馃擺放在蒸籠里蒸熟,出籠后晶瑩剔透、香味四溢。讓人既想吃又舍不得下嘴。輕輕咬上一口,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實在是太好吃了!
捏雞母狗馃,吃雞母狗馃,其樂融融,代代相傳。
發(fā)稿/莊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