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華
(酒泉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735000)
酒泉市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海拔1 139~1 527 m,光熱資源豐富,年有效積溫1 755.0~3 811.3℃,年均溫度3.9~9.3℃,年無霜期127~158 d,年均日照時數(shù)達3 033~3 316 h,適宜發(fā)展高效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春季幼年桑樹套種西瓜模式土地利用率高,在當?shù)氐姆N植效益較高,適合在酒泉地區(qū)推廣應用。
1~2年的桑樹樹體小,行間透光性好,可在春季套種西瓜。為充分利用桑樹生長的時間差,合理安排桑樹和西瓜的共生期,桑園套種西瓜模式西瓜一般在4月下旬播種、7月中旬~8月上旬采收。
2.1.1 品種選擇
選擇喬桑、大龍桑、沙地蛋白桑3號、沙桑5號等桑樹品種。選用健壯、無病蟲的苗木。起苗時盡量不要傷到根,輕度修剪過長的主根,促使多發(fā)側根。種植前用混有磷肥的泥漿蘸根,以利植株發(fā)根成活。
2.1.2 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周圍無污染源的沙壤土地塊,結合翻耕土壤施充分腐熟有機肥作基肥。精細整地,耙平耙細,筑畦面寬1.3~1.6 m、溝深20~30 cm。
2.1.3 定植
早春,土溫穩(wěn)定在10~12℃時種植桑樹。將桑苗根部埋入桑行淺土中,蓋土后輕提桑苗使其根系伸展,然后踩實壅1層松土,要求壅過根莖部3 cm,淋足定根水。桑樹適宜密植,定植行距80~100 cm、株距20~25 cm,地面或桑行覆蓋地膜,以保水防旱、抑制雜草、防止土壤板結。種植后2 d內(nèi)修剪植株,剪去梢端,留株高10~20 cm,保持樹高一致。
2.1.4 田間管理
種植桑樹時可留幾棵預備株或密植處間出部分植株用來補缺,緩苗后發(fā)現(xiàn)缺株及時補種。定植一段時間后,特別是灌水或雨后桑樹行間土壤易板結,可結合除草進行松土,促進桑根生長。新桑發(fā)芽后,根據(jù)植株生長情況追肥1~2次,每次追施尿素5~10 kg/667 m2或復合肥10~15 kg/667 m2。幼樹階段每次施肥量不宜過多,以少量多次為佳。
2.2.1 品種選擇
選用高產(chǎn)抗病的早熟西瓜品種[1],如抗病早霸、西研8號、京欣1號等。
2.2.2播種
曬種3~4 h,然后用60~70℃熱水燙種10 min,其間不斷攪拌,待水溫降至常溫后繼續(xù)浸泡至種子吸足水分。將種子撈出洗凈表皮黏液后用濕毛巾包好,置于25~30℃條件下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翻動種子,并用清水沖洗1~2次。約4 d后種子露出白尖即可播種。每穴播1~2個芽種。包衣種子可直接播種。
2.2.3 肥水管理
西瓜出苗后至伸蔓前一般不用灌水追肥[2];伸蔓期結合灌水進行追肥;西瓜膨大期應加強肥水供應,一般每15 d左右灌水1次,結合灌水追施尿素15 kg/667 m2、硫酸鉀20 kg/667 m2;采收前7 d停止灌水。為了提高西瓜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西瓜膨大后每7 d左右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2~3次。
2.2.4 植株調(diào)整及人工輔助授粉
伸蔓期及時將瓜蔓引向塘內(nèi),在其背側培土拍實,并清除所有側蔓。每隔4~6節(jié)壓蔓1次,固定株型,促進不定根生長,提高植株吸收養(yǎng)分能力。西瓜為雌雄同株異花授粉的半日花植物,為提高坐果率,每天早晨8~12 h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2.2.5 病蟲害防治
西瓜病蟲害主要有猝倒病、炭疽病、枯萎病和蚜蟲等[3]。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nóng)業(yè)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病蟲害防治,禁用高毒、高殘留農(nóng)藥及會造成不良影響的農(nóng)用品。
在加強管理、保持田間通風透氣、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對癥用藥。猝倒病可用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1 200倍液防治,5~7 d噴1次;炭疽病可用百菌清對種子消毒進行預防,發(fā)病后及時摘除病葉,噴灑65%代森鋅或多菌靈500倍液防治,5~6 d噴1次,連噴2~3次;枯萎病發(fā)病初期可隨施肥拌施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發(fā)病嚴重時可用56%甲硫·噁霉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150~200倍液灌根防治,7~10 d灌1次,連灌3次;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樂果、功夫、溴氰菊酯等藥劑防治。
2.2.6 采收
7月上中旬,西瓜成熟后及時采收上市。采收后及時清除瓜秧,中耕瓜塘,使土壤疏松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