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峰
(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科技新聞緊跟時代科技發(fā)展,具有傳播科學技術的作用,時效性與專業(yè)性很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間的行業(yè)交流及研究成果共享化程度越來越高,要及時了解最新學術動態(tài)及行業(yè)科研成果,離不開精準的科技新聞編譯工作。電力科技與其他行業(yè)科技一樣,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一篇有價值的能源領域前沿科技譯稿,對于科研人員具有借鑒性,可以啟發(fā)科研人員產生新的科研思路。
近年來,新聞編譯得到許多學者、譯者的關注和探究,并從不同角度、基于多種翻譯理論研究科技新聞編譯和軟新聞編譯。本文聚焦于電力科技新聞編譯,結合電力科技新聞編譯工作的實踐,以美國Science Daily網站中的能源新聞特寫為例,分析如何應用編譯時的雙重把關模式,確定翻譯文本及合適的翻譯策略,最終形成編譯精準的信息文本,推送給從事電力科技研究的人員,以促進科研人員之間的技術交流與技術研究成果的共享。
自“把關人”概念出現(xiàn)以來,新聞傳播領域逐漸應用該理念,強調新聞把關的重要性。美國學者巴斯總結出了新聞采集過程把關與新聞加工過程把關的雙重把關行為模式,譯者首次被賦予把關人的身份,其在新聞加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肯定[1]。首先,編譯人員要在海量的新聞中根據(jù)目標讀者的需求,鎖定權威可信的源語新聞,發(fā)揮新聞選材把關作用;其次,編譯人員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依據(jù)信息的重要性、目標讀者的背景知識與興趣、目標語言新聞習作規(guī)范等對源語新聞進行再編輯和翻譯,發(fā)揮二次把關作用。
編譯(Transediting)是翻譯(Translating)和編輯(Eediting)兩個單詞組合成的一個新詞,用于表達編譯這個全新的翻譯實踐行為[2]。新聞編譯是指通過翻譯和編輯,將源語新聞轉化、加工成為譯語新聞的方法,編譯后的新聞會保留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內容更加集中、精煉,更適合對目標讀者進行二次傳播,也更符合讀者的閱讀與理解習慣[3]。文獻[1]認為編譯人員首先要選擇具有傳播價值的源語新聞,然后根據(jù)編譯目的對源語新聞進行選擇性構建,例如背景知識的增加、重復或疊加信息的刪減、段落結構的調整,甚至是幾篇文章的合并與重組。在這個編輯、加工的過程中,除了考慮目標讀者的需求,也要考慮譯語新聞寫作規(guī)范、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同語言表達習慣及跨文化交際語境等因素。作為把關人,編譯人員決定向目標讀者傳播的內容,且其編譯能力及專業(yè)素養(yǎng)直接影響新聞譯稿在目標讀者群中產生的影響力[4]。
翻譯目的決定翻譯選材,也決定如何有效進行編譯加工、選擇合適的編譯策略[5]。進行電力科技新聞采集把關與新聞編輯加工把關時,編譯人員要考慮編譯目的、目標讀者對譯稿的潛在期望值,以及譯文包含的有效信息。
無論是國際報道還是對外宣傳的新聞翻譯,在眾多的源語新聞中,選擇哪些新聞進行編譯是編譯人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2.1.1 選材把關原則
確定科技新聞編譯文本時,依據(jù)編譯目的決定編譯文本類型的原則,編譯人員對科技新聞進行篩選,選出要編譯的主題文章。譯文可以是一篇獨立的報道;考慮到目標讀者的背景知識和專業(yè)理解能力,譯文也可以是幾篇國際報道的合譯。電力科技新聞編譯的目標讀者為具有專業(yè)背景的行業(yè)科研人員,他們需要及時、系統(tǒng)地了解有價值的最新行業(yè)動態(tài)、科研進展與科研成果。因此,選題時要考慮到整個電力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行業(yè)熱點、前沿技術,選擇時效性與科學性兼具的文章進行編譯??紤]到真實性與權威性,編譯人員通常會在Science Daily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站上選題。
在當前全球關注氣候變暖、提倡發(fā)展清潔能源的大背景下,要申報電力系統(tǒng)新能源技術研究相關課題,編譯人員可根據(jù)需求選擇“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清潔燃料”“廢熱轉換”“溫室氣體利用”等為主題的新聞進行系列、追蹤編譯報道。