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忻玉
(忻州市林草事務中心,山西 忻州 034000)
忻州市地處山西省北中部,橫跨呂梁山脈和太行山脈,全市國土面積25 747km2,其中山地面積占51.10%、丘陵面積占34.30%、平川面積占14.60%。氣候屬于暖溫帶和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冬季多西北風,寒冷干燥;夏季多東南風,高溫多雨;四季交替明顯,寒暑變化較大。年平均降水量在373mm~560mm 之間。由于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適宜,經濟林栽培歷史悠久,沙棘特色經濟林面積更是位居全省首位。
截至2020 年底,該市干果經濟林面積15.808萬hm2。其中,傳統干果經濟林總面積5.547 萬hm2,結果面積2.058 萬hm2,低效林面積1.867 萬hm2;特色經濟林面積10.262 萬hm2,結果面積2.818 萬hm2,低效林面積1.933 萬hm2。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實施省級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4.923 萬hm2,投資15 570 萬元。其中,紅棗4833.333hm2、核桃7 693.333hm2、仁用杏4 766.667hm2、海紅果1 033.333hm2、花椒360hm2、沙棘林改造3.055 萬hm2。
2014 年,山西省林業(yè)廳為調整林業(yè)產業(yè)結構,以改善干果經濟林品質和提高產量為抓手,開始在忻州市部分縣實施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示范項目。2016 年,山西省造林局出臺《關于2016 年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實施精準扶貧的意見》,明確貧困縣項目任務應優(yōu)先傾斜經營干果經濟林的貧困戶,以保證所在地區(qū)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在自愿參與的前提下都能得到項目的支持。2017 年,依據晉西北地區(qū)經濟林樹種適宜發(fā)展相對缺乏、沙棘林資源相對豐富的特點,省林業(yè)廳決定把晉西北貧困縣范圍內的沙棘特色灌木經濟林改造納入項目實施范圍,改造后的沙棘灌木經濟林林面積將全部計入到全市干果經濟林總面積中。截至2020 年,忻州市基本形成了東部6 縣以仁用杏、核桃、花椒為主的傳統干果經濟林基地,河曲、保德以紅棗、海紅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基地和西部8 縣以沙棘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涌現出山西省干果經濟林示范園(區(qū))12 個,項目實施有效提升了該市干果經濟林品質和產量,達到了預期目標。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498 個合作社、10 個果農大戶、1 個龍頭企業(yè)參與,帶動7 827戶貧困戶通過參加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獲得增收。
按照“規(guī)模實施、突出重點,因地制宜、擇優(yōu)扶持,助推脫貧、整體推進,精準施策、統籌兼顧”的原則,對干果經濟林開展以整形修剪、高接換種、土肥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為主要內容的提質增效措施。通過對4.0a~20a 生紅棗、核桃、仁用杏、花椒等低產低效林分進行綜合管理后的連續(xù)跟蹤調查,3 年后以河曲、保德縣為例,紅棗每公頃增加產量2 250kg,以每公斤價格4 元計算,增加收入9 000 元;以忻府區(qū)為例,核桃每公頃增加產量750kg,優(yōu)種核桃以每公斤價格20 元計算,增加收入1.50 萬元;以代縣為例,仁用杏每公頃增加產量600kg,以每公斤價格8 元計算,增加收入4 800 元;以五臺縣為例,花椒每公頃增加產量300kg,以每公斤價80 元計算,增加收入2.40萬元。如果連年作業(yè)、有序管理,經濟效益還將進一步提高,為項目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yè)支撐。在項目實施中,根據合作社管理辦法,60%的社員來自貧困人口,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項目區(qū)貧困人口的就業(yè)難問題。據統計,2017 年以來,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有137 個合作社、10 戶果農大戶、1 個龍頭企業(yè)參與,帶動2 317 戶貧困戶通過參加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獲得增收。