如:A Breakthrough Could Someday Lead to a New Source of the Clean-Burning Fuel,Ease Demand for Fossil Fuel(新突破有望減少人類對化石燃料的需求,成為未來清潔燃料的新來源),Engineer from University of Utah Created a Silicon Chip that Converts More Thermal Radiation into Electricity(猶他大學工程師研發(fā)的新芯片可將廢熱轉化為電能),Experimental Device Generates Electricity from the Coldness of the Universe(可利用寒冷的宇宙深空發(fā)電的試驗設備),Triggering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to Clean Air,a Process Produces Energy at the Same Time(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種新方法——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凈化空氣的同時也可產生能量),Engineers Develop New Algorithms to Share Power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During Outages(科研人員研發(fā)的新算法有望在未來停電時實現(xiàn)可再生能源電力共享)等。
以上新聞選題緊跟能源領域科技發(fā)展潮流,都是在能源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并且大眾期待能夠推廣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這樣的文章具有時效新聞價值,可引起目標讀者的興趣,屬于科技工作者密切關注的領域和課題。
2.1.2 選材把關策略和步驟
編譯人員選題時,首先瀏覽國外權威的能源網站,在這些網站的前沿科技欄目中搜索經過討論定好的主題關鍵詞條,如“氫燃料”,從眾多的文章中,鎖定目標文章數(shù)篇,再根據(jù)需要進行信息過濾——摘選、合并等處理,形成一篇完整的報道。
例如,2019年對所關注的氫燃料開展研究,選題過程中共鎖定Engineers Have Developed a Novel Floating Solar Fuels Rig to Produce Hydrogen Fuel From Sunlight and Seawater(全新浮動太陽能燃料鉆機可利用陽光和海水產生氫燃料),Researcher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Have Developed a Way to Make Hydrogen Fuel from Seawater(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從海水中制造氫燃料的方法)等8篇最新報道,經過信息過濾并按時間順序對文章進行合并重組,最后編譯為一篇Novel Ways to Make Hydrogen Fuel Developed by Scientists Worldwide in 2019(2019年氫燃料技術發(fā)展報告)。
如果將氫燃料相關的8篇文章逐篇編譯,內容上會有重復,這樣不僅浪費讀者的時間,而且呈現(xiàn)的是單一技術。經過編譯人員摘選合并,按時間進行合理排列,內容適當刪減,最終形成完整的氫燃料技術2019年發(fā)展報告,推送給從事電力科技研究的人員。讀者不僅了解到整體的發(fā)展形勢,還可以對不同的技術進行對比分析。
電力科技新聞編譯需要遵循先理解,后編輯,再翻譯的步驟。著名學者Bielsa和Bassnett曾經指出:編譯源語文本時,不一定逐字逐句直譯出來,可以進行適度更改,但是必須基于新聞有價值的信息點和目標讀者的學術水平兩點[6]。
2.2.1 源語新聞的信息處理
深刻理解源語新聞是電力科技信息編譯的前提。編譯電力科技新聞時,篩選的新聞專業(yè)性強,包含許多專業(yè)詞匯,涉及到電力行業(yè)的科學概念、原理、相關技術等。因此,對于編譯人員,專業(yè)的科學知識和深厚的外語功底缺一不可,否則很難深刻理解所編譯新聞的內容。編譯人員根據(jù)需要咨詢行業(yè)相關科研人員,力求精準理解原文。在此基礎上,挑選出原文中最有價值的內容,刪除次要、重復和敏感的信息,整合句子或者段落,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識或注釋[7]。
例如Science Daily網站上的一篇源語新聞,標題為Device that Integrates Solar Cell and Battery Could Store Electricity Outside the Grid,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是 Recently,scientists 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ave harnessed the abilities of both a solar cell and a battery in one device-a "solar flow battery" that soaks up sunlight and efficiently stores it as chemical energy for later on-demand use.Their research,published September 27 in the journalChem,could make electricity more accessible in remote regions of the world.