沙棘因其耐寒耐旱的特性,在忻州市廣泛栽植。沙棘果食含有多種活性物質,例如沙棘黃酮、脂肪酸、亞油素等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葉子可以用來制作保健藥茶,油中富含有益于人體的206 種活性物質,其中有生物活性物質46 種,同時富含大量的維生素A、E 和黃酮等,對抗疲勞、抗癌以及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機體活力有明顯功效。
從2017 年起,山西將沙棘列入特色經濟林,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提質增效改造,對8 年生以上植株實施開道留帶、擇伐疏伐、平茬更新、補植補種等綜合改造方式,提升林分的結果率。以岢嵐、靜樂縣為例,經過綜合管理的沙棘改造示范林,與同等條件下不管理的沙棘林相比,當年每公頃產量達到1 500kg 以上,每公斤以現在市場最低價1.0 元計算,可增收1 500 元。3 年后每公頃可采標準果枝400kg 以上,增加產量以200kg 計算,每公斤參考市場最低價1.0 元計算,產值增加6 000 元以上。在項目實施中吸收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采取“技術服務隊+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全市361 個合作社參與,帶動5 510 戶貧困戶通過參與項目獲得收益。
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提高了農戶對經濟林管理的積極性,提升了廣大種植戶的管理技術水平,形成了集約經營的生產理念,推動了全市干果經濟林向規(guī)?;?、集約化、專業(yè)化、標準化方向發(fā)展。同時,通過聘請專家培訓、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等,為當地培養(yǎng)了一批管理技術骨干和鄉(xiāng)土專家。
4.1.1 傳統干果經濟林樹種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不明顯。據統計,紅棗、核桃僅為相同生長條件下同等樹齡其他地區(qū)標準產量的50%~60%,仁用杏、花椒的產量與國家標準有明顯差距。
4.1.2 規(guī)劃布局欠合理,優(yōu)勢不明顯。在區(qū)域整體規(guī)劃布局上缺乏連續(xù)性、樹種配置上缺乏合理性,多數干果經濟林尤其是沙棘特色經濟林多數地處偏僻,在管理上、施工條件上都存在一定困難,難以形成規(guī)模。從品種設計上看,老品種、雜品種占比大,名優(yōu)新特品種占比少,難以形成規(guī)模。
4.1.3 基地規(guī)模有限,示范園區(qū)建設成效欠缺。目前,每公頃平均3 000 元的投資難以滿足項目在實施中的人力和物力需求,再加上交通不便,地形條件惡劣,導致規(guī)模化基地建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致使示范園區(qū)建設成效有所欠缺。
4.1.4 科技支撐含量欠缺,后續(xù)產業(yè)鏈不完整。在提質增效項目的實施中,高接換優(yōu)新品種較少,推廣力度不大,有害生物防治還是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無公害新技術推廣不普及,加工儲運未形成一條龍產業(yè),多數地區(qū)后續(xù)產業(yè)鏈甚至未列入規(guī)劃之中,對當地經濟效益的貢獻有一定的影響。
主要以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為導向。具體講:一是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政策,讓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增強農戶對項目實施的信心,將短期效益與長期利益相權衡,實現產量產值雙豐收。二是通過技術指導、現地培訓結合集中培訓等,培養(yǎng)一批干果經濟林管理技術人才。要注重全市技術服務團隊組建,為項目區(qū)培養(yǎng)一批鄉(xiāng)土專家,帶動全市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三是加大對晚霜凍害的預防能力,探索研究預防機制,將自然損失降到最低。四是在項目建設的規(guī)劃布局上,突出示范園區(qū)打造,傾向于集中連片,有重點地側重投資,注重投資效益。五是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實施集約化經營,擴大新特優(yōu)品種比例,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參與積極性。六是加強合作社管理,積極探索合作聯社運營機制,并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順利過度,持續(xù)穩(wěn)定鞏固勞務收入扶貧帶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