對應譯文的標題為太陽能液流電池有望“點亮”偏遠欠發(fā)達地區(qū),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是:隨著價格的下降,太陽能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和普及。然而配備了光伏面板的家庭,依然沒有從傳統(tǒng)電網中脫離出來,因為前者無法將能量妥善地儲存,以備后續(xù)使用。好消息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們已經改進了一種能夠收獲和存儲太陽能的裝置。他們希望有朝一日,這種裝置可為農村和欠發(fā)達地區(qū)提供電力支撐。能量儲存的問題,引發(fā)了業(yè)界的許多思考,提出了包括改善電池在內的一些方案。不過近日發(fā)表在《化學》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詳細描述了科學家的最新進展。
標題的翻譯沒有直譯,而是濃縮提煉整篇源語新聞的主要內容,可以激發(fā)目標讀者閱讀全文的興趣。源語新聞開門見山地介紹了科研人員的研發(fā)成果,而編譯人員根據(jù)需要增加了現(xiàn)階段新能源發(fā)展的背景知識“隨著價格的下降,太陽能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和普及。然而配備了光伏面板的家庭,依然沒有從傳統(tǒng)電網中脫離出來,因為前者無法將能量妥善地儲存,以備后續(xù)使用”。在源語新聞的最后一句話前增加了銜接語句“能量儲存的問題,引發(fā)了業(yè)界的許多思考,提出了包括改善電池在內的一些方案”。經過編輯的新聞交代清楚了此項科研成果的背景、研發(fā)者、研發(fā)成果及其影響力,更符合漢語新聞的開篇布局。
2.2.2 理順邏輯關系
科技新聞通常會以標題、導語、正文和結語的結構布局呈現(xiàn)。英語新聞呈倒金字塔型,導語部分通常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相對次要的內容依次置后,并且篇幅較長,經常一句話便獨立成段。漢語新聞通常會將背景知識作為導語,新聞六要素通常會在正文部分的首段進行交代,隨后進一步闡述事件起因、發(fā)展、結果或者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正確理解電力科技源語新聞內容的基礎上,編譯人員需要結合英漢新聞各自的特點,理順邏輯關系,調整新聞結構。
例如Science Daily網站上的一篇源語新聞,標題為This Is How Good Solar-to-Fuel Conversion Can Be,第一自然段為:Researchers with the Joint Center fo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report recently in th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that they have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efficiencies of this process for several different photoelectric cell configurations,catalysts,and fuel end products.
編譯人員將標題翻譯為太陽能轉換為氫氣燃料的美好發(fā)展前景,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原文共有9個自然段,背景知識的介紹在源語新聞的第3和第4段,編譯人員將第3和第4段的主要信息進行提取整合,作為譯稿的導語部分,將源語新聞中的第1段置于譯文導語之后的段落,并且刪除了第5和第6段關于研發(fā)人員身份介紹及研究資金來源的信息,最終的譯稿整合成6個自然段。這樣的編譯策略比較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更有利于科技信息價值的傳播。
本文結合Science Daily電力科技新聞實例,分析如何在功能目的論的指導下,進行編譯材料選擇把關和編譯過程把關的雙重把關,選擇符合讀者需求的能源科技編譯源語新聞語料來源并運用合適的編譯策略,通過提取、概括、整合、刪減、增加、補充、調整譯文結構等方法,把握好編譯的“度”,促進科學技術與科研成果的共享,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電力科技新聞編譯的價值并且充分體現(xiàn)譯稿新聞的跨文化交流功能。